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成为传播主角,把最传统的行业与最先进的信息平台进行了有效连接。
最近注意到在河南省举办的中国农民电影节,一系列活动看下来,感触颇多。
这次的活动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说句心里话,一直觉得农民兄弟跟电影节这类活动风马牛不相及,但这次主办方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倒是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是农民借助电影节拓宽了话语表达方式,电影节也借助农民填补了业内一项空白。
往深里说,这让我看到了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里的更多维度和可能。
今年以来,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担忧,不仅是对于新冠疫情的担忧,还有其引发的一系列其他问题,包括粮食安全。国家层面也屡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个节日可以算得上恰逢其时。
农民电影节之前已经举办过两年,今年的活动正好处在脱贫攻坚和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所以又显得更有节点性意义。
一个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其他需求的保障。这次的农民电影节活动,在传播渠道上,加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强化了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的融合,极大的畅通了农民群体的交流表达渠道,可以说是做了电影节品牌传播一个很好的尝试。
本次农民电影节内容非常丰富,有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开幕晚会,农村电影公益展映,乡村及科普题材影视作品论坛、采风、摄影大赛等。同时,活动不仅在河南省汝南县设立开幕晚会主会场,还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分会场,通过外拍片等方式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一边展现全国各地庆祝丰收的场景,一边表演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不同时空和不同场景,交汇成互为补充的视角和姿态,立体化展现了农民群体的方方面面,也让他们可以更多元地融入信息时代,成为一股独特的力量。
我觉得这次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基层为国家和人民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助力作用。
今年以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国家一直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但这个问题从更深层次来看,应该是一个老百姓心理和意识层面容易产生焦虑的问题。让大家真正放下担忧,除了需要一些顶层设计之外,还非常需要来自基层的声音,尤其是农民自己的声音。
但是基层的声音如何更好地传达到人们心中?
这个节日正好发挥了作用。
从微观层面来说,农民电影节客观上担任了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把一线的喜庆和丰收之音及时传往四面八方。
一方面,更多人听到了来自一线的声音,进而放下对粮食现状的担忧,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上使用互联网相对较少的人群,农民的声音得到了更为多元的表达,同时,也能接收到更多反馈和回响。这种模式加深了农民群体与时代的互动,成为一个非常切合时代和群体需求的出口。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世界有700多个电影节,专题性的电影节也有150多个,而农民电影节只有中国一个。举办这种纯粹以农业和农村为主体的电影节,是有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只有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才有这样的底气;同时,做出这样的率先之举,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全世界对农业大国的认知。
这几年我一直强调,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也让更多人有了表达的渠道。但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如何高效优质地表达,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我认为,未来要更好地聚焦认知,就应该以组合拳的形式来做传播。电影节的形式,恰好成为这种模式的一个探索。
农民群体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镇化走势,他们可能是未来市场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将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自信展示出来,对于挖掘下沉市场的强大潜能,是很有助益的。
另外,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既接地气又顺应大势的节日,今年这一届活动在时代层面也有特定意义。在通过电影节讲好农村故事,传播好农民声音,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的展现形式上,是很有开拓性和前沿性的。
从筹备的全面和系统程度来看,主办方很有品牌意识。以一系列活动形成集群效应,还融合5G科技,打造“科普影像馆”,参考戛纳、飞帕等模式,通过独有片源、免费观影、展映周等电影节活动,形成非常有科技感和震撼感的高端大牌效应。这样达到的效果往往1+1>2。同时,从不同切入点来烘托、表达同一个主题,也有利于在人们心中植入强烈的印象。把活动从短期转化为长期牢固认知。
我一向认为,真正要产生更为长期的影响,就要在人们心中植入品牌效应,而不是“散兵游勇”地打游击。不管是一个企业品牌还是一项活动,更深刻的意义都在于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次的电影节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主办方的传播策略和决心。
比如,首次开展了“新时代 新农民 新影像”影视作品推介活动,联合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快手短视频等机构,遴选出“最贴近现代农业的科教片”,“最适合农民观看的纪录片”,“最适合农民观看的故事片”,“最受欢迎农民原创短视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凭借捏泥巴技艺吸引了三百多万粉丝、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泥巴哥”朱付军也登上舞台,为电影节送上祝福。
让农民成为节日舞台的主角,充分展现出群体特质和优势,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电影节主办方有意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分享整个时代传播红利的可能。
诸如此类的种种,都体现了活动策划有站在足够的高度去考虑全局和长远的意识。
把视角放大一点来看,中国农民电影节不仅填补了领域内空白,也及时地把群体和国家、群体和时代进行了融合,充分发挥各方价值、探索最优解。这是一项多赢的好事。
从节日举办以后的各方反馈和效果来说,这次活动是很成功的。
虽然目前还仅仅只是第三届,但从业内外来说,都是很有品类上升空间的。在电影节的品类上,农民电影节的品牌,其差异化价值太大了。所以,不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不论是从初衷上还是效果上,中国农民电影节都应该乘势而上、加大力度、做成可与百花奖一类媲美的品牌。
作者/韩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