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技术仍然有很多没有突破的地方,这是当下的大局。阿里投资中星微公司等一系列AI芯片公司,不能说没有如此的考虑。
一篇《腾讯没有梦想》突然就刷爆了网络,并且得到了马化腾的回应,说明马化腾对于外界的反馈仍然十分的敏感。那么腾讯是不是真的失去了梦想了呢?退一步说,梦想对于公司有多重要?
2015年,有一幅有漫画刷爆了网络,“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而近日小米上市,雷军也发布了“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的文章。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自我认知十分重要,所以才有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的说法。
从历史看腾讯的成就和梦想
德鲁克曾提出,价值创造是企业唯一的理由,而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过一个观点,企业创造利润是企业的唯一使命,这也是主流经济学很长时间的观点,但是已经被着眼更大范围的企业使命观而代替,企业社会公民使命观认为,企业应该除了创造利润价值外,也要以企业公民的观点看世界,要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价值,为社会、员工、创新等做出贡献。
从中国的企业史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是晚清和民国出现,由于那时候中国国力不振,很多企业家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出现了末代状元张謇和船业大亨卢作孚这样的案例。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伴随着放松管制开始,最初的发展首先是农业承包制激活了农业潜力,再然后开始国有企业放权,民间开始自发出现了很多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初期的发展集中在浙江江苏等区域,并且出现了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说法。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首先最低的层次是生存和安全需要,再往上会出现归属感需求和尊重需求,再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正暗合了中国的变化,在迅速发展基础薄弱的中国经济基础上,由于人们勤奋的改变生活的欲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首先是农村承包制解决了吃饭问题,然后消费品生产解决了穿和用的问题,再然后各类制造业和服务业也迅速发展。但是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解决了吃和用的问题。到了2000年左右,吃和用的基本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房地产 汽车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服务业也开始发展壮大。
正如同经济学的产业变革规律一样,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发展,随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扩大,最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了占比最大的产业,第二产业的一部分也开始服务化,也就是所谓的生产制造业服务化。
而QQ的出现,正好生逢其时,所谓“生逢灿烂的日子”。首先,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如果今天问一问6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很多人还有饥饿的记忆,但是70后有这样记忆的就比较少了。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基本解决,归宿感和尊重需求开始提升,对于相对内向的中国人而言,QQ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渠道,并且大学的扩招也创造了大部分在高校有着很大交流需求又比较有时间的群体。如果放在其他时间,QQ估计是不会有很大市场的。
然后QQ最初开始盈利的QQ秀等业务,更是迎合了中国人的需求,中国人开始愿意为一些虚拟的东西买单,当然这个趋势是不断发展的,包括今天来说,人们愿意为虚拟的东西买单,为精神消费买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可以说腾讯正好碰上了好时候。
而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腾讯,和创业团队以潮汕人为主的特征,使得腾讯重视实利的特征很明显,也使得腾讯有了一个很好的创业环境,所谓天生地利人和,这也是《腾讯传》所提到的观点。而现在腾讯的主要利润来源是游戏,这满足了人性中游戏的天性和归宿感 尊重感和一部分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腾讯的价值。而腾讯的基本是社交和流量,这是腾讯的业务根基,也是腾讯根本的客户价值所在。腾讯的基本产业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满足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比较高的一部分需求。
正因此海尔的张瑞敏曾提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那么腾讯应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梦想?如果是以利润为梦想,那么显然是过于注重实利了。
腾讯真正的隐忧是什么
也因此,腾讯一直存在一些隐忧,企业的基因往往是存在的,并且有可能会不断复制和强大沿袭过去的成功路径。在腾讯发展到这个程度,大企业病,部门的数据墙等问题都是尾大不掉。
从管理学上来说,一直都认为未来的管理层次会越来越少,企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但是实际上,即使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即使是互联网公司,仍然也没有完全摆脱这个规律,韦伯的官僚制仍然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互联网企业。相对于阿里而言,腾讯在管理上的突破相对谨慎,职业经理人的形象也比较模糊。
在游戏成功后,腾讯的游戏业务不断发展,利润滚滚。而游戏的类型往往相对比较类似。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阴阳师》比《王者荣耀》更有逼格的一个原因。
而腾讯成为投资公司,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谷歌和苹果的投资业务也很多有新闻盘点指出,从2001年到2016年,谷歌收购了超过200家公司。腾讯自从开始秉承开放战略以后,愿意和腾讯合作的公司也很多,关键是企业的主营业务,从主营业务来说,腾讯的微信战略一直很稳健,但是社交能够了解的客户已经逐渐见顶,人口红利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腾讯在游戏广告等业务上,仍然都是高度重视的,包括企业并购一直坚持游戏公司要控股等等。
我认为,腾讯真正的隐忧除了《腾讯的梦想》一问以外,还有这么几个地方。
一是企业文化。腾讯的企业文化比较务实,相对于阿里对于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政委制”,“新员工入职的阿里味闻味:以外,很少听到腾讯有什么比较突出的企业文化。在近年来,马云也发表了很多很宏观气势强大的言论,总体而言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领域来考虑问题。而马化腾相对更加低调。到目前为止,腾讯已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占领导层主体的公司,对企业可能没有创始人一样的情感,因此就会相对更加重视短期回报和资本市场表现。而潮汕文化更是相对比较务实。但是对于一个人数庞大的企业,很多人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如果没有更加高远的目标来支持,那么会是什么维持组织的发展呢?
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我们已经不愿意谈论梦想和远方。阿里也因此不断的提出一些很高端的战略,启示宏伟,但是也可以理解为是抛出一些高端的目标来激励员工和组织,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减少组织的组织成本。在温饱和生活品质提升以后,人的自我实现欲望会逐渐越来越强大,这才是梦想的一个源头。AMAZON和谷歌推出了太空探索计划等一系列尝试,尝试更多的基础科技研究。过去的企业家产业报国,理想主义浓厚,但是和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因此失败了,但是有只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第二个是业务结构。阿里是从商业流通业进一步提升效率起步,逐渐地成为了商业基础设施,并在近年发力全球化,将更多的中国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而腾讯则是社交平台,以游戏为主要利润来源,全球化虽然已经开始拓展但相对滞后。前者与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和企业端更近,腾讯更加擅长做个人业务。
从经济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和生产制造业产业链延伸,生产制造业服务化,这在美国和欧洲已经成为了趋势。因此阿里在积极发展云计算业务,向生产制造业的上游发展,从销售嵌入到生产制造研发等环节。而腾讯在这方面相对落后。
根据2017年阿里的财报,阿里云计算的增速为101%,营收达到133.9亿。德意志银行预估其2016年营收为2.5亿人民币,占总体收入的0.2%, 因此腾讯并未在2016年财报中单独批算这方面收入,并且其收入来源根据年报,主要是零售、 金融等客户结构,与第二产业的连接可能还非常滞后。在与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方面,阿里不断推动企业上云,并已经有徐工等多个案例,而腾讯2017年12月份才和宁波搭建第一个工业云平台。
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环境也在变化。互联网与生产制造业融合,制造业的重要性被更加地强调,这是当下的星辰大海。也因此很多企业的资本出海在2017年开始,在娱乐、 体育等方面的投资遭到了限制。中国的基础技术仍然有很多没有突破的地方,这是当下的大局。阿里投资中星微公司等一系列AI芯片公司,不能说没有如此的考虑。
也因此,今日头条、 快手等企业近期也遭遇到监管。笔者认为,就一个社会而言,过多的娱乐化,”娱乐至死“,固然满足了娱乐的需求和一部分的尊重感和归宿感。但是却停留在这个层次,自我实现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于社会而言也是危险的。而腾讯的收入结构当中,来自TO C和娱乐的比重太重,这是一个隐忧。
当然,腾讯也在尝试改变,比如近期的粤港澳大湾区,一向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小马哥亲自出面站台并进行组织,腾讯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多次强调要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加强数字经济的深度并加强于各个行业的连接,而腾讯则发挥好连接器的作用。比如,腾讯举办的数字经济峰会,每年马化腾都会参加并多次强调数字经济的观点。
着眼未来,腾讯仍然是我看好的企业,目前的股价下滑也许是回调,但是值得腾讯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