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天道酬勤,好日子、幸福日子都是不怕苦、奋斗出来的。
1981-2021,五道口创办四十载。
拓荒草野,办学兴业,在风雷激荡的改革进程中,荟萃轰轰烈烈的思想,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号,淬炼成“金融黄埔”。
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崭新的发展轨迹,在迈向世界顶尖金融学院的征程上,奋勇跨越。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通州基地的正式启动之年,学院发展迈入新阶段。
四十载发展跨越,九万里风鹏正举。
本文根据访谈记录整理而成
问:您认为五道口办学模式有着怎样的特色?
刘连舸:五道口的课程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基础理论课程全是名师授课,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周升业教授、王传纶教授,北京大学陈岱孙教授、胡代光教授、范家骧教授、厉以宁教授,南开大学钱荣堃教授等,汇集各大高校的名师。
二是专业课程是以刘鸿儒老师牵头的业界导师和研究员授课,特别注重实践与应用,真正的学以致用。授课的老师多是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司局长以上的领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了上手特别快,增强我们的适应性。老师讲的都是实践当中最新的内容与领域,像刘鸿儒老师有时刚在国务院开完会就来道口给我们上课,会给我们讲一些最新精神,提示什么问题你们可以深入探讨。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对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思维,以及及时研究有用的最新课题都大有益处,也因此使五道口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看问题的角度与高度,特别是紧跟金融实践方面有很大不同。
三是开放式办学。五道口邀请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金融专业实务课程,把国外领先的实践引进来,这也与我们国家改革方向相符。我们当时学商业银行,用的教材是《美国商业银行》,美籍华人苗丽燕老师给我们讲的(她中文只会说“你好”“再见”),给我们讲课每次都复印原版教材,后来我把这本书找到了,与中国金融出版社联系,决定翻译这本书。1988年就翻译出来了。当时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就在我们学习的内容里面。再比如保罗·希尔先生当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经济参赞,他给我们讲课,主题就是基金。1985年、1986年讲基金,国内没有,大家不明白基金是怎么回事。开放式办学使我们能够学习、掌握代表未来金融改革发展方向的一些知识,走在实践和时代的前面。
四是文化风格的传承。五道口当时重实践是鲜明特色,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人,使我们很快能够适应工作。好好潜下心来学习,理论深造、逻辑训练、思维训练,包括一些理论上的深耕和突破当然是必要的、应该的。当年五道口同学有很多在国内重要杂志上写文章、发表论文,比如《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北大学报》等,都有五道口的声音。但是五道口后来更加注重实操,更加注重证券、保险,当然也是与时俱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特点,所以在风格上、文化传承上,依我看五道口就是既务实、以实践为第一,同时也把理论研究和探索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问:能否请您回忆一下五道口的学生生活?
刘连舸:对五道口学生生活的美好印象太多了,仅举一二例吧。
一是名人讲座特别多。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到了1985年前后,包括1984年、1986年、1987年,直到1988年上半年,我个人认为这四五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间点之一。东西方的冲击碰撞,在这几年达到了高峰。比如1984年五道口一帮同学在一次金融学会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金融市场,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一片哗然。到了1986年纽约交易所主席范尔霖访问中国,来五道口作演讲,在我看来那场演讲对整个五道口的对外声誉奠定了基础。1985级同学问了范尔霖几个问题,范尔霖感觉一愣一愣的,回美国后他就发表文章说,没想到在中国北京一个偏僻的地方居然有这么一帮年轻人对国际上的事了如指掌,提的问题让他印象很深刻。当时好像是《纽约时报》都报道了。所以这件事我认为是五道口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重要的直接向西方开放。更加经典的一次是刘鸿儒老师主持发展经济学讲座,邀请的是费景汉教授(曾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台下居然自行来了另一位世界有名的经济学家邹至庄,坐在台上的刘老师猛然发现并介绍给大家,现场一片轰动。另外,我当时作为学生会主席,还在科研处李弘老师的指导下,邀请周小川、楼继伟、宋国青、张维迎等专家、学者、教授来五道口作讲座。
二是五道口学生业余生活充满激情。为什么说这些人能干出事来?我认为创业是要有激情的。大家学习上课听讲座都很忙很拼,但是业余生活也不落后,每周差不多都组织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学交谊舞。1985年我们9月底10月初入学,交谊舞在北京刚开始流行,学校说你们学生会组织,学校出点钱请东方歌舞团老师过来教。当时包括最没有音乐细胞的、唱歌老是跑调的几位老师全都下场了,都被我们鼓动起来参加学跳交谊舞,热火朝天。每到周六晚上,学校食堂餐厅里,灯光有些昏暗,学生会就整几个插座连上台灯,然后把红颜色塑料桶往上一罩,卡带式大录音机音乐响起,大家就统统下场,会与不会、踩不踩脚都无所谓,反正就是高兴、欢乐!还有一点就是学外语。有一位美国老师,老太太非常有风度,像电影明星一样,给我们辅导外语,熟悉起来以后每到周末,我们就邀请她一块去圆明园、颐和园,搞了许多类似英语角的活动,还跟她一块儿喝可乐、吃盒饭,大家乐在其中。为什么?就是因为有那么一股劲、一种精神,只要学生会一召集,大家就响应,充满激情。
三是组建读书小组。大家在一块比拼着看书,广泛阅读,一周至少读一本名著,然后交流讨论,坚持了近一年时间,读了几十本书,当时已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那时候我就看出有好几位同学挺有实力的,年龄比我小,记忆力好,复述原文很准确,读书量极大、速度飞快、效果也不错。
还有一小点,五道口当时的伙食我一直认为还是不错的,其中有几道菜我现在想起来都要流口水,有一个叫红烧狮子头,确实好吃,东北没那个菜。还有一道就是四川的麻婆豆腐,只要有这道菜,大家很快就抢没了。当时我就觉得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问:您对“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道口传统是如何理解的?
刘连舸:“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作为道口传统是鸿儒先生提出来的,我理解最深刻的是“敢为先”,也最有同感。若没有“敢为先”,估计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金融改革要落后好多年。至于“讲团结,重贡献”,我认为就是讲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也是五道口的一个特点。一见到五道口校友,大家就非常亲切,非常容易互信,马上可以热烈交流起来,可以无话不谈。讲团结的这种气氛和传承真是应该归功于五道口的创始者们,以及后来老师们和一届接一届的五道口学生们的努力。“不怕苦”是老一辈习惯说法,其实就是勤奋,历经磨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我以自己几十年的经历高度认同“不怕苦”精神,我坚信天道酬勤,好日子、幸福日子都是不怕苦、奋斗出来的。
作者/刘连舸,五道口1985级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曾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他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
(本文内容整理自《五道口纪事(198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