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今天是第1篇),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而作:
(一)初心是什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今天(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亮相,其首展的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系列文章探讨的中心,就是这个初心。
按照标准的说法,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实际上,党的初心,还有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那就是:“为共产主义谋实现”--实现共产主义。
尽管,党的领导和党员,在很多场合,谈及此点比较含蓄,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等。当华为领导人任正非被问及,是否是党员,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敏感问题时,任总坚定地承认自己是中共党员,但同时也充满智慧地说,党教育我要为人民服务,包括为世界人民服务。
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场景与场合,“实现共产主义”的表述是非常明确的,是不含糊的,如:1)《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段就鲜明地载明:“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在党的重要会议、集会上,开始奏国歌,结束一定是国际歌;3)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第一天,总书记带领到场的党员领导干部,重温了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大约在2016年5月,我去单位附近的北京图书大厦,购买《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当我在书海中一脸茫然时,几名工作人员帮我很快找到了《共产党宣言》的专用陈列书架。显然,这些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这本书的位置,这说明:共产主义在中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要知道,书籍交易现在是非常市场化的。
无论如何,有关共产主义目标及其相关理论,对于一个有着90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乃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来说,其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二)以史为证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组成部分,并可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历史档案为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组织制度等,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
该纲领包括: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直到消灭社会阶级,联合第三国际等。
如果我们读过《共产党宣言》,则可以看出,党的第一个纲领,几乎就是它的翻版和浓缩。包括党的名称是“共产党”,而不是劳动党(朝鲜劳动党前身是朝鲜共产党,后改名)、社会民主党、工人党、人民党等,相信也绝不是偶然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证、或考证。
党的早期革命活动,频频失败,除了党缺乏经验,也与共产国际不切中国实际地瞎指挥分不开,这也同时表明,党一开始,就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密不可分的。
(三)认识误区
然而,自“苏东剧变”后的30年以来,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低潮。自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已为数不多。共产主义社会似乎是遥遥无期。有人感叹:原始共产主义早已经过去,真正的共产主义又赶不上了。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共产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刻意低调,韬光养晦,谈中国问题的多,谈英特纳雄耐尔的少;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谈社会主义的多,谈共产主义的少,甚至不谈。
近二十年以来,我们讲四个自信、讲中国道路、讲中国故事比较多,中国故事也越来越好讲,原因很简单:中国全面脱贫、进入了小康社会,亮出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单,特别是新冠抗役。而讲党的最终目标的少,这是需要补课的。
据研究,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对于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道路,是非常自信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年轻人有很大不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大,需要进一步点燃智慧的火花。
很多人,包括很多共产党员,之所以理想信念丧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
典型的例子是,前不久一个党校老师和我谈起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话题(注意: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研究者),他说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合理性、可行性的质疑,主要在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
(四)写作初衷
本系列文章,就是试图澄清上述误区。
在中国,很多人听到《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或全世界共产党人共同的“党歌”——《国际歌》(……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等歌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甚至热泪盈眶,脑海里会不断涌现悲壮、动人的场景。
然而,如果仅仅是表达感情、跟着喊政治口号,亦或是宣讲党的文件,本系列文章就完全没有写的必要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作为中国的访问学者,接受了瑞典皇家工学院(KTH)的邀请,在瑞典生活、学习和工作了约一年时间。作为北欧大国的瑞典,其文明、开放、富足,犯罪率几乎为零、政府廉洁的发达国家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瑞典人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过,在他们的“社会主义”前面必须加“民主”两个字,即“民主社会主义”,以区别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故当时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并不是最好的社会制度,甚至不一定是最好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它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
笔者长期从事的是信息化、数字经济的研究,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研究者,之所以对“共产主义”--这个很多人依然觉得很遥远(甚至越来越远)的“理想社会”有兴趣,主要是因为,就在某些西方学者断言“历史的终结”(即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后仅仅不到二十年,世界悄悄发生了令大多数人意外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大的二个变化恐怕就是:信息社会的快速到来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快速崛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我们仅仅关心生产关系、社会模式,则是属于本末倒置,其结果只能是社会严重内卷。我们不能忘记,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我们沿着生产力的维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基于工业社会的很多结论,并不适用于信息社会。
有关“信息社会的共产主义雏形”的若干结论,只是笔者对信息社会、数字经济学问题思考与研究的一个截面,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研究。
(五)核心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真理从来不是靠争辩,而是靠实践检验的,尽管这种实践可能会经历某种(甚至长期的)曲折,真理需要反复的检验。
理论与实践可以证明:
■就像在工业社会,工业产品相对于农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一样,在信息社会,信息消费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相对于有限的信息消费能力(人的时间),边际成本为零的信息产品将可以几乎无限供应,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形式变化无穷的全部生产组织,将以个人自由意愿组合和多样性的公有制为基础。
■ “产品极大丰富”、“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信息社会将成为必然,共产主义也许并不一定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遥远。
■ 中国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在信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有丰富优质人力资源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国,也必然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佳实践。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全面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的信息时代,市场经济决定性的优势地位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可计算的东西(代表计划经济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多,计划经济会不会重新占主导地位?市场价格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造成的,如果信息透明,会不会从博弈演变为计算?就凸显优势的中国发展道路而言,虽然5年计划,转为了5年规划(中国转入了市场经济国家),但5年规划的计划性质并未变,只不过是从微观,到了宏观,将来会不会越来越微观?这值得我们思考。其实,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企业、个人,很多时候,都是有计划的,关键是看市场。当然,本系列文章对此并无意展开。
作者/金耀星 中国联通研究院管理咨询委员会原秘书长、高级经济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