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让我彻夜难眠,一战成名!

admin2025年05月08日 23:21:23
阅读:
标签: 范敬宜 詹国枢 企业 破产
分享:

虽是客观规律,但身处其中的个体却有着千千万万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有时候不是个体做错了什么,只是所处的行业,企业不行了,就要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1991年初夏,一个闷热难耐的日子。
 
  正埋头写稿,感觉身后有人。
 
  回头一看,老范!
 
  《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正笑眯眯站在我身后。
 
  老范!我立即站起来,您来了,有事吗?
 
  没事就不能来走走吗?老范又是一笑,今天还真有一件事情,得找你这工交部主任!
 
  原来,老范刚到国家经委开完会,会议主题,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
 
  诺,就这题目,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虽然是老话题了,但是这回,你可得动动脑筋,争取写出新意来!
 
  临出门,老范补充一句,不要着急,三天交稿!
 
  老范走了,我放下笔,陷入沉思。
 
  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嘿嘿,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这话题,不知写过已经多少回了!几乎每年上面开会,差不多都离不开这话题!
 
  想想也是,一面是“千方百计搞活国有企业”的强烈呼吁,一面是“国有企业总是搞而不活”的严峻现实。你叫政府咋能不急,怎能不反复强调?
 
  可是,要想写出新意,到底从何入手呢?我立即到资料室翻阅资料,找出近些年有关搞活国有企业的资料、数据、新闻,反复阅读、摘抄、思考。
 
  回到家里,夜里躺在床上,不禁浮想联翩。
 
  我想起,前些年,投资膨胀,经济过热,呼啦啦你上马我开张冒出成千上万企业;如今呢,治理整顿,宏观紧缩,市场的两头──原料和产品,再容纳不了这么多张嘴巴。你想活,我也要活,咋办呢?抽肥补瘦,劫富济贫,只好大家都窝窝囊囊憋憋屈屈地活下来呗。
 
  我想起,我国的彩电厂、冰箱厂、洗衣机厂,还有大大小小的棉纺厂、卷烟厂、羊毛衫厂……几乎全都供大于求。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历来不能破产,所以,大家都勉强活着,虽然,活得都很憋屈、很难受。
 
  为什么不可以让一些企业死去呢?
 
  我们总在琢磨怎么搞活国有企业,怎么不琢磨琢磨怎样搞死一些企业,让更多的企业活下来,从而活得更好一些呢?
 
  对呀!怎样把企业搞死?这不是一个非常新颖、非常有针对性的题目吗?
 
  我非常兴奋,翻身起床,奋笔直书!
 
  两天后,当我把一篇近3000字的述评交给老范时,心怀忐忑,静静地看着这位令人尊敬的领导。
 
  “国枢呀,”老范将文章看完,不动声色地看着我,“政府正琢磨怎么把企业搞活,你却来了篇《怎样把企业搞死?》这不是成心和政府对着干吗?”
 
  “这个……”未等我回答,老范笑了,笑得那样慈祥,“国枢呀,文章太好了,非常有新意!这样,你先回去,想个题目,我也想想,咱们取一个精彩的、有哲理的标题,争取明天上头版头条!”
 
  第二天,《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头版头条,一炮而红,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
 
  当天,编辑部不断接到读者来电。下午,一位中央常委的秘书又专门打来电话,向老范表示祝贺,一再称赞文章很有新意,非常大胆,应该好好表扬!
 
  当老范表扬我时,我笑了,“老范,这标题是你取的呀,没有你这精彩标题,我这文章,恐怕早扔字纸篓里去了!”
 
  “是吗?”老范拍拍我的肩膀,我俩相视而笑。
 
  笑得那样开心,那么爽朗!
 
  自那以后,这篇文章成我的“代表作”,让我一战成名,以至第二年参加中央党校地厅班干部培训时,培训教材中,竟赫然列有这篇《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
 
  班上同学说,哎老詹,这不是你写的文章吗?
 
  我嘿嘿一笑,心里美滋滋的。
 
  自那以后,“国有企业破产”成了有关部门反复研究的课题,而且在实践中也逐步有了突破。
 
  17年后,2006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与恩师老范在一起。(摄于2009年。当此时也,老范已由人民日报总编辑任上退下,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我已调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少数企业“死”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
 
  本报记者  詹国枢
 
  绿野,苗圃。
 
  成千上万株小苗,头碰头,肩并肩,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空气,严重不足,养料,极度匮乏,眼见得小苗蔫蔫然日渐萎黄。
 
  怎么办?送气排风,施肥浇水。效果不佳,未见起色。
 
  果断间苗!把那些枝叶已经萎黄,根须已经溃烂,无法成材的病苗,毅然拔除,腾出空间。空气,清新了,养料,充足了。一株株小苗伸枝展叶,充满勃勃生机!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景观,给予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小苗生长发育如此,企业生存发展,不亦如此吗?
 
  ( 一 )
 
  不是我们不想让一些企业活,而是客观环境不允许这些企业活。
 
  那道理是明摆着的:前几年,投资膨胀,“经济过热”,呼啦啦你上马我开张冒出成千上万企业;如今呢,治理整顿,“宏观紧缩”,市场的两头──原料和产品,再接纳不了这么多张嘴巴了。你想活,我也要活,咋办?“抽肥补瘦”,“劫富济贫”,只好大家都窝窝囊囊憋憋屈屈地活下来。
 
  活着虽然都活着,效益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生机也没有了。
 
  我们先来看看棉纺业。原料,最多只能提供3000万锭;消费,到顶也只能耗去3000万锭,而现今全国棉纺厂的生产能力是多少呢?4000万锭!出路两条:如果没有25%的企业关停,只能是全行业25%能力的闲置和效益的损失!
 
  彩电:全国已建生产线167条,年生产能力2000万台,市场容纳量最多1000万台,设备利用率不到50%!
 
  汽车:大小汽车制造、装配厂达2400家,有的年产汽车仅数百辆甚至只有几十辆。而经科学测定,汽车制造业如要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辆!
 
  还有那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冰箱厂、洗衣机厂、家电厂、卷烟厂、羊毛衫厂……
 
  曾记否,当年治理整顿我们提出了两个目标:总量紧缩和结构调整。
 
  总量紧缩的山头,已被我们攻克。
 
  结构调整的山头,发起多次冲锋仍难以奏效。啥原因?那症结和难点,就在于我们的少数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死”不了──“风浪”来了,大家匍匐在地;“风浪”一过,全都站起身来,产业还是那些产业,结构还是那样的结构。
 
  (二)
 
  少数企业“死”不了,结构调整无从谈起!
 
  少数企业“死”不了,产成品积压愈来愈多,达1300多亿元!
 
  少数企业“死”不了,“三角债”的链条,碰到一个又一个“只吞不吐”的“黑洞”,前清后欠,愈欠愈多!
 
  这还只是从企业外部看。从内部看,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也没有生存危机,内部必然缺乏压力。而没有压力机制的企业,决不可能创造出高效益。
 
  今年8月8日,《农民日报》披露了1990年度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经济效益对比材料:
 
  ──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5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246亿的总额!
 
  ──乡村集体企业生产发展速度比上年增长15.41%,而国营工业仅增长1.53%!
 
  ──乡村集体企业销售利润率5.675%,相当于国营工业2.6%的两倍多!
 
  ……
 
  不用再抄录了。强烈的反差,已激不起读者新的惊讶和更多的感慨,因为“乡镇企业比国营企业活”这已是不用争辩的事实。当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在一次大会上自豪地预言,到2000年,乡镇企业无论产值还是利润都将取代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老大哥”角色时,听众中几乎无人持有异议。
 
  为什么乡镇企业有那么生机盎然的活力?相对明晰的产权,灵活自如的经营机制,较少干预的企业自主权,这都是活力之源,但请别忘了更重要的一条──它已经做到了名副其实的“自负盈亏”:能活的,活得结结实实滋滋润润;不能活的,痛痛快快彻彻底底撒手“离开人世”。
 
  在1800万乡镇企业取得远胜于国营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1990年全国有近40万家乡镇企业被淘汰关闭!
 
  如果我们把视野扫向全球,你会发现:
 
  ──加拿大。1990年破产企业11500家,超过1982年经济衰退时的纪录。
 
  ──美国。1990年破产企业60432家,比上年增加20%。
 
  ──英国。1991年头3个月平均每周有600多家公司破产,创同期破产最高纪录。
 
  生生不息,新陈代谢,本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铁律,现代竞争的加剧,又进一步缩短了这生与死的更替周期。
 
  国营企业的只能“生”不能“死”,已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步履越来越沉重艰难。
 
  (三)
 
  不是不想“死”,而是不敢“死”啊!──某市一位主管工业的领导曾如此感喟。
 
  是的,乡镇企业要关闭,那好办,牌子一摘,人员散伙,要回家的回家,该种地的种地,本姓“农”来还姓“农”,咱没话说。
 
  国营企业就不同了。昨天还由国家发劳保发工资,今天工厂一“死”,得,没活干了,成百上千职工晾在那里,怎么安置?不又影响社会稳定吗?
 
  职工安置,乍一看仅仅是生活安排问题,实际上它碰到的是两道难题:一是思想障碍,一是生活困难。
 
  思想障碍,说白了就是职工思想得转过弯儿来,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而且几十年一直把这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一旦饭碗碎了,工作没了,这弯儿要转过来的确不易。我们说:“搞商品经济,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就有企业倒闭破产。”
 
  我们还说:“搞商品经济,失业同价格、利率、税收一样,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机制和杠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不在于是否存在失业现象,而在于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把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一些在理论上早已有定论的观念,还得不断地通过舆论工具,潜移默化地渗入广大职工头脑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亦非一日之功。
 
  生活困难,即企业停产关闭后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最大的特区海南省棋先一着,最近已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社会保障制度系列改革方案。有海南就会有广东、有上海、有北京、有全国!可以预料,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将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在全国加快推行。
 
  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安置是否就毫无办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劣势企业被兼并,职工安置自然不成问题。就是企业倒闭破产,职工的安置,政府部门也并未完全无所作为。据统计,我国财政一年给予企业的亏损补贴已高达600亿元。倘若把其中六分之一挤出来,用于安置企业职工,变“暗养”为“明养”,也有100亿元之巨。这笔为数不小的费用,不正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吗?
 
  把少数企业“搞死”,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呢?有关人士认为,只要做到三点:一,加强舆论宣传,转好思想弯子;二,妥善安置职工,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三,掌握适当分寸,控制一定比例,关停企业,是不会引起太大震荡的。稳定还须讲效益。牺牲效益求稳定,实不可取,保住效益求稳定,方为良策。
 
  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就“活”不好。──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无情的规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以“搞活大中企业”为中心环节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坎坷不凡的12年岁月。抬头看,见前方又横亘着一座绕不过去的山头。莎士比亚名剧中哈姆雷特那震颤心灵的独白,正隐隐在我们耳畔回响: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重大问题。”
 
  (原载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