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文章,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聊天截图”当引子,聊聊这一社交网络的特殊产物背后,关联着哪些眼花缭乱的学术脉络?
图片来源:图虫Premium
好的研究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过,这些问题总会带上面具,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我们却熟视无睹。这恰恰可能是因为,这些问题离我们太近了。
先简单提个问题:你讨厌那些动不动就把聊天截图贴到朋友圈的人吗?
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于是我们退一步,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网友的吐槽,权当是一种凭证吧。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些吐槽,来思考一下,聊天截图究竟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学术意义的思考。
吐槽一
“我还是不太希望自己的聊天记录被发到朋友圈的,毕竟自己有的时候温柔小仙女,有的时候污到没朋友,实在是不想在朋友圈有损自己的形象。”
引申关键词:可见性(visibility)
第一种吐槽可以帮我们理解互联网中的“隐私”问题。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有些事儿我是不和别人说的,这就是我的隐私。不过,在互联网中,隐私问题与其说是通过交流内容来界定的,不如说是通过内容传播的控制权来界定的。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的软肋恰恰在于,我和你说了一句悄悄话,你转过头就截图给了别人看。
这意味着什么呢?再往深处走一步,从学术的角度思考,这就是所谓对“可见性”的侵犯。对方把你们聊天的截图,转过头就贴在朋友圈中,实际上是改变了聊天内容的“可见性”,将私人性质的对话转换为公共性质的展演。
吐槽二
“有些人一点点小事就要贴聊天截图,我也是不能理解,毕竟很多好笑的事情,脱离了那个语境,就没有那么好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对话让别人看了,可能还会有一点点尴尬。”
引申关键词:语境坍塌 (context collapse)
当我们把聊天截图作为一种公共展演来思考时,便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话题之中:语境坍塌(context collapse)。
试想一下,你和朋友的对话为什么让你觉得好笑?除了TA说的话本身,很可能笑点还来自你俩之间的某种默契,以及你对TA这个人过往的印象。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会把宿舍同学的日常沙雕对话发到朋友圈,发送者是真觉得有意思,但看到这个朋友圈的人,很可能真的觉得摸不着头脑。这里面的问题,恰恰就是语境的消失(de-contextualization),让笑点打了折扣。
不妨再向前引申一点。我们的笑点打了折扣,换个角度看,是因为一对一讲的笑话,被摆在了一对多的传播渠道中。这相当于把人际传播,直接搞成了大众传播。这样一来,人际传播的“此时此地”性被抹平了。
举个例子来讲,你在现实中和一个人聊天,你的对象就是TA。聊天时,你们可能在操场上一起慢跑,或者一起在图书馆为期末考试做准备,或者正在一起吃着重庆火锅。你说什么话,用什么语气说,都会根据当时的语境进行调节。不过,你们的对话被发到了朋友圈中,围观的吃瓜群众是不会了解这些语境的。
他们看到的只有这些话。至于“语境”,不好意思,恐怕只能靠不同的观看者自行脑补了。
吐槽三
“我只想对我空间、票圈、微博里的朋友说,真的没有人想要知道你和别人聊了些什么啊!放一张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放九宫格啊!”
引申关键词:青少年中的戏剧性事件 (Teen’s drama)
我们很可能会管那些动不动就把聊天截图发到朋友圈的人叫做“戏精”。这个词翻译成英文,可以叫做drama queen。研究者Marwick和boyd(2014)发现,青少年群体特别喜欢把私人对话截图发到朋友圈,所以干脆取了一个名字,叫“teen’s drama”。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可能会发现,当人们决定把聊天截图发到朋友圈时,往往是因为聊天中表现出一些“冲突性”。不过,这里说的“冲突性”,并不是真的俩人吵架了,恰恰相反,两个人利用这种“冲突感”,戏剧性地表现出他们有多“亲密”。
因此,聊天截图展现的往往是“冲突性的玩笑”。这恰恰是青少年群体特别喜欢使用的社交方式。这种极具drama感的内容,会让他们发的东西在同学中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吐槽四
“在我看来,随随便便就把和别人的聊天对话截图贴出来,跟裸奔跑在人流量巨大的步行街上一样没区别了。”
引申关键词:想象监视(imagined surveillance)
屏幕截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立此存照、留下证据。
一方面,它可能会帮你和朋友解释你没有说谎,聊天截图就是证据。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承担法律意义的责任。比如上财教授涉嫌猥亵学生的事件,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贴上聊天截图,大家一起围观“人渣”。
想想看,作为“证据”的聊天截图,其实挺可怕的。我们不管说什么悄悄话,只要对方咔嚓一下,就可能变成了呈堂证供。这么一想,我们最好还是小心一点,发什么敏感的东西之前,先想想可能会有谁看到,看到后会有什么后果。在学术脉络中,我们称之为“想象监控”。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两人之间的“悄悄话”被传到了朋友圈中,并且真的造成一些麻烦,那么,说话者是要为这些话负责的,截图者却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这就产生了同辈关系中的“权力”问题。
哪些权力关系呢?想想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分析全景监狱时所讲的话吧--可见性的管理/威胁效果(regulatory/threat effect that visibility)。
吐槽五
“先不说别的,和你聊天的那个人同意了你这样随随便便截图的行为吗?!”
引申关键词:社交规范 (social norms)
把两个人之间的聊天截图发出去,的确是个有风险的事,弄不好就特别招人讨厌。在美国青年文化中,这类人被称为“snake”,大约可以翻译成“阴险小人”。如果我们把“snake”做的“错事”,再翻译回学术版本,等于在说,这些人通过滥用计算机中介媒体中内容的可见性,对他人进行监视或欺骗。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聊天截图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呢?这里面就涉及到“社交规范”这个问题了。
英国学者Victoria Jaynes(2019) 在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访谈中,发现她们对于“哪种聊天截图是道德的”这一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若隐若现的社交规范。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观看者是否认为,你的聊天截图行为显示了你对观看者的信任和亲密。如果是这样,聊天截图这一行为就可以被接受。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们宿舍四个人,关系很好,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经常一起吐槽班里另一位不怎么“合群”同学。一天,被吐槽的同学给你发了一条信息,你觉得很“二”,没忍住,就截了个图,贴到了你们的宿舍微信群中。这时候,另外三个人看了,肯定不会觉得你是“snake”,反而会在心中进一步证实,你对他们很信任,你们的关系很亲密。
社交规范建立在你和交流对象的关系基础之上,在截图之前,可以认真想一想,此举是否越过了你们之间的社交规范。
聊完了这些可能性,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身边经常冒出来的“聊天截图”,是否会有不一样的视角了呢?本期推送仅仅是想呈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究竟可以复制出多少不同的研究idea?
希望对你有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