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厚重文化 收藏馈赠佳品——卫辉《明潞王朱常淓书唐诗石刻精选》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特别关注】《明潞王朱常淓书唐诗石刻精选》出版:彰显卫辉厚重文化和明代藩王书法水平的亮丽名片
日前,由卫辉市文广旅局精心策划、李晶主编、霍德柱作序的《明潞王朱常淓书唐诗石刻精选》一书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我市博物馆长期珍藏、难得一见的潞王石刻原拓影印结集而成,分上、中、下三册,八开大本,宣纸印刷,古意盎然,盒式套装,装帧精美,重达十斤。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是我市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项重要收获,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也为书法和文化爱好者收藏、馈赠的提供了新的选择。
该书编者以极具审美的视角,通过珍贵的馆藏文物这一载体,与历史展开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使沉淀、静止的传统文化遗产转化成了鲜活、流畅的独特文本,不仅为专家学者对宗藩文化研究提供了逼近历史真相的"艺术参照",同时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美学鉴赏打开了通道。
朱常淓,俗称小潞王,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潞简王朱翊镠的第三子。万历四十二年,潞简王死后,朱常淓承袭其父潞王爵位,在位二十六年。朱常淓在政治上虽说建树不大,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是"虽有贤名,实非勘乱之才",但在绘画、音律、书法等方面却造诣很深。他制作的"潞琴"非常出名,此外还写有音律专著《古音正宗》,崇祯皇帝常常将其作为礼物赏赐给诸王。但朱常淓一生中下工夫最多的还是书法。真、草、隶、篆、楷无不涉猎,尤善草书,成就较大的也是草书,他写的每一个草字都有所本,决不生搬乱造,但同时又追求书写状态的自由,既能写小字,也能写大字。有时兴之所至,他索性让石工将自己的书法手迹刻在碑石当中,反复揣摩。由他创建的碑刻唐诗三百首,一直是后世研究古代家庭教室的重要题材。潞王府保存有他大量的手书石刻,其中不少的石刻至今仍完好地珍藏于市博物馆内。
国运兴则文化荣。文化无形,却能"制造"有形,而这个"形",就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是社会凝聚力的源头。因此上说,该书的出版无论是意义还是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厚重的历史养料,唤醒卫辉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它还以原汁原味的原石真貌和高品位的精神品格,成为卫辉人社交礼仪以及推介宣传中的最佳赠品和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