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强调“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在他看来,“因为商业是一定要有结果、一定要有效率、一定要公平。但是如果是仅怀着公益的心态,不计成本,我觉得反而会拖垮更多的人。”
壹
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也是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的生日纪念日。2009年春节,他带着一众企业家来到北川地震纪念碑前宣布了修改生日的决定。
陈光标从此进入舆论议题视野,究其原因,一是其人作为企业家,本身言行超过专业的经营领域,以慈善名义进入公共议程后,官方荣誉加身。二是其人转入公共议程时,善于营造媒体奇观,十分高调。
他“行善”成果,他本人所言为“截止到2012年7月捐款超过20亿元”,而行善的一项主要技法,便是在人民币砌成一堵墙后,面对微笑站接受拍照,随后,这些照片开始在社交网络上流传。比如在2011年春节,他摆出“1.27亿元”现金墙,宣布“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以及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和苏北部分地区捐赠款物共1.27亿元”。
舆论天平向陈光标倾斜。官媒称,“即便他就是赤裸裸的作秀,为了出名或哗众取宠,但只要是在做好事,有益社会,造福民众,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陈光标本人的回应亦跟官媒节奏一致,他认为,做慈善需要高调,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多一些社会责任感。
但陈光标高调慈善背后的猫腻还是被曝光。综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经营报》《财新新世纪》,质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陈光标宣称的捐赠额注水严重,一些捐赠最终用来自我牟利。其二,他与一些落马高官之间存在联系。其三,他所创办的,主营拆迁的江苏黄埔,曾经存在暴利拆迁问题,公司的营业数据与记者调查的数字也有较大偏差。
当然,他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也被质疑。当时媒体报道称,陈光标得到地震消息后,决定“100多名员工,60台设备齐刷刷转向赶往四川地震灾区”。但媒体调查称,陈认为这是最佳表现时机,当天飞往成都,租借设备,摆拍宣传。《南方人物周刊》称,在汶川地震中,陈光标通过关系,获知了领导人即将到哪些地方视察,随即提前赶到,然后“偶遇”,后来青海玉树地震,他同样利用此法。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曾评论:“出现这个令人悲哀的结果不能全怪陈光标先生个人,传媒界的推波助澜、法律界的无动于衷、慈善界的麻木不仁、监管部门的放任自流,都难辞其咎。”追问陈光标的行善问题,舆论并非否定他捐过钱,也并非是对捐款数字的斤斤计较。商业文明的塔基便是诚信、信用、契约,这才是构成他慈善被质疑的主要理由。
贰
另外一位因为汶川地震而饱受关注的企业家是王石。汶川地震后,万科集团随后宣布捐款200万。这遭到了网友的质疑。王石表示,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
不到一周时间后,万科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将拿出1亿元用于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王石也开始道歉。多年后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回忆此阶段对他的冲击时说,“那种影响和负面冲击之大,我是第一次感觉到。这两件事把我打回了原形,让我知道自己是老几。”
在灾难面前,舆论会期待并对比企业家们的表现。比如2015年天津塘沽爆炸后,很多人在马云的微博下方评论,“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马云就此回应说,花钱比赚钱确实要难太多,“有人说我是中国首富,但我认为首富的‘富’是负责任的‘负’。”他感慨,“怎么把这些钱管理好,而不能愚蠢捐出去。要等人才、组织、体系都准备好,才能去做。所以说花钱比挣钱难太多。”
这些言论实际上反应了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面临的几个矛盾。
王石富有自由主义底色的言论我们不做讨论。但民众确实期待大亨们有所作为。从王石,马云,再到两年前捐赠哈佛的潘石屹都是如此。潘石屹回忆说,当他开车去哈佛的路上时就想:“我村子的邻居肯定想,我小时候还抱过你,你怎么没有把钱捐给我,结果三天之后,我收到铺天盖地的批判。”
被置于道德显微镜下的企业家慈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公关危机。
陈光标属于慈善模式中的异类。追究慈善的本质,严格的意义是在没有外压情况下地自我奉献,更多的源自于同情或者恻隐之心的无意识发生。澎湃新闻援引研究报告,考察上市公司CEO在0岁-14岁之间的童年时期是否有过“大饥荒”时期的经历,结果发现童年经历过“大饥荒”的CEO任职公司有着更多的慈善捐赠。
比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因家庭贫寒辍学,忍受饥饿,如今累计捐款超过70亿元。已故的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曾拍着手臂,说三年困难时期“吃树皮草根,吃的人都浮肿了”。他创办的“万象慈善基金”,申请者不需要学习有多么优秀,贫困是唯一的标准。
而陈光标的捐赠则是带有某种商业目的行动,炒作动机嫌疑颇大,慈善被扭曲。曹德旺对陈的评价是,“对慈善一点都不了解”,他对媒体讲述了陈光标在台湾捐赠时遇到的故事,“陈光标他在那边花钱讲话很大,台湾人说你看过金刚经没有,他说没有。他说你还是回去好好读一下金刚经。陈光标说好,我现在回去马上读,明年来给你们讲金刚经给你听。那我在香港看了这个新闻,大笑起来,我说真傻不是假傻。”
2007年,福布斯取消中国慈善榜取消。它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慈善是一种持续地、不断地、有目标地去管理的事业,而中国更多是被动去捐赠,他们因为一个事件,比如非典来了,发洪水了,响应政府号召去捐款。
而马云所言首富是首“负”,不把钱愚蠢地发出去,则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做慈善的另外一种矛盾——如何从以往不加规划,简单地出一笔钱交给官方基金会转变为将捐赠目的、资金以及事后捐赠行为考核纳入整体战略里,实现持续而又最大化的发展?
叁
汶川地震后,网上称曹德旺捐赠了2000万元。但是地震次年,这位企业家开始呈现出另类的慈善模式。
2009年,西南大旱,曹德旺和儿子捐款2亿元,委托中国扶贫会执行。不过,他跟中国的扶贫基金会签订非常苛刻的协议——要求扶贫基金会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10万农户手中,他本人组织的独立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如果抽查不合格,基金会将会面临赔偿;若没能发放到农户,善款将由曹德旺收回。
对于这笔捐款,曹德旺说:“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老百姓生活苦得很。我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知道那种滋味。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说,2000元钱可以说是他们的希望。”这个如同对赌协议的苛刻的条目,开启了国内对慈善项目的监察,问责大幕,开创了一种相对透明的公益模式。
2011年,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将曹氏家族持有的3亿股福耀集团的股份捐赠给该基金会,股票价值人民币35.49亿元。它是中国第一家以捐赠股票形式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的基金会。按照税制,此类捐赠需要交纳巨额所得税。媒体称,相关部门经过调研后特事特办,允许基金会延后交所得税。
媒体对其评价是:“曹德旺以一己之力,以一家民间基金会为载体,撬动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等几大国家部委的通力协作,探索中国慈善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2015年4月,马云和蔡崇信捐赠阿里巴巴2%的股权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专注于环境、医疗、教育和文化领域。一年后,马化腾宣布将捐出一亿股腾讯股票注入正在筹建中个人的慈善基金会,支持在中国内地为主的医疗、教育、环保等公益慈善项目以及全球前沿科技和基础学科的探索。
马云强调“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在他看来,“因为商业是一定要有结果、一定要有效率、一定要公平。但是如果是仅怀着公益的心态,不计成本,我觉得反而会拖垮更多的人。”
马化腾说:“通过十年的公益实践和探索,日益感到需要一个更长远、更高效的系统规划和架构,以善用财富回馈社会。同时通过专业团队提升公益活动的管理效率,我本人也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腾讯的战略、产品体验,以及更长远的公益规划。”
互联网企业家们可借助企业的连接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引导海量用户参与公益。但这只是慈善的一个方面。
撰文:商业人物研究院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