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课、刷段子、互怼真的能缓解网民的焦虑么?

admin2025年05月08日 02:45:36
阅读:
标签: 段子 网民
分享:

知识营销不能真正安抚焦虑,但是从日积月累中沉淀下来真的可以渐生平和。面对知识焦虑贩卖的花式打法,全媒派读者纷纷表示需要清醒一点,沉静下来。

  有人说,孤独是一场全国性的精神流感。或许,焦虑也是。
 
  网络大军是紧跟时代的弄潮儿,一边充实自我,忙着买课、收徒、打卡;一边释放自我,转发友军段子“哈哈哈哈”,在敌军的言论里冲锋陷阵……看似忙碌实则焦虑。
 
  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嬉闹声中,这样的网络生活真的能缓解网民们的焦虑吗?本期全媒派回顾一周内容,捧来一碗热腾腾的来自全媒派读者的反式鸡汤。
 
  知识焦虑的生意经
 
  新世相疯狂刷屏之后,这场营销模式的野蛮生长,搅的知识付费些许不堪。本周全媒派《知识付费“新吃相”:收徒与打卡齐飞,野蛮生长的是知识还是焦虑》一文,深入探析各家知识产品的花式卖法。而在全媒派读者看来,这场狂欢之下,被贩卖的不仅仅是焦虑。
 
  花样贩卖知识焦虑
 
  全媒派读者@包包包梦莹说,知识付费并没有增加知识总和,更多的人买的是“努力的感觉”。有人说焦虑是被别人制造的,那为何这个痛点总会轻而易举地被贩卖呢?
 
  @COCO:更多原因是现代背景下的人陷入知识焦虑中,欲求快速获得知识而忽略了是“得到”知识还是“知道”知识的区别。
 
  @Roy :我会为对己有用的内容来付费,在知识付费的大潮里内容和营销手段同样重要,但是,碎片化的时代,是内容的精致必须获得,还是人们的普遍焦虑,我觉得是后者吧。
 
  @Wills:现代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普遍存在着知识焦虑,对于大部分人,知识付费只是一种仪式感,宣告自己是正在积极努力的,这种仪式感最大的功能就是缓解焦虑,而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不重要。
 
  清醒一点,沉静下来
 
  正如@遁墨说:知识营销不能真正安抚焦虑,但是从日积月累中沉淀下来真的可以渐生平和。面对知识焦虑贩卖的花式打法,全媒派读者纷纷表示需要清醒一点,沉静下来。
 
  @,:同意。"知识碎片化"是无可避免的。现在的知识付费大部分周期不长。试问如果课程内容信息量过大的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初级段位的学习者又如何能全盘吸收呢,加之又是线上。“速食时代,沉下心来踏实积累,或许是知识焦虑症的唯一解药。”别人吃进去的吐出来你未必开得了自己的口下咽。
 
  @遁墨:如今从直播答题到知识PK再到刷爆票圈的各路付费课层出不穷。嗯…知识果然是财富。越学越无知,知识焦虑其实一直存在,也许它还是一粒种子,也许历经知识变现知识付费等各路知识营销后如便野草疯长。人会在什么时候感到焦虑?能力无法满足欲望又急于求成的时刻。一套刷屏课程安慰焦虑也放大焦虑,类似的营销手段再出现可能仍会中招(me,too)。知识营销不能真正安抚焦虑,但是从日积月累中沉淀下来真的可以渐生平和。
 
  @李子林??:为知识付费让人觉得“买到即学到”,在缓解损失厌恶的同时,也加深了负载压力。参与知识付费的朋友,你是否坚持学完了自己买下的课程、读完了那些书呢?浮躁地知识收割背后,只有沉下心来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吧。
 
  @冷静 :看似是为知识付费实际是为焦虑不安和社交恐惧付费,在大时代的洪流下,我们都随波逐流,想借汹涌澎湃的知识浪潮武装自己,殊不知等浪潮褪去才发现裸泳的占了一大半。新世相们让我们猛地发现原来人们是如此容易从众和厌恶失去,每个人都如此,谁也不比谁高尚。
 
  社交网络上的放飞自我
 
  在这个人人都是段子手的网络中,我们都在流量之中,随波逐流。
 
  社交网络上,热点已成为流量狂欢的入口,《“热点夸父”段子手们的内容套路:让别人喜欢真是一件很考验专业力的事啊》盘点了专业热点内容生产者的内容套路;而情绪才是最好的发泄口,《社交网络进入“新战国时代”:这回,内容生产者与用户同时被迫降维》描绘了一场大型的群体diss。
 
  一场孤独的狂欢
 
  无论是那些专业的段子手,还是偶尔在评论区发言就一鸣惊人的普通用户,其实很多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但是他们就是能够用一种带给人们惊喜的方式去解读和表达。读者@Dxlkslbccdtks love总结道,段子手只是用一种夸张戏谑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只是人们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
 
  @Schr?dinger&Πανδ?ρα??:“孤独的狂欢”这个词特别贴切,大多时候人们是为伤害而伤害,就是所谓“陈独秀”——看我多么与众不同;有人牵了这个头,就必定会有人跟风,这就是群体。网络让我们更自由,但也让我们更难容忍异己,并且更轻蔑地看待异己。
 
  @南有嘉木:群体极化和网络异化正是人们在当下社会孤独与狂欢的代名词。自由发声时代,温和派在厮杀中逐渐被淹没,而非黑即白的言论更容易让孤独的人找到抱团取暖的身份认同感而已。一定程度而言,社交“新战国时代”恐怕只会让孤独的人在狂欢后更加孤独,然后再次深深的陷入渴望“事事激昂,时时对怼”的恶性循环中不可自拔。
  Diss文化与抱团避难
 
  @竹竹:并不是每一个人生来都想要去diss别人,只是社交媒体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人们在平日里无法宣泄的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挥洒的淋漓尽致。可当这个群体逐渐壮大,宣泄之词愈发激烈,人们便丢失了最初的危机感,投入到了群体的安全感中。
 
  @柒堇:以前人们总追求绝对的自由,可事实上绝对的自由往往后果更可怕,现在的互联网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人们带着面具尽情的把恶意,怀疑,不满等负面情绪通通通过互联网平台倾泄给别人而不负一点责任,但现实社会中他们因为各种关系的连接限制了自由却也肩负了责任。越长大才越觉得自由其实挺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自由两字背后的谜雾是什么?
 
  @你算哪块小饼干??:这大概就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却没有做好思政工作的副作用吧,长久以来,人们隐藏在互联网背后并成为网络群体的一员,各种被激化的内在情绪被放大引燃,使之爆发出一系列语言暴力、口水战。一些“以冒犯为乐趣”的节目不断走红,而正常的社交却让人提不起兴趣,大概是因为生活的乏味逐渐让人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或是通过夸张激烈的语言交流方式来表达心中难以发泄的情绪(渴望通过夸张的表达受到关注 引起回应),那么新战国时代的到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驹:作为一个学习媒体的人很矛盾,居然排斥微博这种典型的社交媒体,就是不忍看见没营养的边边角角,没思想的人的吵吵闹闹。现在简单的称之为杠精和戏精已经不能为他们给现在的社交带来的负面和反感买单,低级一点的精只是单纯的用恶劣尖锐的言语寻找存在感无可厚非,只是让虚拟世界更加热闹而已。
 
  可怕的是高级一点的精,将自己庞大冗杂的理念,思想强加给现实,自以为是在高谈阔论,其他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给自己建立起强大的优越感和存在感,殊不知他们已经严重扰乱了网络社交,将发展中的大众传播搅的天翻地覆,有人想搞研究分析都不知从何下手。
 
  我想说,让现在的网络恢复平静是不太可能的,完全消除这种声音也是不太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机智,不要因为这类自作聪明的人让自己变成了另一种表演精。
 
  “似乎不吐槽别人,不发表一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就没有存在感了,社交平台越发割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深。”正如读者@Dxlkslbccdtks love的总结: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的匿名性使网民能够在互联网上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敢说的观点或者不敢怼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抒发出来,无论观点多难听,也无论diss他人多过分,都能够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不会感到愧疚,所以社交平台上diss文化成风。
 
  “我们都在一起喧闹,我们又同样在一起寂寞。”《群体性孤独》中雪莉·特克尔认为:人们宁愿在网上对着陌生人忏悔和释放情感,用分享展示缓解内心的空虚,手机和网络不是可以逃离的另一个“瓦尔登湖”。
 
  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信息填补着我们的信息渴望和认同焦虑,暂缓了我们的心理疲惫,但它只不过起到了暂时性的麻醉效果。这真的能把网民们从现实的沼泽地真正解救出来吗?
 
  他们自顾自的狂欢着、叫嚣着,依旧生活在自己的气泡中。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