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过立法及行政措施,实施“环评”和“稳评”,已经成为立项门槛和前置审批程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需要有关部门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重要建设项目,涉及利益调整的重要决策,需要充分评估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
如今,通过立法及行政措施,实施“环评”和“稳评”,已经成为立项门槛和前置审批程序。
在“环评”和“稳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实施“舆评”,即对政府决策进行舆论风险、民意承受力的评价?
“环评”
崇尚绿色GDP
“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的简称,指政府有关部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国家对“环评”有严格的操作标准。比如“四个不批”:
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一律不批;
环境污染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且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
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的,尽管项目经济效益好,但是当地的环境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的,已经设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
建设项目如果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项目一律不批。
全国各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掀起过几轮“环评风暴”,如在洞庭湖区域一口气关停146家造纸企业。2007年更使出“杀手锏”--“区域限批”,如果一个地区的某一个项目违规,将有可能导致该区所有项目都要“连坐”,被暂缓审批。
有门户网站对近20年来蓬勃兴起的“环评”作出这样的评价:大量违规建设项目上马和被叫停,表面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资本与监管的博弈。
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经济GDP(Green GDP)”的理念,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又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改变GDP惟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
“稳评”
减少公共决策的社会成本
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国家发改委下发了《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稳
评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调查、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社会稳定风险的高、中、低等级,“稳评”结果分为同意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三种。
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公开发布《关于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施意见》,展示了“稳评”覆盖范围:在改制、城建、征地拆迁、涉农政策、教育、医疗、环保、城管、物价、劳动保障等领域,凡是可能引发不稳定事端的事项都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突出“四个必评”
重大改革的举措必须评估,包括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关闭和破产中的国有、集体产权转让及职工分流安置等;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及人员分流安置、人员待遇调整等。
重大决策的出台必须评估,包括土地征用(流转)、拆迁补偿、城建、房屋征收、医疗、教育、失业、物价、收费、工资福利等政策的重大调整等。
重点项目的建设必须评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选址、补偿安置等;可能造成环境改变或较大污染物排放等。
涉及群众利益的其它重大事项必须评估,凡涉及较大范围或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群体性社会矛盾的事项,以及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例如,江苏省重点工程、新建徐州-淮安-盐城铁路(徐州段)项目,“稳评”工作由第三方机构承担。他们进行了实地勘验、走访座谈、公示征求意见、问卷调查、县区信访部门走访,还征求了基层政府意见,共排查出七项15个涉稳风险点,包括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能否按时足额到位,民房拆迁安置风险,提出了16项预防和化解措施。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出现了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和博弈。因此,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的重大事项都需要未雨绸缪,洞察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提前做出研判,准备化解之策。
“舆评”
助力社会治理精细化
近年来,舆情的圈层化特征明显。在具体的民生问题上,老百姓的利益分化造成意见分化。建议政府的公共治理决策注意分众化、精细化。
当年杭州延安路上有一座“红楼”--杭州城建陈列馆,参观城建方案的公示展览,提出意见建议、投票支持中意的方案,成为热心市民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在时任市长蔡奇安排下,像杭州铁路东站设计、城市河道保护、运河旅游亮灯方案等22个重大项目,都在“红楼”亮相,接受市民品评。
今天的“红楼”,也可以建在互联网上,借助网络意见平台大数据了解和吸纳民意。所谓“稳评”已经包括了对互联网上的意见评估,“舆评”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交网络大数据,辅之以线下调查,对重要决策、重要建设项目进行系统的社情民意压力评估。
“舆情”的背后,是社会转型期公众内心的“集体焦虑”。政府的社会治理,有时在一个方向上增进公众利益,却可能在另一个方向上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即使是一些利国利民的做法,也可能暂时因为各种原因,一些人可能并不领情。这就需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做好政务公开,本地媒体释疑解惑,抚平公众内心的不安。
如果说“舆情应对”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善后“灭火”,而“舆评”覆盖重要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
事前
在政策出台前进行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评估,必要时组织民意听证;
事中
在项目进展中做好舆情监测,把握民意反弹,相应地调整工作的力度和节奏,持续进行舆论引导和民意说服工作,减少困扰,化解矛盾;
事后
在项目完工后,总结政府和舆论互动的得失经验,列入社会治理舆情应对案例库,为以后的工作提供镜鉴。
对于民众的合理要求,要认真倾听,有序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也要做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舆论监测和应对工作看似增加了工作成本,但是极大地减少了政府决策风险。
重大公共项目开放决策参与,也是在走网络群众路线。实际上是让民众为政府分担责任,再有争议,政府所面临的压力要小得多。如果老百姓的利益表达缺乏顺畅通道时,才容易出现极端表达。
能否让“舆评”成为与“环评”“稳评”并重的决策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
在互联网“大众麦克风时代”,舆情的核心是大数据。目前的网站普遍采用信息精准分发,可以用数据为发表意见的人群“画像”,为及时准确地把握民意脉搏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保障。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舆评”工作发挥我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更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意,增加政治认同,减少治理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岁末中央政治局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2018年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成立10周年,如今已发展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总裁叶蓁蓁要求,从舆情前进到大数据领域,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舆评”业务,为政府的公共治理和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型咨询顾问服务。
人民网的这一设想,得到北京、南京、成都等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有关“舆评”的多层指标体系正在研发,希望能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借鉴。
(作者:《网络舆情》杂志总编辑 祝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