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需要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传播;需要更多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参与进来;需要全民参与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近日中央政治局组织了关于国际传播的集体学习,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坐在习总书记对面讲解,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热议。我国的国际传播一直未能彻底摆脱外宣内容“传不出去,送去没人要”的尴尬,国内自说自话多,境外有效传达少;片面大话多,理性分析少。我们不仅在国际问题上常常“有口难说”,还遭遇越来越多的“挨骂”与舆论围攻。国际传播需要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传播;需要更多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参与进来;需要全民参与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问题,大瀚舆情进一步搜集了一部分网友的观点,也汇总了大瀚专家、学者们的个人见解。
网友观点
@貞下起元哉:外宣阵地不能丢。
@西瓜_盖浇饭:从被动转主动了。
@东方:对外传播受机制影响大,往往解读诠释多,引领舆论少。
@超级喝彩:为什么质疑张维为那么多。
@使者:发挥本国第三方机构与智库的力量,专业的声音不容易被海外排斥。
目前我们国际传播存在一个问题,要么恢弘大气地讲中国,要么就只讲人物故事,如果把个体故事同国家与世界融汇在一起,会扩大国际认同。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去世,湖南本土各级媒体持续推出大量的报道及直播,中央媒体等官媒积极作为,自媒体短视频更是感人肺腑!纪念、悼念活动影响到了国外,包括联合国。
6月4日,在大瀚舆情承办的湖南省“十四五”网络内容建设规划研讨论证会上,湖南省委网宣部门有关领导首先就强调国际传播要出圈,湖南媒体活跃,湖南卫视、芒果TV等都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可以在国际传播方面大有所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祝华新谈到:网络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市场机制和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并重,有的时候即使做了新媒体,有容易自话自说、自娱自乐,处于低效供给状态。我们的问题就是内容供给不足、需求错位,需要强化供给侧改革,创新做强内容生产。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副总编辑刘鹏飞认为,传播需要本地化和精准化,更需要依托我们走出去的企业、高校、媒体、留学生等,需要更多人走出去,深化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把文明传播出去。
关于国际传播,大瀚及分站代表有话说。
翁德生
新加坡时评人
西方把民主包装成让“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普世价值观,眼下中国模式已经创造神奇,以“民生为主”的中国模式,已经证明更加务实可靠。因此既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也要学习美国的包装。
杨光耀
大瀚舆情项目总监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今日俄罗斯”(RT)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它的成功有几点值得借鉴:一是独立运营,总编辑负责制,内容采编和市场开发高度自主;二是聚焦刚需,突出怀疑态度与批判精神,为饱受政党媒体主观偏颇之苦的各国民众提供高品质信息选择;三是旗帜鲜明,反美新闻占相当大的比重,关注和同情亚非拉战乱贫弱国家,聚焦敏感尖锐的现实问题;四是本土化,大胆启用当地记者,报道当地事件,RT美国频道工作日节目中几乎没有俄罗斯人。
聂范新
大瀚研究院研究员
中央学习这个国际传播说明了两点,第一点,中国文化的自信。第二点,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说我们中国已经逐渐的走向世界的舞台,但是如果我们的话语权滞后的话,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被别人承认,那么反过来也让那些第三世界的国家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希望。所以中国加强国际化传播的能力,培养这个国际传播能力,也起到了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
史先生
新西兰华人代表
我们大外宣一直不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同和取得预期效果,还是那个老毛病:没有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的受众,因人而异,定向发力。
刘丹
大瀚舆情新加坡分站站长
目前中国缺少跨文化传播的意识、策略和技巧,无论电影还是文化产品,多数易被误解为“不知所云”。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对外传播阵容中,年长者居多,青年群体较少。值得欣慰的是,近年画家乌合麒麟、自媒体原创能手李子柒等年轻人的传播作品蜚声海内外,同时出现海外传播专家年轻化的态势,不断创新对外话语方式。
舆情与新媒体专业研究生代表也在思考与作为:
大瀚研究生团队观点
分众传播才是解决之道-曾璨玲
国内和国际传播是两张“皮”,如何把一个好的议题放在全球的思维和思辨之下,去思考和引导,实现天下大同的理念,是非常严峻的考验。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应当着重加强对象国受众研究,重视“分众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品宣-王仪
讲好中国故事,品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根据用户的政治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框架和语言风格之外,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场景向国外用户曝光合适信息,从而实现个性化网络内容服务,如何借助外宣资源实现精确投放,提高国外对中国品牌的认同感也值得讨论。
社交媒体是突破口-刘雅忻
我国在过去的对外传播上主要以宏大叙事为主,这种叙事方式虽然贴合我国的大国形象和悠久的文化底蕴,但是对于国外受众来说,这种“庙堂式”的精英话语难免会造成压迫感。而社交媒体平民化的特性可以缓解语态上的居高临下,将过去的说教式宣传改为更具有亲和力的语态。
重视海外用户的反馈-费洋
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应意识到网络媒体开放性的特征,重视海外受众的反馈。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和应急反应机制,使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保持畅通,并建立受众反馈评价机制,及时掌握传播效果及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对外传播策略。
主动构建国家形象-郭宇楹
我们要主动构建国家形象,以负责任大国形象表达对新世界主义的愿景,增强国家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相对完整的中国图式。
找准目标受众-李敏远
做好国际传播,更应找准目标受众,分析其各国习惯特点,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国际传播形式以及内容,要将过去那种大而统的“泛”转变小而异的“窄”传播,充分注重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从而有效影响西方公众意见。
国际传播应该联动本国第三方智库及社会力量,发出不容易被海外排斥的专业强音与多维观点。大瀚舆情智库将第一时间反映国内外舆情,继续发挥国内外资源优势,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