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0年相比,现在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大家也都看过了吧?
很多人看到的就是老龄化啊,少子化啊,其实这种解决是很肤浅的。
而且跟我们普通人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关系。
毕竟老龄化啊,少子化啊,不用如此大动干戈,普通人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真正让我担忧的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而这,才是真正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
1
老龄化,让劳动力“泡沫化”
先说说老龄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
也就是说14亿人里,有差不多2亿老人。
根据人口经济学的通常界定,25~64岁(或更广义的15~64岁)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低于15岁和高于64岁属于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老年人口。
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大、需要抚养的人口占比较小时,往往被认为处于“人口红利”期。
而中国的那波红利人口,大约出生于1966年-1973年。
这8年间,中国出现了“婴儿潮”,累计出生了3.1亿的人口。
当这批人口壮年的时候,差不多就是1990-2010年间。
这是我们刚刚过去的人口红利期,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
现在,这批人步入了60岁,依然是无比庞大的一个群体。
与此同时,生育率持续走低。
也就是说,劳动人口在减少,而老年人数在快速上升。
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年轻人,要赡养的老人变多了。
比如说,一份劳动力,要供养2-4个老人,还有孩子、另一半,还有自己。
这样一来,同样的一份劳动力,落到人均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2
努力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文凭泡沫”
很多人说,劳动力数量少了,但是劳动力的质量提升了呀。
单单从数据来看,确实如此。
与2010年相比,现在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中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15.5%。
再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8亿。
也就是说,10年间这份数据增加了1亿人。
但事实呢?
市场传来的声音可没那么乐观。
“一个月3000招不来农民工,一个月3000却能招来一大批大学生。”
这现象,放现在太常见了。
以前大学生少,所以大学生贵。
现在别说是大学生了,连海归们都纷纷回来应聘“物美价廉”的岗位了。
汤姆·尼科尔斯更是在《专家之死》里,描述过一个最糟糕的情况:
“为了符合要求,学科专业激增,学校成了文凭工厂,这些文凭最多只能说明你接受了培训……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文凭既不能证明你接受了教育,也不能证明你接受了培训,最多就是出席。
最不堪设想的情况,就是文凭只能证明你按时支付了学费。”
3
“人才泡沫”之下,这届年轻人选择躺平
很多大V啊都在说,过去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
说这样话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这届年轻人啊。
看看嘛,最近“躺平青年”都挂上热搜了。
为什么要躺平啊?
这届年轻人已经认清了现实,越努力,越贬值。
以前的社会底层,是流水线女工;
现在的社会底层,是PPT女工,流水线代码……
所谓的工程师红利,不过就是让这些学富五车的才华,顶起996和007的扛把子。
好不容易通过几年升职加薪到了月收入三五万,结果呢?
离自己凑够房子的首付,越来越远。
什么人才红利,根本不是人才的红利。
本质上其实是,让人才成为了资本们的红利。
所以说,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不是自己选择了躺平,而是被动的接受了躺平。
哎,就像经济学者管清友说的:
“这些年来贬值最大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努力。”
既然努力会贬值,那么想要突围,单靠努力是不够的。
关于这点,叔在前几天的《暴富机会》里已经暗示地很明显了。
心累了,偶尔躺躺也挺好的。
叔最近术后也在躺平,换了个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多了很多新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