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健康的电影评论和文艺批评是电影艺术良性循环的保证,社会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支持国产电影发展。
2008年3月,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尹力就曾发言:“国产电影的发展现在得到了很大的扶持,但也有个别媒体对好莱坞影片不遗余力地吹捧,对国产影片却吹毛求疵。”
他认为健康的电影评论和文艺批评是电影艺术良性循环的保证,社会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支持国产电影发展。
十年后,他又将带来一份怎样的提案呢?一起来看文化十分记者的专访~
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第一大票仓
“你看了哪几部电影?”,成为假期后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问候语。
如今,看电影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过去的春节7天长假,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走进电影院。春节票房首次突破了100亿,同时也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问及尹力,他表示即便对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今年的春节档却依然带来惊喜。“从中国电影的9亿到10亿票房再到500多亿票房,我们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3000块荧幕到50000多块,包括4k、3D全景声的放映,现在都是全世界第一。”
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第一大票仓,已经是一个毫无悬念的命题。这周一,电影《红海行动》也突破了票房30亿的门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四部30亿级大片。尹力告诉记者,“包括制片人于冬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成绩。”
《电影产业促进法》1周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一周前的3月1日,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一周年的日子。
这部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自进入立法议程之始,就肩负着推动中国由世界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重任。
法律实施一年后的今天,它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它对中国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对中国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推动可圈可点。
电影自诞生那天起就是工业
“我觉得《电影产业促进法》推出一年以来,对整个电影产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为什么人们对文化产业这个词还有诟病,文化产业下很多剧团和剧种,以及非遗保护都受到一些影响和破坏,唯独电影逆势而上?因为我经常讲,电影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工业,就是商业,就是科技,这是它的属性决定的。”
2012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天增长19块电影荧幕。去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拥有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对此,尹力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飞速,是和《电影产业促进法》分不开的。
“在电影快速发展过程当中,《电影产业促进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我觉得在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这些方面都给予了电影硬件方面的支持。”
作为电影人的尹力,也向记者讲到自己在《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一年以来的切身体会。
“一个是来自非传统电影的资本进入电影业,房地产、互联网、金融注入的这些资本让我们看到,今天电影的工业化水平跟以前是今非昔比了,和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制作也能比肩了,无论从场面、规模、投入科技的程度,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
“另一个就是,观影人群在增多。进电影院看电影作为最普通的大众娱乐方式,已经被更多人所接受。同时人们对中国电影题材、样式和风格都有不同的需求,也会催生我们在未来开掘出更多的题材,比如歌舞片,在中国还是较少的。”尹力说,面对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有丰厚的题材可以挖掘。“这是一个富矿。”
尹力作品,你不该错过
1978年,在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尹力曾在工艺雕刻厂当工人。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尹力的言语间总带着朴实接地气的京味儿。
“我觉得电影是两端,一个是缘起,一个是终端。放映、营销、院线、电影院应该是它的终端,但我觉得餐厅装修好了,水晶吊灯也罢,精美的餐具也罢,吃什么仍然是最主要的。”尹力强调,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才是核心和关键。
2006年上映的电影《云水谣》由尹力执导,一举包揽了2007年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及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男女演员、编剧及导演奖;第2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录音奖。
在时光网上,笔者看到这样一段评价:“故事其实很俗套,一对彼此思念但隔守天涯的情侣如何各自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爱。但是不俗的是尹力导演的功力。”
其实,早在1995年,一部名为《无悔追踪》的电视剧就让很多人记住了导演尹力。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电视剧距今已有23年,然而观看这部电视剧的人却一直不曾断过。
100年后,中国电影人要做到无愧
时至今日,投身电影行业40年的尹力依然怀着对电影的满腔热情。他几次在两会提案上指出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呼吁改革管理机制。面对镜头,尹力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
“一个是创作者开拓思维、开拓题材。在电影业内,从领导、管理者,意识形态把控等方面,不断开拓中国题材的新愿景,特别是发挥中国电影优良传统、扎根人民、立足现实、为民代言,希望有更多表达现实的精品力作出现。”
“还有一个是,我们现在还是靠电影的单一票房取得收益,衍生产品、版权授权、主题公园,在这些方面还有巨大的生长空间。对于中国电影来讲,好的起步、快速的发展都给它提供了基础,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尹力也注意到了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他认为,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大受欢迎的原因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觉得两个影片,一个是索马里营救一个是也门亚丁撤侨,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电影中很透气,让中国观众找到了共鸣点,这很重要。”
近两年,阿米尔·汗的印度电影在中国大受欢迎,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无任何宣发的情况下,靠着人们口口相传的好评,在中国收获了接近13亿的票房。
记者也询问了尹力,他谈到这两部电影,认为这可能也是中国电影的一条路。“成本不是很高,麻雀变凤凰的励志故事。实际上就是扎扎实实写人物,扎扎实实讲故事,没有更多的视觉奇观,也没有更多的数字特技,就是表现生活的磨难和细腻的情感。”
实际上,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是与好莱坞争夺电影市场。“我们成为第一电影大国的时候都是硬指标,但能不能成为电影强国,除了爆米花电影以外,怎么用中国电影记录这个时代,怎么给后人留下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尹力说。
“后人过50年、100年,透过今天这个电影能够了解这个时代的话,电影人真正做到无愧,而不是无语,不是缺席。这是很重的担子。”
“青葱计划”
如今,中国优秀电影导演的缺乏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重视。“像徐峥、管虎、王小帅、张杨这些导演都步入50了,甚至50多了。再年轻的一波导演,像《绣春刀》导演路阳、《滚蛋吧!肿瘤君》导演韩延,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了才华,但跟整个电影体量相比,优秀导演还是太少了。”
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推出“青葱计划”,集中优质电影资源,集结业界专业人士对青年导演进行扶持,力度之大颇受业界瞩目。
作为“青葱计划”导师的尹力告诉记者,从剧本开始,所有导师就一直扶持着青年导演们做第一部院线成片。“这个卓有成效,很多片子完成后也在国际电影节得了奖。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现在国家电影局每年有2000万支持‘青葱计划’,加大这部分资金,特别是从国家电影发展基金当中能不能拨专款。”
在尹力看来,培养电影优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未来发展要求,2035年、2050年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两个一百年’的时候后续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电影人走向世界,成为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人才储备。”
“不光是创作人员,甚至蓝领工人、特技、爆破、服装、化妆、道具,包括摄影助理、照明师,所有这些方面的进步构成了整个电影工业的全部。在这些方面,还应该有蓝领学校来培养技工,应该是全方位的,而目前艺术院校的培养还是金字塔式的人。”
不仅仅尹力,3月6日下午,冯小刚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别举行的小组会议上,也提到了“青葱计划”的必要性。
“既然现在是市场经济,那么是否就应该把导演交给市场去磨炼就好了,这句话也许有些道理。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把新导演交给资本去‘赌博’,存在大量的拔苗助长的现象,其实是让青年人才‘早衰’,这个也不行。”
“那么是不是光从电影学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行了呢?但是导演的工作是个特别需要实践的工作,光有书本的东西远远不够,是要靠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这真的要培养人才要靠全行业的传帮带才能真正成才。”冯小刚说,只有源源不断地为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输送优质作品,才能进而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良性发展。
不拘一格降人才
尹力认为,年轻导演进学校掌握了电影一些技巧,蒙太奇、剪辑、摄影机位等等。但是从学校走出来的导演最欠缺的,就是生活这一课。“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有感悟有洞察,在自己的目光中捕捉生活最鲜活的东西。”
而对于欠缺的这一部分,尹力也有自己的想法来弥补。“现在数字技术的普及,让整个影视影像的记录门槛变得很低,一个掌中宝也可以拍微电影,一个4k的摄像机也就几万块钱,我觉得在这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会有很多热爱影视的人,不拘一格,说不定他们就是未来成为殿堂级大师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