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为响应国家号召,在碳排放达峰行动中做出企业贡献,5月16日,复星集团全球FC2M产业研究院举办“碳中和高层闭门研讨会”,邀请政产学研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共话双碳之路的全球未来。
会议特邀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作主旨报告,详细阐释我国双碳战略及“十四五”期间相关产业和投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内容整理于复星全球FC2M产业研究院“碳中和高层闭门研讨会”柴麒敏主任的完整发言。
01、双碳背景下的国际新秩序
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少数最受全球瞩目、影响极为深远的议题之一,事关能源、产业、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的背后是能源、产业和科技革命,是经济发展模式和大国关系问题,关乎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自去年9月以来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和中央重要会议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关于“30目标”:由原来2015年提的“2030年左右达峰”的提法改为“2030年前”,实现达峰距今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达峰后的排放要实现稳中有降,二氧化碳排放跟GDP的增长要实现脱钩。关于“60目标”:目前为止,我国明确到2060年只有应对气候变化一个目标,意味着中国在建国百年全面实现现代化之后十年左右的时间所呈现的一种新发展的形态。
双碳目标不是一个部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的事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协同推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要迈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台阶。今年中国会向联合国递交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会更详细地阐释碳中和愿景,以及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的具体政策举措。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预计到今年底,全球将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碳中和目标,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70%以上。碳中和将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产业投资、国际贸易、资金流动中非常重要的新规则,会对全球未来几十年诸多产业领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02、双碳对产业的影响
今年3月10日,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了有关在2023年实施“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决议,这项政策跟WTO现行规则是兼容的。接下来欧盟会对部分行业直接开始征收碳关税。美国拜登政府国务卿布林肯也多次表态要征收碳关税。如果欧美联手,将对中国制造业的诸多领域,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力、机械、汽车等行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此前特朗普时期的中美贸易摩擦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经过近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这个领域已经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变化速度非常快。各国在五年、十年前更多还在争取排放空间、发展空间,现在更多是产业发展高地的竞争。
一是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6年超过3000亿美元,远超化石能源电源投资。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发电量、装机量、市场规模、装备制造业的完备程度、专利数都是全球第一。
二是金融领域。绿色债券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国际上主要指气候债券,现在发行规模在2700亿美元左右,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国际上对中国有一个评价“From Zero to Hero”,通过努力变成了全球绿债政策和市场较为完备的国家。
三是碳市场。全球规模在2000亿欧元左右,欧盟是第一大市场,占据了全球70%左右的份额。中国有可能成为继欧盟、北美之后全球最大的配额市场。
气候变化不尽然是约束,不是单纯地做减法,对很多新产业来说是加法。举个例子,新能源领域十年前榜单上中国企业不多。2020年光伏全球前20大企业中,中国占了15席,而且前五大都是中国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是电池,锂电池全球十大企业中有七个来自于中国,第一名也是中国,并且其市值一度超过了中石油。2020年特斯拉汽车碳积分交易收入达15.8亿美元,远超当年7.21亿美元净利润。
03、未来投资预测
双碳对中国来说,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我们在经历一个短暂的达峰期以后,可能只有五到十年左右时间,就要进入快速的减排期,每年减3-5亿吨,相当于德国一个国家的排放量。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包括传统的节能和能效技术,新能源和深度脱碳技术,以及碳移除技术。
双碳目标未来对电力产业是非常大的一个利好,要大幅提高建筑、交通、工业等终端部门的电气化水平。比如道路交通,现在已经呈现很大的电动化的趋势了。还有非电力燃料低碳的转换,用氢能、生物燃料、新型合成燃料进行替代。
还有很多负排放技术,可以称为兜底(Backstop)的后备技术,需要很多工程负排放技术将碳封存在地壳中或利用起来,像DAC(直接空气捕碳)、BECCS(生物质能+碳捕获和封存)等技术。
经预测,到2060年,中国可能新增的总投资大概139万亿左右,约占2020年GDP的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7%。在国家信息通报中国家财政大概在每年4700亿,窄的口径2600亿左右,未来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需要撬动社会资本。
去年9月22日之后,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会同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推出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希望接下来在“十四五”能快速在气候投融资领域有很多新的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分工中,央行也提出金融支持碳中和、碳达峰的专项政策和行动。中国带头发起的亚投行宣布2025年气候融资比例要超过50%,意味着亚投行接下来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气候银行”,像英格兰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一样。碳中和进程中我国产业和投资领域大有可为!
要点总结
· 碳中和接下来将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产业投资、国际贸易、资金流动中非常重要的新规则,会对全球未来几十年诸多产业领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欧盟和美国意欲实施符合WTO规则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会对部分行业直接开始征收碳关税,如果欧美联手,这种影响可能是此前特朗普时期的中美贸易摩擦所不能比拟的。
· 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碳交易市场,全球规模在2000亿欧元左右,中国有望成为继欧盟、北美之后全球最大配额市场。
· 到2060年,中国预期新增的双碳相关投资约139万亿,约占2020年GDP的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7%。
作者/柴麒敏(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