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世人笑他太狂傲,他笑世人看不穿

admin2025年05月01日 23:57:44
阅读:
标签: 陈丹青 木心 西藏 英语
分享:

陈丹青:世人笑他太狂傲,他笑世人看不穿

 
  01
 
  1953年,陈丹青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弄堂。
 
  父亲陈兆炽是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他用爱国诗人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给儿子取名“丹青”。
 
  儿时的陈丹青无忧无虑,吟诗作画,却也生性顽劣,打群架、斗蟋蟀、爬屋顶,无“恶”不做。
 
  时间来到1970年,16岁的他命运被悄然改写,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家中的书籍和书画被焚烧殆尽,上海户口也被吊销。
 
  少年陈丹青无书可读,无家可归,最后被下放到农村当“知青”。
 
  在农村,他和另外两个少年以及几只大老鼠挤在一张床上,基情四射。
 
  没有书画可看,也没有姑娘可撩,他只能拼命地画画,以此来消耗过剩的荷尔蒙,并且这一画,就是三年。
 
陈丹青的连环画
 
  三年后,他居然画出了《边防线上》等好几本连环画,公社领导“赏识”他的才华,让他辗转到苏北的一个火葬场画骨灰盒。
 
  20岁的少年每天夜里抱着一个骨灰盒,想想都觉得发憷。不过陈丹青没有畏惧,也没有自暴自弃,他还是一股脑拼命地画,几年下来画了上千个骨灰盒!
 
  每天面对骨灰盒的陈丹青心想,等我有天有一个自己的画室,爱他妈画什么就画什么!
 
  贾樟柯曾回忆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时,有很多机会沦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
 
  陈丹青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很多机会沦丧,他也想过,算了,破罐子破摔吧。
 
  幸好他没有,他学会了自救:“自救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救自己,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陈丹青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
 
  02
 
  胸怀大志的少年不甘让青春在山旮旯里消磨殆尽,拼命地争取回城的机会,终于被南京招商局录取,他心想,总算是熬出来了!
 
  体检顺利通过,他穿着帅气的中山装去面试,不料却被告知:他的名额被一个关系户顶替了。
 
  可怜的少年眼巴巴地看着幸运者挤到了回省城的车上,恨得咬牙切齿,又气愤又绝望,他用45°角仰望天空,对命运竖起了中指。
 
  这可触犯了老天爷,突然一个晴天霹雳,雷雨交加,陈丹青冒着大雨可怜兮兮地回到农村,发高烧大病一场。
 
  那年他22岁,这根中指也意味着他不安的一生,从此开始了。
 
  这次经历彻底激发了陈丹青挣脱命运束缚的欲望,感冒康复后,他一门心思扑在了绘画上。他心里清楚,只有绘画能救自己。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陈丹青报考,他在英语试卷上写了一句牛逼闪闪的话:“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然后傲然离开考场。
 
  就这样,陈丹青以专业第一、英语0分的骇人成绩,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班。
 
  至今,他仍是唯一一位外语0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
 
  他去美院报到,老师让他填学历,他就写:小学毕业。
 
  实际上,“文革”发生后,陈丹青勉强上了两年初中,英语课从没上过,就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参加批斗和游行。
 
  浑浑噩噩混了两年,他就跟几十万知青一起插队去了,再没上过学,确乎是“小学毕业”。
 
  在美院,陈丹青终于有了第一个画室,但当时他的主业是撩妹,副业才是画画,所以他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会画画的臭流氓。
 
  03
 
  80年代是理想主义迸发的年代,青年陈丹青也不例外,他来到了文艺青年心目中的诗与远方--西藏。
 
  其实早在1976年,陈丹青就被当作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
 
  初次来到西藏,陈丹青一下子懵了:天啊,这里的一人一物,全是绘画的素材!
 
  寂寥天地,奔驰骏马,皑皑雪山,奇特民风……西藏给了陈丹青无限的创作灵感,他也作出了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和《进军西藏》。
 
  当他第二次从西藏回来,就把自己关在画室,足不出户一个月,画出了《西藏组画》。
 
  没想到,《西藏组画》彻底火了!
 
  陈丹青把画笔聚焦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上,让很多人大开眼界:原来西藏是这样,原来还能这么画。
 
  因为《西藏组画》,陈丹青在圈内名气骤升,他也得以留校任教。
 
  可他终究是坐不住,两年后就辞职出国“泡洋妞”去了。
 
  1982年,陈丹青戴着墨镜,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洋里洋气地来到美国。
 
  第二年,陈丹青遇到了他日后的师尊,木心。
 
  两人相逢恨晚,常常彻夜聊天,讨论艺术,文学,社会,人生……
 
  陈丹青把木心视作精神教父,1988年,他组织了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拜木心为师。
 
  学生们常常盘地而坐,老师木心为他们讲国学,讲美术,讲中国传统文化,宛如孔子讲学。
 
  木心对陈丹青最为眷顾,师徒二人常常结伴而游,去巴黎,去罗马,去圣彼得堡,逛博物馆,看画展,赏名画,乐逍遥。
 
  在木心的支持下,陈丹青也成为了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个展的第一人。
 
  木心的教育让陈丹青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审视艺术、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千禧年,陈丹青从纽约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让他写学历,他仍然写:小学毕业。
 
  04
 
  游历一圈之后,陈丹青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让他再次担起了教育的责任。
 
  他拼了,首次招博士生,几个学生皆因外语而落榜,他就带着他们到农村去画农民,到矿井里去画工人,告诉他们,最好的作品,永远在脚下。
 
  2002年,有个学生绘画成绩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请求通融,未果。
 
  陈丹青愤愤不平:这样搞下去,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
 
  这位学生又学了一年,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仍被学校拒之门外。
 
  学生问他:“老师,请问画画搞艺术,非得英语好吗?”
 
  陈丹青竟无言以对,毕竟他当年英语零分。
 
  终于,陈丹青“不想再玩下去了”,对中国教育界轰然开炮:“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
 
  隆隆炮声中,陈丹青愤然从清华辞职,成为反对体制的先行者,引爆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之战。
 
  陈丹青不认同教学大纲和排课方式,也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更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
 
  “人文艺术教育为什么要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你看梵·高就是一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
 
  陈丹青一语惊人: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而不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
 
  关于中国的教育,陈丹青还有很多雷人的言论:
 
  ■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因为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
 
  ■ 今日的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 你能活着目击如此畸形的教育现状,也是千载难逢的福分。
 
  离开清华时,他给学生们撂下一句话:“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很难”。
 
  05
 
  陈丹青敢说“真话”,还不止于此。
 
  他说余秋雨“身有官臭”,评价于丹是“能说会道的大学辅导员”。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陈丹青是不合时宜的。
 
  人们尊敬地称呼他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不合时宜地反问: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都没出现,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
 
  有房地产杂志采访他,让他为杂志题字,他不合时宜地写:“房地产=官商勾结”,令在场所有人哑然。
 
  在一场古城建设会议上,主办方希望他能在会上说点好话,他却不合时宜地当场开喷:
 
  “我们正在毁灭这座古城,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建设”,会场气氛顿时陷入尴尬。
 
  别人问他怎么看中国的文艺界,他又不合时宜地说了一大堆:
 
  中国文艺看上去繁花似锦,但其实很荒凉,瘦得只剩疙瘩肉。就像中国体育,满世界拿金牌,可是社会上哪有体育?人民哪有体育?
 
  言语间,仿佛当年那个失学少年、盲流知青又回来了。
 
  可笑的是,记者告诉他,您放开了说,我们后期会处理的。
 
  有次电视台抓他去做专访,主持人给他做身份介绍:著名画家、作家、演讲家、公共知识分子、文化评论人……陈丹青都不买账。
 
  主持人无奈只能让他做一个自我定义,他说:“我只是一个暂时还没学会说假话的人。”
 
  不会说假话的陈丹青老师可真不容易,一把年纪了还做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老炮儿”,为教育界、文艺界和社会民主自由操碎了心。
 
  文士之正气,学者之傲骨,硬气啊,陈丹青!
 
  06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不遗余力推广木心的文艺创作。在他的努力下,2015年,木心美术馆在木心的家乡乌镇建成开馆。
 
  他还做了一档叫《局部》的艺术脱口秀节目,简单来说,它其实就是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带观众走近高冷的美术,风格通俗,态度严谨而谦虚,豆瓣评分高达9.5分。
 
  在木心的影响下,陈丹青在美国时便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了《退步集》、《荒废集》、《多余的素材》等多部畅销作品。
 
  陈丹青的文字里,随处可见他理性地思考关于摆脱愚昧和保持独立的意识。
 
  陈丹青还很喜欢鲁迅。为何?因为鲁迅敢骂人,敢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
 
  他多次公开演讲谈论鲁迅: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中国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份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
 
  某种层面上,鲁迅“曲线救国”的写作思想,在陈丹青那里得到了传承。
 
  作为作家,他敢于对现实提出质问,对社会问题有知识分子本该有的思考和批判。
 
  陈丹青身上有鲁迅的“文气”,或者说“流氓气”,豪爽,狂傲,而且侠义。
 
  他随口说脏话,却不让人觉得讨厌,有人夸他是“耳朵背后都干净的男人”。
 
  在西方艺术世界浸淫多年的陈丹青,最能诠释“绅士”这个外来词。
 
  他对师长恭敬备至,对女性彬彬有礼,还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儒雅,得体,飒然有风姿。
 
  都说中年油腻,但你在陈丹青身上却闻不到一点腻味儿,他衣着有派头,为人有风度,旧时文人的英气和风骨,他都还有。
 
  如今,“陈丹青”这个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晓,爱他的人极爱,连他骂人的话都听出韵味;憎他的人又极憎,仿佛他就是社会的毒瘤。
 
  私以为,中国需要陈丹青这样有器识、有胆识的文士,不奉当局,不忌权贵,有鲜明的独立人格,也有公众人物的坚守和良知,敢于像当年的陈寅恪一样大声疾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丹青就像中国的一面镜子,让人们更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也更了解自己。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陈丹青”来改变集体沉默,戳破时代的假象,揭开伪装的面纱,在迷雾中保持清醒。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