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一经发布,A股母婴相关上市公司尾盘拉升,而房企立马推出“三孩”户型。除了资本市场的变动外,该政策更是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讨论,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01
舆情焦点:不敢生VS不愿生
一、要生三胎,配套措施先行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但在配套措施还未以法律政策的形式推行前,网友纷纷呼吁控制房价、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教育公平改革、完善公共区域母婴设施等表示生活、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都需要高额费用,目前的个人情况根本无法养育更多孩子。
二、生孩容易育儿难
有网友计算三孩生育政策推广后的人生历程,“80、90后的独生子女,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再拉扯3个孩子,然后干到65岁才能退休,而退休完之后再带9个孙子孙女。”简单的描述透露出来的艰难可见一斑,生孩子或许相对轻松,但养育却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投入,许多网友强调高质量的生育,要用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培养一个孩子,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未来。
三、生育不是女性的唯一责任
随着女性走向职场,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一直是热点议题。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后,一位人大代表主张将妇女的产假延长至三年,有网友对此表示“这样就是光明正大把所有育儿隐形成本都推给了女性”“所谓的三年产假为什么只放给女性?这不就是默认了‘丧偶式’教育吗?”“生三个,产假9年…女的这辈子别想工作了”。
据全国妇联2017年调查,54.7%以上妇女求职被问婚育情况,也就是说,无论政策如何强调禁止就业性别歧视,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还是会倾向于招聘男性。因此不少女性大V发声“女性的职业权益不能受到保护,就业过程中不能得到公平。面对的只有越来越重的生育成本,让人怎么生?”
除此之外,微博网民@Alex绝对是个妞儿 称“所以解决妈妈们的困境,也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婚姻和育儿的价值需要被重视,从个体家庭到整个社会,育儿的责任都需要被重新分配。”不少女性网友对此表示认同,希望孩子父亲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开放生育限制,让想生的人生
不少网友认为应该开放生育限制,让想生孩子的群体多生,对于这样的观点,复旦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也给出了解释,从实际生育情况来看,具有生三孩意向的育龄夫妇已经很少了,因此“全面三孩”基本能满足绝大部分育龄夫妇生育愿望。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全面放开,也担忧部分富裕或贫穷的家庭会生太多。
02
舆情基本面
新华社首发报道三孩生育政策后,#三孩生育政策来了#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三孩政策会带来哪些改变#等话题也进一步引燃舆论场。6月1日,国家卫健委就三孩政策答记者问,#国家卫健委分析生育意愿降低原因#再引社会高度关注。
舆情在政策发布当日迅速发酵并达到波峰,据舆情系统显示,截止2021年6月3日15点30分,相关信息高达1315362条。
从整体舆情情感分析看,中性舆情占比高达81.44%,其主要传播内容包括该权威政策被各大媒体报道和广泛转载以及网民对政策客观、理性的分析。另外还有16.69%的网民对该政策以及与政策相关的建议进行批判、吐槽。
从性别构成来看,针对该政策发表言论的女性占比达70.42%,主因长期以来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付出更多,在生育问题上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欲。
该政策在微博平台讨论热度占比逾八成,开放的社交平台成为政策发布、网民发表言论的重要窗口,微博网民通过话题、评论方式对政策表达自身观点和看法。微博#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三孩政策会带来哪些改变#、#专家建议尽快放开三孩#等话题阅读量均过亿。
本质上,此次政策并非强制生育,而是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尤其是女性一定的生育自由--生几个或者不生的选择权。但三孩生育政策的首因效应直接戳中育龄人群的痛点,舆论借此政策吐槽婚嫁陋习、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公平以及女性职场处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法否认当前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需要政策参与“催生”,但只有完备的生育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政策才可能真正的落地“生”效。
作者/李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