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最大的价值,就是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盘活私家车资源,在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为私家车主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京人京牌”、“沪人沪牌”、车辆轴距和排量限制……规定严苛的网约车新政自去年7月颁布以来屡遭质疑,公众打车难、大量私家车资源闲置浪费等诸多问题再次出现。
而今,泉州、兰州两地成为“破局者”,先后降低网约车入市门槛,为出行市场带来活力。
据媒体报道:9月18日,福建省泉州市发布通知,对落地一年的网约车实施细则做出调整。旧细则要求车价为15万元以上,新细则要求为主流出租车价格1.2倍。泉州主流出租车为大众捷达,低配款价位在7.99万元。调整后,泉州对网约车的车价要求有望降至10万元以内。
无独有偶,甘肃省兰州市也对网约车细则做出调整,网约车准入车型可望从调整前的14万元以上降到9万元左右。兰州市新细则还删除了网约车司机需获得当地居住证1年以上的条款,只要求获得当地居住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地方政府,交通部也对相关政策作出了调整。前不久,交通部印发了《关于改革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有关工作的通知》,针对当前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调整了网约车从业资格考试方向。这意味着,未来网约车从业资格考试将大大简化,成功率也会大幅提升。
不难看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释放出政策松动的信号。这将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网约车“苛政”败给现实
众所周知,网约车最大的价值,就是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盘活私家车资源,在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为私家车主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不过,随着去年网约车新政——《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在“京人京牌”、“沪人沪牌”等规定以及部分地方政府高门槛的严控之下,大量私家车不能进入市场,供需不平衡矛盾明显。乘客由于不清楚实情,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滴滴。其次,部分私家车主因不能再从事网约车服务,只得重操旧业——“跑黑车”,诸多安全隐患随之产生。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每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不一样。一线城市外来人口较多,规定网约车必须为本地户口,是可行的。但对于三线城市来说,外来人口较少,这项规定并不必要。网约车本身也是一种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就业率。网约车的门槛设置应当因地制宜,以便民和利好地方经济为主。
可以说,无论是消费者、网约车主还是滴滴平台都因此利益受损,呈现“三输”局面,对行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别让“有形的手”成为市场发展的阻碍
可喜的是,泉州、兰州等地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逐步放松准入限制,全面纠偏。
宽松的网约车准入政策,更符合网约车行业的特性。和清一色的出租车不同,网约车车型不统一,排量、轴距、价格等指标差异大,用出租车的管理办法来管理网约车显然不合适。宽松的政策有望刺激更多网约车投放市场,充实行业资源。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宽松的政策将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消费者希望网约车资源越充足越好,随时随地满足出行需求。如果大量网约车被阻挡在政策大门之外,消费者的需求如何能得到满足呢?共享经济要造福百姓,须首先适应消费者。
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是有形的手。针对不同经济形态中的生产关系调整,应以政府“有形的手”激活市场“无形的手”,在中央和部委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地区情况作出调整。对于那些发展速度本就快于传统行业的新经济形态,更是如此。无视新业态实际情况,刻板执行新政,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锁死市场无形之手的镣铐。
网约车独特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地方主政者在引导和监管时不能一刀切。此次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约车新政进行调整,充分说明相关各方是深入了解网约车发展现况及市场声音后作出的审慎决定。
泉州、兰州等地的网约车政策“破局”行动,正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基础上,敢于正视错误、纠正错误所作出的努力。积极负责的姿态值得肯定,也为网约车的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考量地方治理水平,群众感受是第一标准;考量地方政策制定水平,能否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也应成为重要标准。别让“有形的手”成为市场发展的阻碍,别让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