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来说,不管行业风口如何突变,企业的核心管理和运营思维是永恒不变的。
全国共有双创平台7953家,数量高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来,中国初创企业数量每年以将近100%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5万家……
一切的数据和政策都在显示,随着“双创”浪潮的席卷和产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中国创业进入了最好的时期。当前,政府一边通过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一边通过“互联网+”战略等打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创业真的由小众话题成为了大众行为,不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可以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
然而“创业不易”、“创业高死亡率”等现状也困扰着当前的创业者,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满足自身发展是各方都在探讨和努力的方向。这几天联想控股微空间(备注:联想控股官方微信)更新了《Mr.控》栏目,推出了第三期的微书《创业CEO工作清单》,系统性地从CEO自我修养、团队建设与公司治理、公司业务发展、投资融资等四个方面,邀请业界顶级创业者和机构负责人,解读创业者所需的必备能力和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期微书我认真地看了三遍,像这种相对系统化的运营经验分享栏目,通过新媒体刊物的方式来呈现给创业者非常少见,极有价值。
很多人知道,我长期关注创业者生存状态,从业十几年来,跟踪采访过数百位创业者。在之前的工作中,我曾带领内容团队出版过《相信梦想的力量:百名IT创业新秀创业故事》,后来我又仔细地了解过这些企业的现状,得出一个让人悲观的结论:作为从业超过十年的媒体人,当初尽我所能发掘的优秀IT创业者,如今书中提到的90%的企业已经倒闭或名存实亡。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前瞻性的商业模式和明星项目。仅仅三四年时间,面对残酷的互联网现实,绝大部分已经折戟沉沙。
今天就借这个机会,结合《Mr.控》栏目推出的创业者清单内容和我之前的媒体采访经验,再加上我近两年的走访和观察,来谈谈我对当前创业者生存和突围的一些看法。
创业者与其“拿钱” 不如拿钱以外的资源
长期以来,“缺钱”是制约中国企业成长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为钱很多企业起来了,同样也因为没有钱,很多优秀的企业倒闭了。于是乎,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投资就是投钱,有了钱啥都好办。但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山西的土豪煤老板有2000亿的闲散资金,这两年来也进行过不少投资,有很多还是TMT领域的投资,而且每一笔投资数额也都不小。但据我观察,被煤老板投资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失败了。
资金匮乏的企业缺少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市场战略的制定、先进的运营理念、资源平台的搭建等等,一个好的投资机构给企业的帮助绝对不仅仅是钱,而是前文提到的这些。
在第三期《Mr.控》栏目中,有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的一些分享。在朱立南看来,企业如果想长期发展,什么时候要夯实,什么时候能够快跑,什么时候能够获得更大的资源,心里面要有一个节奏,这个节奏是很重要的,投资人不能代替你做这个决定。这其实也在教导我们的创业者,要把拿钱和拿资源的节奏把握好。
与此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以朱立南和赵令欢为代表的联想系投资机构负责人,在给企业投资后,也往往会通过分享、培训、资源对接等方式,提升创业者资本以外的短板缺陷,甚至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老爷子偶尔也会现身给创业者做分享。
过去通往未来 从过去和历史中吸取营养
创业是与时俱进的,但创业又有规律可循的,先辈们积累的运营经验和模式,在今天的时代往往依然能大放光彩。不久前我发布过一篇文章《历史轮回:共享经济、外卖、段子手、微博、股权激励…这些玩法古代就有了》,提到我们今天很多创新的互联网模式,其实很早就有先例。如果我们今天的创业者能透过历史,来预测到未来的风向,会有莫大助益。
关于创业,关于企业运营,柳传志有一条非常有名的管理思想: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当时还没有今天所谓的共享、无人、智能硬件、区块链等风口,但这条“过去”的管理思想,直到今天都应该遵守,如果能深刻理解柳传志管理三要素背后的思想和原理,对今天的企业运营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某种程度来说,不管行业风口如何突变,企业的核心管理和运营思维是永恒不变的,柳传志在十年、二十年前总结的创业思想,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依然非常实用。
我经常和朋友们说的一句话是“过去通往未来,要从过去和历史中吸取营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晋商为什么能盛行天下500年,其中有个要素就是山西晋商的股权激励,也就是“以身入股”,说得直白点就是当时的伙计(员工)一分钱也不用出,以自己个人为主体,通过出让劳动力和智慧,当做股份入股所在的票号(公司),进而分享票号(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值得一提的是,身股的比例也是随着工作的年限而增长。当年,晋商正是靠着这套股权激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延续了晋商几百年的兴盛。
而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在学习晋商几百年前开创的这套股权激励体系。“工资只是零花钱,股票能让你财富自由”成为了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的共识,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招聘,很多时候不拿工资待遇来吸引人,而是靠股票期权。不管是百度也好,还是阿里也好,通过给员工发股票的方式凝聚了无数的人才。这些套路看起来非常的创新,非常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然而在500年前晋商兴盛的时期,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同样,今天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几乎都能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到答案,所以我们今天的创业者除了《从0到1》和《失控》类的著作,也不妨多看看《资治通鉴》和《传习录》。
拥抱平台、共享红利 创业不是孤独旅程
我之前做百名IT创业故事统计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不是死在创始阶段,而是在顺利完成A轮、B轮融资,有一定资金基础后莫名其妙地死亡。在我的采访中,有创业者和我说“创业是孤独的旅程,企业做得越大,需要的能力越多,学习的东西越多,一旦跟不上,企业就垮了”。
诚然,创业者要和企业的发展共同进步,然而时至今日,创业已经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创意的时代,很多事情其实可以通过平台化的帮助来完成。比如曾几何时,服务器、带宽是很多视频、音频、游戏类创业者最大的开支和最头痛的事情,但现在腾讯推出了腾讯云、阿里推出阿里云,在这些巨头的平台助力之下,创业者可以把精力更加聚焦到核心业务,至于服务器和相关的配套、管理,交给平台就行了。
同样,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借助外部和平台的力量。比如在企业营销和社会化推广层面,在第三期《Mr.控》栏目中就提到了时趣创始人兼CEO张锐的观点。张锐认为,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可与帮助企业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营销生态,推动企业营销范式的改变,赋能企业转型为社交商业模式。包括社交商业咨询、社交体验管理、社交品牌和流量管理、社交销售提升、社群运营管理及产品设计创新几方面,从企业价值、洞察、内容、收入、口碑和再创新方面都可以让优质的第三方来完成。
近年来,笔者也注意到像36氪、优客工场等共享办公场所的高速发展,也是离不开他们为创业者提供的各种服务。通过类似的机构,创业者可以高效地接触到无数第三方服务。到了今天,很多独角兽级别的企业也入驻了联合办公空间,为的不是节省成本,而是拥抱更多的合作伙伴,利用产业资源和行业平台,解决自己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