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的男人去哪儿了?我们发出了敲打灵魂的诛心之问

admin2025年05月03日 01:04:17
阅读:
标签: 一波 传媒业 男人
分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媒业的男人成了稀有物种。

  全媒派(ID:quanmeipai)上一轮招聘刚刚结束,在面试的几十人中,女性数量占到了压倒性的优势,放眼编辑部,清一色的娘子军。不禁发出敲打灵魂的诛心之问:传媒业的男人都去哪儿了?
 
  男人越来越多,男媒体人却越来越少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4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3376万,专家预测,这个数字会继续扩大,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4000万。简单粗暴的结论是:男人比女人多。
 
  因并无行业组织每年进行精细统计(脑补小编黑脸),我们找到了目前网上能挖到的和传媒业性别相关的所有靠谱数据。
 
  2014年《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 基于对全国5家报业集团(报社)2109个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呈现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行业生态。从调查样本看,男性与女性新闻从业者的比例构成分别为48.5%和51.5%,基本持平下,女性占比略高。
 
  而复旦大学《2016网络新闻从业者生态报告》显示,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年龄是28.3岁,男性占比44.1%,女性55.9%。
 
  如果单从记者行业来看,女性比例在十余年间亦有了显著增长。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的数据,二十年前,我国记者性别构成男女比例大约为67:33。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这个比例到2013年已经变为56:44。
 
  虽然还没有2017年的权威数据,但在各大编辑部眼见的景象是:姑娘越来越多,有数量,也有质量。
 
  女性多,就能为王吗?
 
  传媒业的娘子军队伍为什么越来越壮大?全媒派对已经混迹传媒业的老司机、即将踏入行业的传媒业学生,以及高校新闻专业老师进行了访谈,来看看,他们作何感受,又是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的。
 
  传媒业从业者:泛传媒类专业女性多
 
  杨瑟是某报纸特稿记者,就他所在部门来说,十多个记者,男同事只有三四个。
 
  就他的特稿工作而言,需要大量出差和基层采访,而男性在“能出差”方面更有优势。“比如,部门领导会觉得把一个男的丢到天涯海角十天半个月没什么,我们吃住都可以更凑合。但是如果让一个姑娘这么去一趟,多少会有点怜香惜玉。”
 
  当然,他也表示,男性劣势也很明显。比如,女性新闻工作者可能更细心。而且在某些题材的采访,需要获得诸如官员等采访对象的信任时,往往女记者比男记者更具亲和力。以及在教育议题的采访中,可能会需要采访孩子;在一些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可能要接触边缘人群,而女记者在这类更感性的话题的采访中更是有一种男记者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男性和女性记者看问题的角度会不同,各自的优势其实是互补的。所以,其实也并不会感觉谁更吃香或者谁被边缘化。”杨瑟说,至少这些年眼见的状况是,大家还是很平等的。
 
  对于传媒行业中男性少于女性的现象,他将原因向学生时代归总:传媒行业大多数从业者大学都是新闻专业出身、或者至少是语言类专业出身,这些专业在大学里本身就是女生比男生多得多。再往上追溯,高中时这些同学又大多是文科班出身,而高中的文科班也一定是女生比男生多得多。就比如说,在他上高中时,班上五六十号人,男生只有13个。所以现在新闻行业男女比例不协调,在他看来,追到根上就是中学时代对于男生学理科、女生学文科这种偏见的反映。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初心与现实
 
  将目光转移到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学生身上,确实这群后备军的男女比例某种程度上是未来行业男女比例的映射。
 
  三位不同年龄、同样选择新闻的男生,在接受全媒派采访时都表示,在选专业时,其实对新闻学院、新闻业的男女比例已有耳闻。他们就此阐述了自己选择新闻的原因和对这个问题的既有认知和观察。
 
  继儒:准大一新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周围很多人都劝继儒,男孩子填报财经类院校、或者经济专业会更好,但是他忠于本心,选择了喜欢的新闻专业。谈到梦想时,他表示想进外交部新闻司,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的现实表现。
 
  提及自己的优势时,他对男孩子的政治敏感度展露了自信,但也对女孩子思想的细腻表达了肯定。“当她们把心思用到政治方面说不定做得比男孩子好得多,不过大多数女生不感兴趣,或者说被传统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不感兴趣而已”。
 
  同宇:准大四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
 
  据同宇所述,算入招入的国防生,学院每个年级大概五六十名男生,一百多一点名女生,男女比基本在1:2。如果不算入国防生,则男女比约为1:4。而他所在的班级,男女比也为1:4。
 
  同宇选择读新闻,首要的原因是新闻理想,想要为社会的改变做出一点贡献。更具体的原因是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要选择怎样的职业道路,觉得新闻能帮助自己在本科阶段接触更多的知识,对整个社会有更好的了解,如若转型或从事其他相关行业都会比较容易。
 
  但经过了三年专业课和相关新闻实践的磨砺,从现阶段来看,同宇对于将来的规划还是基于传媒行业内的。在他看来,传统媒体式微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市场和机会大有可为。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他感觉男女比例较校园中而言相对平衡,但是还是女性偏多。
 
  “男生从事新闻的优势来源于社会对某些工作的性别预期,但是也因此会产生对女性的歧视。”而据他对周边同学的观察和直观感觉来看,在成稿、编辑环节女生更细心仔细,因而在新闻实务方面展现出的业务能力更强。
 
  吴托大:本科毕业生
 
  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专业
 
  吴托大刚刚本科毕业,正在一家影像制作公司做实践。因为公司缘故,他周围的人大多是学制作出身,传媒的不多,男女比例比较均衡。
 
  他所在的毕业班,男女比例在1:5左右。他觉得性别对于传播学学习的影响不大,传播学更多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可能大家的起点不同,但是其根源是以前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女孩子适合学文科本身就是刻板印象的一种吧”,若要说实践方面的能力优势,他笑称,男生在扛设备上体力比较强,女生在采访时可能更有亲切感。
 
  新闻学院老师:男女生学习能力差别不大
 
  董晨宇老师现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院的男女生比例一直很悬殊,男生一直是稀有物种,总体上没有质的变化”,追溯到04年他入学北外新闻系时,共48个人,男生有五个。而现在,一个年级四十八个人,男生也就六七个。
 
  在他所带的三届学生中,曾经有一届出现过全院只有一位男生的状况,当时感觉他有些尴尬而孤独。而新闻院男生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搞体育项目难,打打篮球还可以,踢足球就真的组织不起来了。
 
  根据董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最主要的取决因素就是努力与否,与性别基本没什么相关性。虽然相较而言女生可能更踏实,在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方面更有优势。但某位同学如若付出更多,对应收获则就更大。
 
  从考试制度本身的原因来看,在考研的时候,需要记诵的内容比较多,以“新闻传播学”的考研为例,会涉及中国新闻史的背诵等,据他从现实角度的观察,女生确实会做得更好。而当男孩子进校的时候数量很少,“种子选手”们的基数男女比例差距悬殊,毫无疑问,对最终从事新闻业的人群的性别比例有很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女性在新闻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女性仍可能因为怀孕、体力等问题受到为难。今年BBC发布的薪酬榜单就引爆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讨伐。而根据IWMF(国际妇女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媒体行业中担任管理等较高职位的比例只在30%左右。可见在薪酬、职业发展上,男性所处的境遇是相对有利的。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