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2021年跨年演讲:有些事,时间越久,价值越大

admin2025年05月04日 00:09:23
阅读:
标签: 数字化 老师 拿破仑
分享:

在这四个小时的演讲,罗胖对过去一整年做了什么样的回顾?对未来这一年做出什么样的展望?


 
  一、开场
 
  有一件事,在我心里憋了半年,跟谁都没说。因为我一定要把它带到2020年12月31号的这个晚上,在这里,讲给武汉人听。
 
  1.爱他的人,总会让他一次次重生
 
  大家看,大屏幕上有一堆糖果,但这不是一推普通的糖果,这是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展览馆展出过,它的作者是一名艺术家,叫冈萨雷斯。
 
  这堆糖果的重量是精确的79.4公斤,这是艺术家冈萨雷斯爱人生病前在世前的体重。在人生最黯淡的时刻,艺术家冈萨雷斯,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他的爱人。没错,就是你看到的这堆糖果。
 
  糖果的周围,没有护栏。没有护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路过的人都可以抓走一把,甚至是现场吃掉,每天晚上冈萨雷斯会回到这儿重新给糖果称重,然后把重量补足,让它还原到79.4公斤。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持续这个过程。
 
  冈萨雷斯他可能是想表达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生命是甜蜜的;
 
  第二,生命也很无奈,它总是会流逝。
 
  我以这个小故事向1500万武汉人致敬。这个处境像极了武汉人经历的美好和流逝,以及我们亲手又将生命召唤回来的过程。
 
  今天我们还要致敬的是那些逆行者,年年初的那场抗击疫情的行动中,全国有346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护人员来到武汉,支援武汉。
 
  当时有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份截图,这是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的护士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吕晓静护士长,她说:等武汉的疫情结束了,我要去听罗胖的跨年演讲。
 
  欢迎吕晓静护士长,你战斗过的大武汉。
 
  经过了这一年,我有一个最大的感慨,三个字:不容易。
 
  其实我有一个秘密,我曾经为今天的这场跨年演讲留了后手,也是我们的底线。
 
  从年初开始,就不断有朋友问我说:罗胖,今年跨年演讲你还办吗?
 
  我说:办,一定要办,哪怕到年末的时候,我租一个体育场,我一个人面对空无一人的场馆我也办。
 
  因为我讲什么对2020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还能通过举办跨年演讲,给大家、给我们的用户带来一点点确定性。
 
  当时我的同事还觉得:你一个人站在台上会不会太悲壮。
 
  所以他们想了一个招--我们在空无一人的体育馆里买了金橘树,大家知道我们得到是橙色,去年跨年演讲我们又讲了一个词,躬身入局。
 
  那好,我们就干脆注册一个品牌叫“躬身入局橘”。
 
  20年我们经常遭遇的那个瞬间,就是原来从来不曾设想过的事情,它居然就发生了。
 
  我们要为那种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做思想准备,我们要对那些我们承受不了的压力做压力测试,我们要为那些似乎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留后手,有底线思维。
 
  2020年我们真的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然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如此恍惚。
 
  我们经常要说的话是:行就行,不行我们再想想办法。
 
  这就是我们的2020。
 
  我没有想到买一只口罩居然那么不容易;华为,没有想到买一颗芯片居然那么不容易;留学生,没有想到回家的路居然走的那么不容易;有孩子在上学的家长,居然没想到孩子上个学居然那么不容易;
 
  电影院都没想到开个门那么不容易,更想不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居然还成为了全球第一票房市场。
 
  东京奥运会今年无法举办,那也许要延到明年,而且还叫“2020奥运会"。
 
  连巴菲特都没想到活了89年竟然能在10天内看到美股熔断4次,炒个股,也不容易。
 
  今年,我们真的是无数次凝视深渊,也无数次被深渊凝视。
 
  2.规模是问题的解药,规模也是问题的根源
 
  还有一段话我不得不讲,我以下这段话不带有任何情绪,它只是2020年我们中国人感受到了一层事实,和我们的处境有关系。
 
  40年前有人告诉我们:全球化挺好。
 
  好,我们中国人开始改革开放,我们融入全球化的秩序。
 
  今年他们说:和中国脱钩。
 
  几十年前他们说:我们要淘汰落后产能,于是我们靠着制造业大国的能力,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的产能。
 
  但是他们又说我们抢了他们工作。
 
  过去他们说:中国人不创新。
 
  好,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创新。
 
  等我们好不容易搞出一点创新,他们说:你们是威胁。
 
  这种感受不同程度的在今年的中国人的心里飘荡,就相当于当年他们三缺一让我们上排桌打麻将,我们好不容易刚和了两把。
 
  他们说:我们改玩三个人的斗地主。
 
  大家认为这是为什么?
 
  咱们不考虑别人怎么想的,我们中国人能够碰出来的答案其实就是4个字:长大以后。
 
  这是一个长大以后的中国吗?
 
  我们现在生产着全球53%的钢铁,57%的水泥,71%的彩电,76%的光伏面板,78%的空调,86%的微波炉,88%的手机和90%的电脑。
 
  我们长得这么大,再期待别人用原来的眼光看,确实也做不到。长大以后的中国会面临什么?今天就是要和武汉的观众报告我自己的体感。
 
  30年前,1990年,我来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当时叫华中理工大学上学。
 
  报道的前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学校的招待所,当天晚上我爸问了我一个问题:振宇,明天你要报道成为一个大学生,你知道今天晚上对你意味着什么吗?
 
  我心想:不就是要上大学了吗?
 
  我父亲说:当了大学生,你就是大人了,你知道大人意味着什么吗?今天你要是把别人玻璃给砸了,别人找我们俩赔钱,明天你要是把别人玻璃砸了,你自己赔钱;今天你说错一句话,我和你妈可以出面说,孩子还小原谅他,明天你要是说错一句话,那就是你说错了。自己想办法去承担责任。
 
  那天晚上这番谈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30年。
 
  中国现在也长大,我们承担的是一个相对严厉一点的环境。
 
  经济学认为规模是一切问题的解药,甭管面对什么问题,只要把规模做大那个问题都能解决。
 
  但面对着长大以后的中国,也许我们心里要默念下半句,规模也可能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2020年因为中国长得这么大,我们面对了大量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利亚斯卡内蒂说的:旧的答案分崩离析,新的答案还没有着落。
 
  这种感觉我们是不是很熟悉,2020年我在无数的微信群里,在无数的场合听见别人念叨类似的意思:过去的经验不管用了,我们过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下子被颠覆掉了,我们还没有武器面对那个让我们张皇失措的未来。
 
  但是我今天站在这儿,你们所有人聚在这,不是要听这个不确定性。我们是共同来找我们这一代人心里以及我们未来生活的确定性。
 
  3.“时间的朋友”效应
 
  下面我说一件事,各位可以感受一下,这是我今年听到的,让我可以说是最震惊的一件事情。
 
  上海有一个投资人,叫王益和,他想搞扶贫,他的方式很简单,不是直接给农民钱,他们买了20万棵金丝楠木的树苗,免费送给四川大深山里的农民,让他们种在房前屋后、山上路边。
 
  我们都知道,金丝楠木是中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极珍贵的木材。
 
  过去只能用于皇家宫殿。所以,从公元前200多年到今天,只砍伐不种植。即便是在金丝楠木的故乡中国四川,野生的金丝楠木已经非常罕见。
 
  他把树苗免费送给村民,就一个条件,种下去后,5年内不准卖。这些树苗每年长一公分。20-30年后,就可以长到35-40公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100棵,就是30万。这就是村民的“绿色银行”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点震撼了。为啥?因为,我们经常听到那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好像这个世界是由不确定性组成的。在久远的未来,不确定性会被放大到无法把握的程度。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突然洞察到一个真相,这个世界有些东西会确定性的成长、向好,无法逆转。只要你肯等,金丝楠木的基因会给你一个确定性的回报。那甚至是可以算出来的回报。
 
  今天你有一笔钱或者你要做一件事情,谁敢跟你承诺说几十年之后它一定会变得多大不会打,但是在这个例子里,居然就有这样强大的确定性。
 
  我们来扩大点看这个效应。
 
  进入一所好学校,我们享受到的是什么?家长经常在乎校园的硬件设施、学校的软件、老师的教学质量,那确实是学生的收益,但是仅止于此吗?活到我这岁数,我就明白当然不是这些。
 
  更重要的是,一所好学校,帮我们筛选了一批好同学。在时光里,我们在长,他们也在长。到了40-50岁的时候,你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哇,大多数同学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就像我自己,1990年到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学。一看周围,都是一群灰头土脸的同学。“谁的青春不迷茫”嘛。
 
  但是,过了几十年后,现在把我们的校友名单拿出来一看,不得了,这个院士,那个所长,这个创业成功,那个投资家。比如微信的张小龙,我们87级电信系的,跟我在一个食堂吃过饭。华为的孟晚舟,我们学校的。
 
  虽然,我也不知道能找他们帮什么忙。现在才知道,当年上的那些课,也许都还给老师了。我的学校真正给我的,是这些时间里的朋友。
 
  我居然可以找他们帮忙啊,而且同学之间承诺的那种帮忙又是特别诚心诚意的。我在长,你也在长,我们从一开始结下的那一点点缘分也在长。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果,却是我们实实在在一定能在时间中品尝到的果实。
 
  做的年长一点的人,我估计都有这样的体验,同学的成长你也没帮上什么忙。
 
  但是几十年之后,同学的收益突然就能照耀在你的身上。
 
  大家再想一想我前面讲的金丝楠木的那个例子,是不是也有共同的特征。
 
  我没有干活,没有帮忙,没有努力,但我居然有收获,那这种效应叫什么?
 
  时间的朋友。
 
  “时间的朋友效应”随处都在,它是如此地普遍,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经常低估了我们身边的人,低估了这个时代人才的密度。
 
  著名的索尔维会议合影,摄于1927年。这张照片里面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普朗克、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洛伦兹等等。
 
  真有这样的时刻啊,这么多顶级的大脑,居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可以在一起开会,一起研究,一起争论,一起通信,好幸福啊。
 
  其实,开会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身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怎样的群体当中。
 
  所以,我们身边充满了确定性,只不过你现在还不知道他的样子,这一路在人类历史上是反复发生。
 
  今天在武汉的大学生已经109万,今天你在武汉大街上走,1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就是近三年留下来的大学生,你怎么知道未来它里面不会走出那些群星璀璨的人物,你怎么知道你身边的人将来不会是这样的英雄?
 
  记得很多年前,我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独自骑自行车去磨山植物园。那是一次雨后,我一个人站在一片竹林里面,第一次听到万物生长,就是竹子拔节的声音。噼噼啪啪,喧闹得很,哪里还有生命成长那种慢腾腾的样子?
 
  二、本土时代
 
  1.桥梁越大,内部结构就越重要
 
  过去一年,我估计很多人心里都上演着一场辩论赛,在辩论中国经济的未来会好吗?
 
  我心里总有一个小人儿,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说中国经济会好吗?都这样了还能好吗?
 
  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会好。其实我也不是经济学家,我只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的对立面就是悲观主义者,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悲观主义是个骗子,它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是不让我们参与改变。
 
  我们平时和人争论有乐观有悲观,但是你以为那个中间的分水岭是乐观和悲观吗?
 
  不是,而是行动还是不行动,乐观主义者再乐观也得想“我怎么享受这个好处,我怎么参与和建设这个好处”,而悲观主义者只需要吐槽,重点不在于态度,而是停止了行动。
 
  如果我愿意相信中国经济未来会好,我总得有些理由。
 
  我心里那个小人就开始跟我辩论,他说,跨年演讲我也听过,你说来说去不就是中国有规模优势、中国人口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你怎么不看看隔壁的印度,印度现在的人口有13.8亿,马上追上中国,增速比中国还要快;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8.4岁,中国是37.4岁,而且印度的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只是中国的1/3,中国怎么跟印度比,更何况还有“人”喊着要和中国脱钩,印度可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问题来了:印度会不会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下一个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
 
  所以我请教了很多朋友,比如战略专家徐弃郁。徐老师给我了一份报告,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最著名的智库之一)的一份报告,是为了提醒美国在发展和印度的经济关系的时候,你要把它当成一个谨慎的伙伴。
 
  这份报告当然很长,我只说它其中的一个论点:从2008~2018这1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烈火烹油一样地涨。
 
  而在这10年间,印度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连1%都没有长,印度没接住。相反是越南、印尼、孟加拉这些国家。
 
  印度有这优势,那优势,过去10年明摆在桌上的机会都没有抓住,你凭什么让我相信未来它能抓住?
 
  我特别关注印度方面的资讯,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中国的一个制造业工厂,在印度开了一个分厂,招了很多印度工人,咱们的中国厂长看到有一个印度小伙子特别能干,然后提拔成了领导,结果这个小伙子不仅没有办法领导他的下属,他的下属还经常打骂他。
 
  为什么?因为这个小伙子是一个低种姓的人。
 
  低种姓的人在印度的社会环境当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约束,比如他去见客户,五星级酒店不让进;他和客户吃饭,他的下属可以上桌,他不行。
 
  所以打骂领导这种事情在中国很少发生,在印度的工厂里发生了,我们中国人看不懂,当地人觉得这很正常。他们会觉得你就不应该提拔这样的人当领导,所以后来没办法把这个小伙子调到一个边缘部门,但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结果这个小伙子最终是黯然离去。
 
  但是你可能说这只是一个个案,但是它说明了制造业这件事情,不是表面上我们看的一些人口、规模、年龄,我们更应该看这个国家内部的组织样式。
 
  所以徐弃郁老师直接给了我答案,他说: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替代中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印度社会内部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它没有嵌入全球供应链的战略决心。
 
  我是通过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观察中国的角度,必须开始重新观察中国的内部。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今年在他写作《变量3》的过程中,我去请教了他。
 
  他说,今年他的观察重点,确实也集中在中国社会内部的组织方式。
 
  何帆老师说一个国家,其实就跟一座桥一样。桥修得越大,跑的车、过的人就越多。
 
  但问题是,桥越大,桥的内部结构就越重要,桥内部的结构化、组织化水平就决定了它的承载能力。否则,桥的自重都会把它压垮。更别提跑什么车,过什么人了。
 
  那中国内部结构到底怎样?中国人是以什么方式组织起来的?
 
  我们来看个例子--联想的武汉工厂。联想的武汉工厂是湖北出口额最大的一家制造工厂。
 
  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
 
  武汉人印象特别深,1月23号武汉封城,大家不要以为在武汉所有人都待在家里了。
 
  2月份因为联想工厂生产电子产品,所以他们就琢磨2月底开始筹备复产、复工,3月31号这家工厂已经有1万人在生产线上工作。
 
  因为我们听到的是武汉是4月8号解封的,但是3月31号,这一家万人工厂就已经轰隆隆地在开工了。
 
  在采访这家工厂的过程当中,厂长齐跃告诉了我很多有趣的事儿。
 
  他说:我们在最巅峰的时候,一天要招1000人。
 
  因为电子生产线上的工人是有要求的:首先得认识英文字母,否则那个机器那个按钮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功能;
 
  其次,要有基本的数学能力,因为每次交接班都要进行数据盘点。
 
  齐跃厂长告诉我,这样的工人的规模只有咱们中国能够招得到,中国这么多年来上过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人,全国大概1000多万,湖北本地至少几十万。
 
  今年,疫情来了,他们原本要南下或者东下打工也没法去,就留在湖北本地,所以招工特别容易。
 
  但是,他告诉我联想在海外,比如墨西哥等等国家都有工厂,在那些国家,一个工厂想招到1000人,都是天文数字,几乎不可能。
 
  当时,在疫情期间工厂招工,需要组织核酸检测,这是最起码地,1万人的核酸检测要有人引导,有专门的场地,护士等等。
 
  齐跃厂长跟我说:当地政府全给干了,我们工厂没操什么心。
 
  而同样是在联想的海外工厂这件事你想都不敢想。
 
  万一查出一个发热的往哪送?这会严重影响那些海外工厂,企业简直是孤军作战。
 
  第三,1万人的工厂工人要上班,下班回武汉的社区,他们分散在周边的好多个社区居住,第2天还要上班。
 
  而在武汉这就没有问题,因为社区的防疫措施十分完善。但是,在海外的那些工厂内部做的再好没有用,工人一下班,口罩一扔,第2天来上班,谁能保证身上没有病毒?
 
  所以公权在社会里的一个工厂是没法运作的,而这个问题在武汉不存在。这家工厂在武汉解封之后,一直到现在,1万多人零感染,这家工厂6月份还上了新的生产线。
 
  武汉当然不只是这一家工厂,我们以为这个地城市已经被封禁了,但是有多少这样的工厂在生产,一季度武汉的GDP掉了42%季度一解封就追平了,强势增长。
 
  现在,我了解到的是前三个季度的数字,武汉的GDP又在全国排进了前10。
 
  武汉政府说:我们这一年,好不容易,真的从风暴眼变成了风向标。
 
  谢谢武汉人。
 
  通过这家工厂我要表达的是我们要从内部、从本土来重新解读这个国家,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超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我们不妨再来看几个微观视角。
 
  今年我们的团队采访了一位很普通的武汉的居委会主任,武汉市洪山区东湖风景区街道新城社区的主任陶久娣。
 
  陶主任手下12个人,但他们服务了12,765个人,这些居民人因为疫情在家,所以他们的吃喝拉撒、他们的健康问题以及在家产生的心理问题,都由这个居委会来负责。
 
  很多人说:这不可能,12个人怎么可能服务这1万多个人。
 
  不止如此,这12个人仅仅是网络的枢纽节点而已,其他的资源可以往里汇集,比如当地的一些商业设施,这些社区的物业,服务人员。这39个人,在疫情期间就归陶久娣书记这个网络去分配资源,但的确是不够的。
 
  还会有社区的居民不断地涌入到这个网络之中却,还有42名下沉干部。
 
  下沉干部就是政府,包括一些国企银行邮局那些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党员,这时下沉到社区也归陶书记这个网络来分配资源。
 
  此外,还有基层政府,还有周边的商业设施和企业,遇到问题仍然可以呼叫支援。
 
  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个居委会的例子?
 
  因为居委会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是你会发现在武汉疫情的封城期间,大量的资源向这里汇集,在这里分发,这才是中国社会网络那个基层组织运行的真相,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基层组织啊?
 
  城市居委会109620个,还有发挥类似功能的村委会,533073个是这样的基层组织,在几乎没有权力色彩的情况下,汇聚资源,分发资源。
 
  我再跟大家聊一件今年我听到挺有意思的事。
 
  出版人张立宪,《读库》的创始人,江湖人称老六。
 
  他今年干了一件事,就是把北京的库房搬迁到了江苏省南通市,他回来就跟我们这些朋友聊天:南通当地的政府服务有多好。
 
  因为他叫六哥,老六,所以他选择2020年6月6号在南通搞开业典礼,来了很多朋友。
 
  那这些朋友就跟他开玩笑说:六哥,不对,我看你这库房是2号库?你不是啥事都图个6吗?你看你开业都是6月6号。要不跟当地政府说说,把这库号改成6号。
 
  这本来是一句玩笑,但是就是六哥盛赞的当地帮他忙的那些基层的政府官员,比如南通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的局长唐敬华说:话不能这么说,服务我们可以做,但是这个库房的标牌不能瞎改,原因很简单,这个小区是外资的,我们跟人签了合同,标牌管理是人家企业的权利,我们政府不能瞎管。
 
  这句话道理很简单,服务归服务,资源的边界归资源的边界。
 
  这个故事和我们过去对于中国基层政府的印象,是不是稍稍有点不一样。
 
  我们是拥有权,它运行的真相其实不是靠权力不是在分配资源全力,他是在培植一种连接网络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国人才会有的体感。
 
  今年还有一件事也挺有意思的,前不久我跟跟人吃了一桌特别“豪华”的饭,这豪华不是饭菜,而是吃饭的人。
 
  光院士就有两位,我们华科的书记和校长--邵新宇书记,机械制造专家;李元元校长,金属材料专家,两位都是院士。
 
  但两位大院在饭桌上不是聊科学,不是聊学校治理,他们在发愁怎么推销出去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的茶叶。
 
  因为华科和临沧市临翔区对口扶贫单位。一个书记、一个校长掌握的权力不小,但是他没有权力用华科的钱你茶叶给买了。
 
  他能做的事情是什么,仍然是在网络上下功夫,比如推销帮助他培植这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那个位置,那个强悍度。
 
  今年,有一位很著名的投资人李录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孤身来到一个城市,那些基础设施是“为”你做好的。
 
  比如一个外地企业家来到武汉,在这里投资办厂,当地的土地问题,修桥造路问题,六通一停问题,组织劳动力的问题,优化税收制度的问题当地都会解决,甚至政府都会购买这家企业的首批产品。
 
  企业家只需要干好你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给政府贡献税收。
 
  书记和我说:这样,咱俩分个工,你好好写稿子,准备晚上4个小时的演讲,剩下来的这些事交给我,我们光谷的队伍来帮你干,你就安心干自己的事儿。
 
  我享受到的也是这种总部式服务。
 
  今年其实还有一个挺有趣的瞬间,我和一位同事在某个机场下飞机往外走时,突然他跟我讲:这儿有块牌子。这一块。理解痛才算是理解了,中国唉,什么牌子这么神奇?外国人要了解了,他才算了解了中国,中国就是这么一块牌子--叫党员示范岗。
 
  我们以后再遇到一个外国人,我们可以给他出一道题,请问:在一个公共服务场所,中国人看见一个服务窗口出现了这么一块牌子,请问中国的老百姓是更愿意到这个窗口排队?还是更不愿意到这个窗口排队?
 
  我不知道这些外国人会怎么回答,反正我们中国老百姓心里当然知道那个答案:这块牌子,它只意味着坐在这块牌子后面的人劳动技能更成熟,服务态度更好,我有脾气m他不敢有脾气,仅此而已。
 
  所以这块牌子背后是一个网络支持下,我们中国人做自己的事儿,有了更多的助力资源。
 
  这样的组织样式站在外面你看不懂的。
 
  2.中国网络:多维度,高强度,高弹性
 
  所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在共享一个叫中国网络:多维度,高强度,高弹性。
 
  我们理解不了中国的网络,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个国家的纵深,无法理解在2020年这样的情况下它体现出来的那种灵活多变,以及强韧和不脆断。
 
  说到中国这个网络,它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网络,只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网络,它是一个项圈。
 
  如果你是一个外星人,你凌空一看经由中国这张网络输出的是5亿吨的原油,3亿吨的煤,是1450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20亿美元的家具,20亿美元的家具和530亿美元的钢材,这是我们这个网络和全世界的真实关系。
 
  实回到我们中国人的体感,什么叫网络?
 
  就是我们干自己的事儿,我们追求自己,我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目标,我们愿意和很多人在一起,和邻居在一起,和亲人在一起,和彼此认同的人在一起,甚至和全世界人在一起。
 
  我们和全世界人一样愿意安居乐业,愿意达成自己的目标,只不过我们中国人稍微多了那么一丢丢的色彩,就是我们愿意彼此支撑,这不就是网吗?
 
  其实是我们相信这么4个字:吾道不孤。
 
  三、个人财富
 
  刚才我们谈的是中国经济未来会好。其实这个共识很容易达成。
 
  今年真正不容易达成的共识是什么?是我自己未来会好吗?
 
  1.困在系统里面
 
  很多人对国家很有信心,但是对自己其实是挺担心的。
 
  2021年可能每个人遇到不同的挫折,也可能是感受到新技术对我们这代人生命的那种冲击。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2020年,我们感受到个人命运担忧的那个最大的共同的话题是什么,你可能听到一个词叫“困在系统里”,准确的说就是困在那些数字化的系统里。
 
  刚开始是一篇讲外卖小哥的文章爆了,然后,各种各样的困在系统里就出现了,好像谁都困在数字化的系统。
 
  反正当年我是看过一则广告是招外卖小哥的,也是那些大平台发的广告,说话啊,干外卖小哥多好啊,假如你不自由就来送外卖。
 
  如你不自由就来送外卖,骑车在春天的风里很暖和。但是今天你即使你不干的,那小哥你也知道一顿饭。在哪儿取?送给谁?系统会告诉你走哪条路。
 
  用多长时间系统会告诉你,如果你胆敢超了一分钟,你会面对什么样的处罚系统可以告诉我,而且这个处罚还不是由你一个人承担,你的伙伴会因此吃到什么样的连累,系统也会告诉你。
 
  外卖小哥真的被困在了那个数字化的系统里。
 
  一开始,3公里60分钟,但是这个数字到2017年缩减到了45分钟,这个数字到2018年缩减到了38分钟。
 
  我们订餐的人当然吃到越来越快,但是外卖小哥真的被困在了那个数字化的系统里。
 
  其实也不仅是外卖小哥疫情期间,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虽然上班了,但是不能去办公室,我们只好在家里呆着。
 
  在家里呆着更自由吗?当然不是,是各种各样的系统。
 
  早上,你没有洗漱停当的时候,他已经在系统里干各种各样的工作了。
 
  你以为公司员工这样吗?我今年见过很多老板,他们也觉得困在数字里的。
 
  原来文件到他的案头,什么时候批他自己说了算,现在,数字化系统把文件流转到他这,他没有批,所有的员工都看得见,老板好像也不太幸福。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那么请问,我们每个人真的被困在数字化的系统里吗?
 
  2.分化: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数字化这个词当年是显得多么的美好,数字化带来清晰带来透明,带来高效。
 
  而2020年我们突然觉得,数字化居然是意味着紧张压迫和身不由己。
 
  所以每个人都在思考了,系统这么庞大,我该咋办?
 
  香帅认为,第一,至少在中国,数字化至少被加快了6年。第二,数字化会加速我们这一代人的分化。
 
  请注意这个词--分化。
 
  那下一个我们关心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什么导致分化呢?
 
  同样是在数字化的系统里,为什么有的人好,有的人就不好,有的人被困住,有的人就能脱出牢笼?
 
  香帅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她说这个分化是命运的分水岭,如何分化,只取决于你到底是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举个例子,今年我听到了一个特别让我自己开脑洞的事情。
 
  大家看到这句话叫“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什么意思?李奇慧校长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校长当年到北京时,大部分书全部送进教室,让学生看书更方便吗?
 
  校长跟我说,我的初衷是为了改造一个职业,图书管理员。
 
  他说:我问了我们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一个问题,假设有一个学生特别爱读书,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把书给拿走了,请问你怎么办?
 
  图书管理人员说:那还用说,这是违反校规校纪,严肃处理。
 
  校长说:校规校纪咱先搁一边儿,你不觉得你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一个孩子爱读书到这种程度,你现在要惩罚他,你站到了读书人的对立面,你不觉得这事有点荒谬吗?
 
  接下来校长说了一句精彩的话,他说:咱们得想,图书管理员到底是对书负责还是对人负责?你觉得自己是图书管理员,你对书负责,你对规章制度负责,那很好办啊,书最好没有折角折页没有写写画画,保持整洁。图书管理员这就是对书负责的样子。
 
  你想,一个只会对书负责的图书管理员是什么结果?
 
  不就是几点开门几点关门吗?怎么借怎么还嘛。就靠这一个技能,他将来不被什么人工智能替代,谁被人工智能替代啊?
 
  所以校长要把图书馆里的书放到教室里放着,有什么结果大家想想,这个图书管理员要疯了,他忙死了。
 
  这个老师这个星期在上什么课题?这个课题需要配进去的书是什么?每种书什么数量?现在关于这个学科这个话题,市面上的哪些更好的书?这些好的书出来之后,我怎么让那些网站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来?淘汰出来的书,我把它放在哪里?
 
  大量的挑战开始出现,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挑战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来自于大活人。
 
  所以这个图书管理员面对的是大活人的那种无止境的纷繁复杂,甚至是不讲道理的需求。
 
  有一件事情发生了,就是这个图书管理员他的本事一直在涨。图书管理员干好了之后什么结果,他可能就变成了阅读课的辅导老师。
 
  他对书对人能这么负责,他也许就能开个书店,他也许甚至自己创立一个出版机构。
 
  所以我们经常说自己困在系统里,是系统困你吗?
 
  你只需要在心念中做一个转念就够了,你是对人负责,还是对事负责,这句话真的2020年印在我脑子里。
 
  3.让数字化成为你的跳板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数字化系统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狰狞吗?
 
  其实也不是。
 
  人类和机器和数字打交道其实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
 
  23年前我们就知道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被IBM的深蓝击败。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仅仅第2年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巴罗夫就杀回来了,他说:人数和机器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换一种玩法不就完了吗?
 
  就是人和机器组队和其他的人和机器组队,咱们大家再比赛。当时,他说:机器的胜利一如既往,也是人的胜利。
 
  这句话其实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
 
  比如,人会跑步,有一天我们发明了一个机器叫汽车。我们跑不过汽车,你会感慨人被挫败了吗?或者感慨被汽车困在系统里了吗?
 
  不会,你马上发明了一种新的比赛,就是人加汽车的比赛--赛车。
 
  就这么简单,机器再厉害不会对人造成威胁。
 
  我还记得王朔小说里面的一个桥段:有一个人站在大街上说,谁敢惹我,旁边一个人站出来说我敢惹你。这个人又站出来说,谁敢惹咱俩?
 
  这就是我们和机器的态度,我们和它共同进化就行。
 
  所以面对那个看似很吓人的系统,我们可能只需要掌握一个方法:背靠系统面对人。或者我说的更直白一些,叫越过系统,我们看到人。
 
  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系统在用,比如,我们公司用的企业微信现在好大。在过去,你作为一个编辑,交接课程的进度,各项事务的进度,仅此而已。
 
  但是在今天的企业微信里面,有一个就是我今年才发现的功能:一键继承。就是这一家公司服务和各位老师的所有过去的记忆的那些细枝末节,那些通路,你全部可以继承下来。
 
  比如,老师是愿意上午写稿,还是下午写稿?写稿的时候是爱喝茶,还是爱喝咖啡?爱用1号棚,还是6号棚?这位老师拖不拖稿?一般拖稿拖几天?什么招催稿比较有用?
 
  系统全部知道,你继承下来之后,你马上知道这个人的全部细节。
 
  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过往的全部经验成为一个整体的大脑,由你共享,你只要心思是在我要服务好老师。
 
  那这对你是好处还是坏处?系统对你是狰狞还是和善?
 
  所以前两天我就在跟我同事说,我说: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这一代年轻人,数字化系统生活在这个时代挺幸福的。
 
  我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愿&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