那么如何保持注意力不被“滥用”,如何不成为琐碎的努力,如何对抗这个碎片化时代呢?
如今,我们愈发难以专注于一件事了,哪怕是玩。
比如去年年底,有个朋友买了一个switch的健身环,入手还不到两个月,新鲜劲儿一过,便转卖给了另一位朋友,过了不长的日子,这个健身环又到了第三位朋友手里。如此周而复始,它就像《西线无战事》中的那双靴子,在整个朋友圈子中“周游”了一遍。健身环的原理,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我们锻炼身体,你只要每天定时坚持拿着它,对着屏幕蹦跳上一阵,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然而对于大家来说,难就难在“每天定时”。
不单是玩,工作与事业同样如此,面对太多的机会、诱惑,以至于有太多看似光明的未来,最终都像那个吃灰许久的健身环一样,在无数次“三分钟热度”之后,生活中留下了若干的“一地鸡毛”。
究其底层逻辑,无非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撕扯的支离破碎,毕竟注意力也如同一种“资源”,在此处投入关注,就难以关注彼处。这让保持灵魂完整,长久的做一件事,且做好一件事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那么如何保持注意力不被“滥用”,如何不成为琐碎的努力,如何对抗这个碎片化时代呢?
四位来自不同领域里的普通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如何在这个嘈杂的时代里保持专注,也在逐步探寻更好的自己的同时,成为影响身边人的“闪光榜样”。
01
陆仙人:进击的下沉青年
从平凡中打捞自己,需要All In的勇气
假如你常看抖音,或许会刷到这样一个人,巴掌脸,高颧骨,有些嘬腮,或披着麻袋片,或披着防水布,大跨步地在乡间的土路上走秀,背景是广西特有的丘陵或废弃的厂房。这是陆仙人,原名陆开港。
△ 陆仙人最早的“超模梦”是从他所生活的地方开始起步的,乡野就是他的“秀场”
用文艺一点的方式形容,他的秀场可以被称为乡野,但用直接一点的语言描述,那就是乡下。粗看起来,陆仙人仿佛一个哗众取宠的搞笑博主,但细品之后便会发现,视频中的时装虽然取材粗糙,但经过设计之后,却又在无数的细节中外溢出时尚的气息,加之他一板一眼的走秀姿态,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反差的魔幻感。这就如同陆开港和陆仙人这两个名字一样,一边是乡土的出身,一边是时尚的梦想。
用当下流行的方式概括,陆仙人是一位“下沉青年”,并且是下沉到土地里那种,他生活的广西横县,不是城市,也不是县城,甚至不是乡镇,而是中国最基层、最质朴的山村。但作为“下沉青年”,陆仙人也有自己的进击梦想。
“最开始应该是五、六年级的时候,当时家里只有电视,我就从电视上了解(时尚)。当时并不知道那叫做‘T台’,以为只是舞台而已。我就(对自己)说,长大以后一定要走上国际舞台,当一名超模。”
中学辍学之后,16岁的陆开港在外省端过盘子、上过流水线、当过理发学徒,但内心深处的“超模梦”让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于是,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做时装、练走秀。没学过设计?没关系,凭直觉。没有布料?也没什么,就地取材。后来,他索性选择返乡,全情投入进自己的“超模养成计划”中。
然而,在广西的山村中励志且努力成为一名超模并非易事。就像电影《立春》中的王彩铃渴望成为歌剧演员,却被周遭的人们嘲笑一样。最开始,在家乡人眼中,陆开港是一个奇装异服、举止迷幻的怪人。后来,他将自己的视频发到抖音上,起初的十几支视频无人问津,直到一次偶然,他的作品登上了“抖音热门”,一瞬间,他迎来了粉丝的飞涨,“乡村超模”的名号带着他迅速出圈。现在,陆开港成为了陆仙人,他在抖音坐拥近420万粉丝,一条走秀合集视频收到150万赞。不过,他依旧觉得自己可以更好,“跟大V比起来还不够”。
从广西山村中的“野孩子”,到走上2020年伦敦时装周的“乡村超模”,陆仙人似乎完成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妙穿越。深究他成功的原因,除了天生九头身的超模身材和怎么拍照都上相的高级脸,更重要的,是无论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还是理发馆的镜子前,或是在老家的乡间,陆仙人都始终“惦记”着自己成为超模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能想要对抗碎片化时代,首先需要你拥有对梦想心向往之的精神力量。
我们之所以将当下称为碎片化时代,是在需要谋生的前提下,有太多人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抽空为之”的爱好,但陆仙人将自己All In的投入其中,并且还在继续投入下去。
02
张突然:“笨拙”的聪明人
一切幸运的背后,向来都是奋勇的痕迹
张突然原名张彦,作为三寸盛京品牌创始人,他是目前国内风头正劲的青年服装设计师,他设计的旗袍两次登上纽约时装周。除此之外,张突然在抖音还有127万粉丝。谈及自己的种种成绩,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大概我比较幸运吧。”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答案就藏在张突然自己的故事里。
2016年张突然大学毕业,在老家沈阳一家服装租赁店,找到一份设计师助理的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工不到两个月,这位年仅21岁的小伙子便一战成名。当时,沈阳某团队准备参加国外的一个著名华服比赛,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出30套旗袍造型。原本这样一个机会,很难落到张突然头上,但参赛团队先后找了包括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在内的几位设计师,都因各种原因不能合作。后来,他们找到张突然的老板,他又恰巧生病,只得推荐了自己的助理张突然。
直到现在,张突然都认为自己十分幸运,“我找到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遇到所有设计师或有事或生病的情况,机会就这样砸到了我的头上。”
说来轻巧,但在30天内设计30套衣服,这做起来并不轻松。况且,此前舞美专业出身的张突然并未系统地学过服装设计,所以他只得依靠自己的美术功底,和跑剧组时给服装组帮忙的经验,边学习、边摸索、边设计。
为了准确还原旗袍的传统纹样和造型设计,张突然先从网上和图书馆找到许多关于旗袍和满族历史的书籍,又跑到博物馆看文献、看实物,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了几位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像记者一样对他们进行采访。“一系列功课下来,对于满族历史,我感觉自己比不少历史老师知道的还多。”张突然说。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怎么睡觉,生生用30个昼夜的时间,将30套旗袍设计完成。再之后,参赛团队穿着张突然设计的旗袍在比赛上获得了大奖,这让他在设计圈里声名鹊起。
在许多人看来,张突然是一位干什么事都能轻轻松松的“聪明人”,然而,张突然看似轻松的成功,却源自于他在背后所下的“笨功夫”,在机会来临前,他已经用最笨拙、最勤勉的方式做好了准备。就像他能在一个月内设计出30套获奖设计作品一样,这一切对他来说其实也并不轻松,他只是不惜力地承受了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这个世界向来不缺少聪明人,但能成功的聪明人却少之又少,无非因为面对诱惑,面对机会,有太多的聪明人不自觉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这个时代,想要做出些成绩,或许恰恰需要你抛开所谓的“聪明”,埋头苦行。
张突然说:“许多时候,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你就一定能做成。”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又因坚持所以奋勇,最终因奋勇而成功,这就是张突然的故事。无论“聪明”也好,“幸运”也罢,在这一切的背后,并没有捷径,有的只是勤奋留下的痕迹。
03
吴颖:扎根非遗的年轻人
温故知新,唯有尊重传统,才能学会创新
大学毕业后,吴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在云锦博物馆。云锦,是南京特有的一种绸缎,始于元而盛于明清,为锦中极品,因其锦纹瑰丽多彩,被喻为“天上云霞”,得名“云锦”。至今,云锦还保持着传统技艺,并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老式提花木机织造方式。
不过现在回忆起来,吴颖当时对云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颇多“微辞”,她认为,传统的云锦纹样和造型显得过于古老,已经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了。
后来一次偶然,2013年时,吴颖参与了与著名设计师劳伦斯许的一次合作,劳伦斯许用云锦完成了一场名叫《绣球》的大秀,将这种中国传统的纺织工艺带上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这次合作让吴颖大开眼界,她忽然发现,云锦竟然也可以很时尚、很国际化。
从那次之后,吴颖便开始了自己的云锦创新之路。她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创新,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受云锦,喜欢云锦呢?
其实,吴颖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她也走过不少弯路。起初,由于对云锦的理解不够深入,基本功不够扎实,吴颖一些通过自己臆想所作出的盲目创新并不成功,甚至遭受到不少质疑。云锦是通过红黄蓝三种底色,变化出多种多样的鲜艳图案。当时吴颖觉得,传统云锦的颜色太多、太艳,为何不能用时下流行的米白色或马卡龙色呢?然而尝试过后,她发现用米白色勾勒出的图案十分缺乏立体感,不少云锦专家和使用者也说:“这太不云锦了,缺少了云锦的灵魂。”
渐渐地,吴颖发现云锦想要创新,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温故”与“知新”。一方面,是恢复老工艺,要搞清楚“什么是云锦?”为此,吴颖和云锦大师一起,根据现存历史图片,对纹样进行“逆向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在老工艺的基础上,依据云锦的原理,再做创意与创新。如今,吴颖成立了自己的云锦工作室,和她的团队一起用云锦的织造方式,设计出不少符合当下潮流的纹样造型和服饰款式,并且真的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不久前,她还开设了自己的抖音账号,用短视频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云锦的魅力。
吴颖之所以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变革之路,是因为她的专注与热爱,即使是传承了千百年的“老家伙”,只要为之投入自己的热情,对其充满尊重与敬畏,并常怀一颗变革之心,便能在碎片化的时代中,编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云锦画卷”。
04
张承洋:美好瞬间的搬运工
读懂生活,是新生代的必修课
张承洋在抖音上火的有些突然,或者说,相比前几位,在出名之前,他并没有做过太多或出类拔萃,或一鸣惊人的事情,2019年3月,在他开始成为抖音创作者之前,他始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上大学时,张承洋是一名工科生。大一时,父母为他买了一部相机,从此摄影便成为他的爱好。关于摄影,张承洋其实一直是“野路子”,没有上过培训班,更没有所谓的“师父”,他是通过不断地看别人的照片,看电影中的镜头构图,一点点摸索出的摄影心得。
大二的时候,摄影手法愈发精进的张承洋用打工赚来的积蓄买了一台二手的尼康80D。这台相机,他一直用到现在。毕业后工作没多久,张承洋把自己拍摄的南京风景照做成卡点视频,发布在抖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作品大受欢迎,其中有一个作品甚至在抖音上获得了超过70万的点赞。
如果你点开张承洋的抖音,就会不自觉地停留下来,那些优雅、平和、中国风十足的照片,如同世俗生活之外的另一个南京,一个似曾相识,又美的令人不太认识的地方。不禁叫人感叹,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可以这样美?
很多时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总是在抱怨周遭的不便,生活节奏太快、交通太拥堵、马路上人多车多,以至于在抱怨中忽略了那些“习以为常”的美好。而张承洋则像一位美好瞬间的搬运工,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刻,以最恰当的视角,拍下南京各个角落的美好。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常常被其中的纷乱夺取了注意力,忽视了生活中那些本来的美好风景。因此,生活美不美好,取决于你是否能够读懂生活,是否能够发觉其中的玄机。而张承洋虽然是一位年纪轻轻的95后,但他却拥有着足够捕捉美好的敏锐。
这样的能力,或许与张承洋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从出生起,张承洋辗转过不少城市,生于宁波,长于成都,学于南京,又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日子。生活环境的频繁切换,倒逼着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挖掘出新环境的美好之处,并迅速适应这里、享受这里。在碎片化时代,我们总是嫌弃这个,嫌弃那个,期待着一切美好和顺遂就该像一个丰富的果盘,被端到我们眼前。抱着这样的心态,反而更加容易淹没在众生喧哗中。
时至今日,张承洋还在用着他那台二手的老相机,作品好不好,常常真的与设备无关,唯一重要的,就是你能否像张承洋一样屏气凝神,细心观察,成为一个可以发现生活美好的洞察者。
05
身边的平凡榜样
对热爱持之以恒,就会在平凡生活里闪着光
陆仙人、张突然、吴颖和张承洋的经历,我们似乎能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的共性,在碎片化时代,他们因坚守着各自的坚持,收获了自己的成绩。在对抗碎片化时代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长久价值的追求,对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的持之以恒,最终成为了平凡生活中的闪光榜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梦想遥不可及,也不妨碍你继续走下去,目标是目标,结果是结果,只要相信自己可以,并为之持续付出,人生终将不再沉寂。如果你想去往的终点是无尽的光芒,就别让路程变得暗淡无光。尽量闪烁,哪怕微末,不得皓月,则为萤火。
为了让他们各自微弱的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同为抖音创作者的他们,结合每个人的创作技能,组成了“抖音合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