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前往腾格里沙漠的我们
五一期间,36位腾讯志愿者前往甘肃民勤县的腾格里沙漠植树,这样的植树活动持续了9年。
民勤县是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这里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全县1.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程度达到了95%。会有人质疑,腾讯人费时、费钱去到沙漠植树的意义是什么?是作秀吗?不如把机票钱捐出来雇佣当地人种树,还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参与了腾格里植树的志愿者们怎么看?在经历过民勤的风沙后,一位志愿者以亲历者的视角做出了回答。
质疑——
“认识我的人问我沙漠好玩吗?”
其实这次的沙漠植树,刚开启时是有过很多杂音的。
或者说,腾讯志愿者前往沙漠植树的这九个年头里,这样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们周围。
“为什么花这么多机票钱,直接捐钱给熟练工,能种比你们多得多的树。”
“去了沙漠划一块地,立一个‘公益林’的牌子?这是作秀还是面子工程?”
"不明白千里迢迢跨越半个中国种树的意义是什么,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感动了自己吗?”
“听说你去沙漠种树,那沙漠好玩吗?”
上工的我们
那时出发的我们,是憋着一口气的。
36个人聚集在一起,我们思考要为我们团队取名什么名字,姚振哥提议为“36迹”——6迹走过必留痕,梭梭必有迹。
一拍即合,所有人附议。
我们想要靠行动表明我们的态度,回答那些质疑:在接下来的7天里,我们将能种一棵是一颗。而每一棵树,一个山头都是改变。
毕竟,捐款和来体验,两者不相互影响。但是如果不来现场,永远感受不到沙子打在脸上的感觉,永远不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真实的感受,也永远不会真正知道拯救自然有多么迫切。
“认识的人问我‘沙漠好玩吗?’这是个有点冒犯的问题,种树是件要认真对待的事。”--润忠
沙暴——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不期而遇”
带着认真的态度,我们采购了足够三天的生活物资,进入了沙漠。
如果按照计划走,接下来我们将会分为五个组,每组负责一天的三餐制作,其余四组则去干活植树。
这样的安排在进入沙漠第二天下午,就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强力阻挠。
进入沙漠的第二天,早已感知的风加强到无法忽视的地步。
在5月3日下午三点,我们收到了民勤当地的大风警告。
如果是在平原或沿海地带,七级大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同样的风力放在了沙漠,将是一件异常严肃的事情。
我们带着满满的信心进入沙漠,却不得不面对被沙暴困在帐篷里的现实。
是的,这是我们在今年五一遇到的沙暴。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直面如此宏大的沙暴。
度过了一开始的慌乱与紧张后,腾讯鹅们展示出超强的适应能力,进化为能与风沙对抗的“沙漠鹅”。
我们学会了用锅盖当盾牌挡住风和砂砾,虽然最后晚饭的粥里还是混了大概一斤的沙;
做饭的“美国队长”
我们学会了苦中作乐,在沙漠的艰苦环境和无边黑夜中,姐夫挂起的星星灯成了指引营地方向的“明灯”;由于被风沙困在帐篷里,我们活生生被逼成了“话最多”的一届腾格里--通过爱妃小姐姐举办的大型八卦活动“说出你的故事”,我们已经基本摸排清楚80%团员的初恋、前任,以及最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
困境——
“被困帐篷里的我们,只能看着黄沙,什么也做不了。”
即使我们在困境中努力苦中作乐,但焦虑的情绪还是在悄然蔓延。
困在帐中的同学时不时走出主帐,试探风沙是否小了一些;志愿者协会会长宝妮姐,每隔半小时就神情严肃找到领队李察,与她更新最新的天气情况,风暴情况是否小了一些?是否能上工去种树了?
如果这是一场沙漠旅行,我们用任何轻松的态度去化解困境都没问题。
但我们是来沙漠植树的,而当地的环境却用一场残酷的沙暴拍在我们脸上,告诉我们环保在这里是多么迫切的一件事。
可我们却被困在帐中,什么也做不了。
前一天晚上,当地NGO负责人马老师跟我们宣讲沙漠注意事项,他看着坐在帐篷里的我们感慨:“你们腾讯员工,应该算是每年来沙漠植树的人里‘最贵的人工’,你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天敲下的代码和文档能创造多少价值?这样换算成一天在沙漠种的树,你们的人工真的很贵。”
所以身为“最贵人工”的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了吗?
我们意识到即使穷尽36个人的力量,在7天种下数千棵梭梭苗,它们也有可能轻易被下一次7、8级,甚至更大的沙暴连根拔起。
也许我们真正的价值,并不是这一趟旅程几十亩固沙效果;
也许我们真正的价值,是让沙漠植树的声量扩大,点燃更多人参与进来。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终于知道接下来究竟该干什么了,于是说做就做。
在被困在帐篷之时,宣传组开始讨论和剪辑用于宣传的素材:
阿迪架起了电脑,开始沙漠鹅宣传视频的剪辑;
小丹一遍遍调整“沙漠鹅”的设计和颜色,直到它成为能代替我们36个志愿者的形象;
小岸思考着整体宣传的思路与框架,和每个人一遍遍确认每个素材细节;
鹤仪、姐夫和我则架起了三脚架与录音设备,开始突击队员进行采访……
"不明白千里迢迢跨越半个中国种树的意义是什么,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感动了自己吗?”
出发前我们曾听过的种种质疑,在这个沙暴的午后不断纷飞酝酿,终于沉淀出属于我们的答案:
如果这是一场“作秀”,如果能让更多人听见沙漠的沙声、感受到植树的迫切,从而更重视、甚至更身体力行投入这件事--
为什么不让这场“作秀”更声势浩大一些?
“当我们被黄沙困在帐篷里,才意识到‘拯救民勤’四个字的重量。
身体力行——
“我们的每一次盖土,都给更多力量让种子发芽。”
“我们是来植树,是来做一些改变的”。
如果说出发之前这只是一个念头,如今这个念头已经通过切肤感受,化为无法按捺想要身体力行的一件事了。
沙暴后一天,晴空万里无云,我们也终于做到了这趟旅途首要任务:种树。
首先是种梭梭,距离与规划很重要,每行间隔4米,同行的2棵之间间隔1米。
通过种梭梭,用鹤仪的话说我们学会了“如何优雅地给别人挖坑。”
沙漠植树已经过去了几周,铲土与跪下铺草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沙漠里的每天都因为身体的疲惫而睡得格外沉,但现在回忆起来,这却是一段格外神清气爽与沉浸的时光。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被太多目标和繁杂的事情淹没,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断。来到沙漠,却回到极致的纯粹,我们所有人的唯一目标就是:种树。
当所有人向着同一个目标冲去时,我们成为彼此背后最坚实的靠山,我们也拥有了一群可以依靠的伙伴。
“我们的每一次盖土,都给更多力量让种子发芽。
改变的发生——
“人生最难的两件事:认识规律,找到自己的使命。”
当站在七天沙漠植树的尾声,回头去看--目之所及依旧是帐篷外接天的黄沙,绵延的戈壁就像在替自然诉说,人类究竟有多不自量力。
我们做了这么多,腾讯志愿者们整整做了九年,我们真正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呢?
腾格里沙漠,正肉眼可见被我们改变。
我们来到前一年铺下草方格的地方,去年的梭梭在今年春已经抽了芽,扎下的大企鹅已经长出了花棒,成为腾格里沙漠一道打卡风景线,很多志愿团队前来合照留念;而腾讯志愿者们九年来种下的无数棵梭梭,早已成行、成片、成林……
以往都孤单矗立的腾讯志愿者营地,今年迎来了两个其他志愿者团队的“新邻居”……
九年来,每一年我们驻扎的营地,都在向沙漠的更深处推进,我们已种下上万株梭梭,几百亩草方格,平均存活率85%;
我们也与当地NGO发起了“数字化梭梭”的项目,帮当地NGO开启了直播、当地农副产品微店等种种合作项目。
“所有人奔着同一个纯粹的种树目的,上一次体验这种感受是高三时候。”--阿迪
很多在工作与生活中迷失方向的小伙伴们,在来到沙漠后专注于统一的种树目标,反倒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我们中的大多数,在这个完全利他的环境,也终于回想起曾在学生时代被告诫的道理:比起斤斤计较生活中各种事情,去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更重要。
我们中的更多人,从经历者变成了布道者。
当初在机场里遇到会羞涩低头的小女生三七,在总结会上已经可以握紧拳头、向所有人宣布自己要“坚持”,要“强大”——要变成更有影响力的人,去做能改善世界的事;
那个承认自己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的姐夫,带着适度的距离与冷静经历过这趟植树之旅后,理想主义终于打败了悲观,姐夫认真表达——希望下一次来沙漠当领队。
从沙漠回来的大多数小伙伴们,通过朋友圈、线下社群演讲等活动,宣传沙漠植树与民勤的故事,梭梭的种子不仅种在腾格里的沙漠,更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当然,还有更多的,是像宝姐、julie姐、梦想姐、凯哥、summer、吊哥、小熊、成韵、鹤仪、o哥、大为等等等等,抱着“在沙漠种树”这最简单纯粹的目的而来的、九年来三百多位腾讯志愿者们。
诚然,一些质疑仍然是对的。人工成本依然很高,自我感动依然会有,但没有谁【注定】一定要做什么事。
人工成本不论高低,都可以选择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感动了自己也可能感动与影响更多的人,和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不冲突。
当一个个鲜活的“人”来到沙漠付出能量与爱,我们也必将在沙漠中获得能量与爱。
“人生最难两件事:认识规律,找到自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