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皮克斯给社畜的这记摸头杀,治愈了我整个2020

admin2025年05月04日 00:21:59
阅读:
标签: 世界 生命 梦想 乔伊
分享:

讲的是中学音乐老师乔伊,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梦想是成为一名牛逼的爵士乐手。




  不夸张地说,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是我2020年做过最好的决定。(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谨慎观看)
 
  《心灵奇旅》,又名皮克斯版“范进中举”。
 
  讲的是中学音乐老师乔伊,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梦想是成为一名牛逼的爵士乐手。
 
  在屡次面试失败后,他终于拿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演出offer。
 
  他欣喜若狂,半路踩了空。
 
  然后,他死了。
 
  睁开眼睛,乔伊发现自己的灵魂,已经在去超度的桥上。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半路死去,他当然不甘心,于是拔腿就跑。
 
  却掉进了另一个空间,被误当成一位灵魂导师,为即将进入地球的小灵魂们培训,帮他们找到生命的“火花”。
 
  更惨的是,他还分配到了当地最难搞的学生:22。
 
  也就是说,如果乔伊想重回人间,就要先完成一个任务:帮22找到他的火花,拿到投胎做人的通行证。
 
  这个设定非常有趣。
 
  看似搞笑的故事背后,其实探讨了一个非常哲学的问题--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人活着,一定要有意义吗?
 
  人是被意义驱动的动物
 
  早在100多年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就曾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讲个真实故事:
 
  纳粹时期,有个犹太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遭到了残酷的摧残。
 
  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在集中营里,他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
 
  有些人不是因为缺乏食物或药物而死的,而是因为缺失了对未来的渴望--他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
 
  而那些知道自己的某项使命还没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这个犹太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他把集中营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人:《活出生命的意义》。
 
  图片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活出生命的意义》
 
  原价 36元,书单优惠价 30.8元
 
  在书里,维克多反复强调,意义对人的重要性。
 
  为什么意义很重要呢?
 
  因为意义往往具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和现实一定有相当的距离。
 
  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跟理想的位置之间的差距,会激发你的斗志,召唤你去完成还没完成的任务。
 
  电影中,乔伊就属于这样的人,他非常渴望成为一名爵士乐手。
 
  但梦想还没有实现呢,所以他舍不得死。
 
  维克多·弗兰克的一生,也对生命抱有极大的热情:
 
  67岁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拿到了飞机驾照;
 
  长久的爱好是登山,直到80岁,仍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他的一生,就像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多次引用的尼采的名言: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虚无,理论虚假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心灵奇旅》是一针励志鸡血。
 
  完全不是。
 
  这部片子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像皮克斯以往的作品那样,倡导奋不顾身地追梦--它甚至是反梦想的。
 
  电影中,乔伊因为一次意外,拿到了回地球的通行证。
 
  他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那场演出--和最崇拜的乐队,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
 
  然而演出结束后,他却感到一种失落和空虚。
 
  女音乐家后面对他说的一番话,堪称全片的高光时刻。
 
  她说:
 
  从前有一条鱼,它跟一条老鱼说,我要找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海洋?"老鱼说,"你现在就在海洋里”。
 
  “这儿?”小鱼说,“这儿是水,我要找的是海洋。”
 
  这个故事非常经典。
 
  乔伊就是这条小鱼,他觉得眼前的生活不过是水,他一直在追寻一种叫做海洋的东西。
 
  很多人都是这条小鱼,我们总以为,在现实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伟大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梦想”。
 
  可真相是什么呢?
 
  女音乐家这番话说的很轻,但内核的残酷程度,却不亚于尼采的那句--上帝已死。
 
  她是在告诉你:没有比现实更真实的世界了。
 
  什么意思呢?
 
  学者刘擎曾经采访过尼采研究专家孙周兴老师,后者将尼采的思想,总结出了两个关键词:
 
  生命虚无
 
  理论虚假
 
  我上一次看到类似的思想,还是在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
 
  主人公是有两个瞎子,他们每天在人烟稀疏的大山中,弹琴说书为生。
 
  有一天,老瞎子弹断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千根琴弦。
 
  他兴奋极了,因为他的师父曾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当药引子,去药铺抓药,就可以重见光明。
 
  然而当老瞎子去药铺抓药时,所有人都告诉他,药方上一个字都没有。
 
  他才赫然明白,这一切都是他师父骗他的。
 
  有时候,我们忙活了一辈子,心心念念、引以为傲的梦想,其实可能就是那张无字药方: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而你的信仰是虚假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2020年一事无成,那不过可能是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附近”的消失
 
  这不是在说梦想不好,向往一个更好的生活是积极的。
 
  问题是,如果你一味盯着远方那个“更好的生活”,就容易看不到当下的生活。
 
  《心灵奇旅》里,因为一次脚滑,乔伊和22双双从“生之来处”,跌回了地球。
 
  乔伊的灵魂误入了一只猫的身体,而22的灵魂误入了乔伊的身体,两个人在人间经历了一段奇幻之旅。
 
  在理发店里,用着乔伊身体的22,跟理发师各种胡扯,聊天聊地,聊到了对方的生平。
 
  这是乔伊第一次知道,原来理发师本来的志向不是当理发师,而是一名兽医。
 
  尽管他是这家理发店的常客了。
 
  而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谈论过这些,因为乔伊满心满眼只有爵士。
 
  人类学家项飙曾在《十三邀》里说过一段话:
 
  你问今天的年轻人:
 
  你父母干什么的;你这个小区,在你的城市里面,社会意义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周边的菜市场是什么样的……他描述不清楚。
 
  但你要是问他:你要考什么大学,怎么考;世界排名是怎么样的;托福雅思是什么……他会很熟悉。
 
  因为他对自己周边的世界不感兴趣,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离开、摆脱、超越现在的生活。
 
  这就是项飙提出的一个概念,“附近的消失”。
 
  有梦想是好的,但梦想也可能带来的危险。
 
  因为当梦想被拔得过高时,那些没有实现梦想的人生,似乎也就等于没有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关于一种特殊的疾病:失业型神经官能症。
 
  他发现年轻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而这一病症,是由于两方面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一、错误地把“失业”和“没用”等同起来;
 
  二、把没用跟“生活没有意义”等同起来。
 
  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三大症状--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都是由于意义疗法中所谓的“存在之虚无”导致的。
 
  在日本和韩国,出现了大量的蛰居族和尼特族,他们会拒绝穿衣洗漱,拒绝出门,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不关心任何事。
 
  作者雷·贝内特在《及格家宣言》里说道:
 
  平庸的乐趣其实很多,但常常会消失在成功的压力里。
 
  我们被洗脑了,以为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甚至不会质疑这个想法。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及格家宣言》
 
  原价 38元,书单优惠价 34.5元
 
  为什么社会要愚弄我们?
 
  人类学家麦高登的回答是,“因为你的存在不仅满足你的个人需求,还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社会需要生产、再生产以及对社会准则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具有合理性。
 
  个体生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工作、家庭、后代、名声、创造力、宗教等等,都是社会想让我们相信和遵守的东西,也是我们获得价值观的途径。
 
  为了获得它们,我们会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像陀螺一样不断抽打自己。
 
  “这是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无问西东》语)。
 
  意义其实是一个动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心理学家李松蔚认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问题是:
 
  在一个普遍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社会里,你能否从一个平凡的人身上,从平常的一天中,看到价值的存在?
 
  就像想做兽医的理发师,没能完成“人生理想”,但依然在理发中找到了乐趣;
 
  街头的广告牌展示员,因为冥想功力了得,在“忘我之境”中能够自由行动,多次成为主角们的神助攻;
 
  甩披萨的大胡子都能产生“心流”,堪称纽约扫地僧。
 
  还有那个吹萨克斯的学生,地铁站唱歌的人……
 
  《心灵奇旅》不是什么廉价的情感鸡汤,引用一句豆瓣影评,它更像是“来自皮克斯给社畜的一记摸头杀”。
 
  它是在说:
 
  不是惊天动地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你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身边无数普通人的故事,都是一部史诗。
 
  有些价值,其实就蕴藏在普通而枯燥的周而复始中,就像一呼一吸,平静、平常,但给了你生命的能量。
 
  在不变的模式里,看到自己点亮的微光,哪怕很小,也照亮了这个世界一点点,这就是你的价值。
 
  这也是项飙说的,“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是的,意义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它并非现成地摆在某个地方等我们去发现的,它需要我们主动创造:去爱、去感知、去和周遭的一切建立关系。
 
  乔伊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是他在钢琴上付出的那些时间,让他的生命变得独一无二,而不是在生命的尽头,他取得多么高的成就。
 
  “活着”也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种微观体验。
 
  在某个时刻,你去闻一朵小花,撸一只小猫,听一首歌。
 
  突然间你重新感受到了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一切细节都栩栩如生,你得以确认:
 
  我是活着的,我是真实的。
 
  那是一种回光返照,你又重新爱上了世界,那是我们生命的黄昏(许知远语)。
 
  就像《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结尾,弗兰克尔回忆起巴伐利亚森林中的落日场景:
 
  一天晚上,我们端着汤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狱友冲进来让我们跑到集合地看日落。
 
  站在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我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
 
  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囚犯对另一名感叹道:“世界多美呀!”
 
  的确,也许我们都是这个宇宙的囚徒。
 
  但谁在乎呢?世界多美啊。
 
  披萨、太阳、地铁口吹来的风、书架上没读完的书、一套适合夏天穿的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就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