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董卿:我只管播种,把收获的事交给土地

admin2025年05月08日 23:38:50
阅读:
标签: 朗读者 董卿
分享:

《朗读者》节目中董卿和嘉宾面前的茶,茶叶是董卿亲自买的大红袍,连沏茶的时间都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在嘉宾和董卿见面寒暄时,工作人员才倒上热水,等到喝的时候,温度刚好入口。


 
  去年年初,一档原本预计冷门的文化类节目突然爆红,并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卷起一股“朗读热”。这档节目的名字叫做《朗读者》,它的制作人董卿曾经这样说:“我以为《朗读者》是孤独的孩子,没想到一出门就满天星光。”
 
  转眼一年过去,《朗读者》第二季在这个五月翩然而至。这一季将邀请更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嘉宾来分享人生故事并朗读经典美文。本季,董卿身兼主持人、制作人、总导演三重身份。她不断给自己设置新的目标,“但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她一直记着作家毕飞宇说的一句话,“董卿,你就做一次农民吧,你只管播种,收获的事情交给土地。”
 
  新的一季,我希望是更理性的
 
  《朗读者》新一季的录制在北京大兴的一处演播室。记者从早到晚跟了董卿一整天,化妆、上台、主持、下台、接受采访,闷热的天气里,她忙碌的身影往返于舞台和后台。
 
  作为一名主持人、制作人和总导演,董卿身上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和分集导演聊天时,她告诉我,“卿姐要求所有的分导演都要跟她对,事无巨细地负责,真的很辛苦。”
 
  录制现场,董卿时而喊一下音响师“这段音乐要再扩一下”;时而向观众解释,“这段还得麻烦大家再来一条”。
 
  赶在第四位嘉宾录制之前,她终于有时间接受了采访。
 
  举手投足间的自信优雅,眼神流转。采访时,她常常抬头向上看,用几秒的时间思考。说话娓娓道来,语气温柔,声音不大,却有着平和的力量。
 
  主持《朗读者》第一季的过程中,董卿聆听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常常能看到她的眼眶充满泪水。而对于新的一季,她希望是更理性的。
 
  我本人是一个泪点比较低的人,我认为眼泪没有对错,不是说流泪了这个节目就好,而是要看一切情感是不是由衷而发的,这种情感对更多的人是不是有启迪和帮助,这个最重要。
 
  第一季有感动之处,第二季除了感动还会有一些思考。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讲,我觉得是不是有时候太过繁忙和嘈杂,让我们思辨能力退化,根据更多的声音去盲从,或者是懒得去思索了。我希望我们提供一点点时间,提供一点点观点,能够让大家对某一件事情重新思考。
 
  “这是电视人应该做的事情”
 
  过去二十年,董卿从浙江电视台到东方卫视,再到中央电视台,从《相约星期六》到《欢乐中国行》,再到青歌赛,直至主持了十三年央视春晚。
 
  她还记得05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和其他三位主持人相比,她的出现颇具黑马气质。
 
  站在200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大家对她的目光多少还有些陌生,而那个时候,也没有人会想到,董卿在未来将以“当家花旦”的姿态在央视舞台上绽放。
 
  春晚舞台上的光芒璀璨,而曲终人散之后,回到家中煮一袋方便面或是一袋速冻饺子,就是她十多年的年夜饭。
 
  2014年4月,董卿在高负荷工作后选择“暂时放下话筒”,调整生活节奏,暂离央视赴美留学。
 
  实际上我访学是一年四个多月。我成长在1970年代末,考大学是1990年,那时真的没有出国留学这么好的条件。我一直觉得我生命中唯一缺失的,就是这部分。
 
  2012年,我心底深处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声音,我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时候其实我在央视做得挺好,是很顺利的一个工作状态。我内心挣扎了很久,用了两年时间来下定决心,并且付诸行动来走这一步。
 
  该用什么方式让自己能有一个恒久的创造力呢?我觉得学习是唯一的途径。我一定要停下来,哪怕这个停止显得有点像急刹车,刹得人咣当一下,自己的脑门都磕个包出来,但也必须要停下来。
 
  那段日子让我变得更勇敢。虽然去之前,我爹妈不同意,我对他们也信誓旦旦说,我可以重新做一个学生,我可以素面朝天。但后来你会发现,换上学生的衣服,换上学生的书包,扔掉名牌包,扔掉所有化妆品,摒弃掉所有光环,这些都只是最表面的。
 
  真正的困难是,你要经受得住所有落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如何变得强大。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一年里,她还入读马歇尔商学院,兼修电影、传媒课。
 
  不断补充自己的董卿知道,现在的观众是“很聪明的,也很有趣”。所以从一开始,她就给《朗读者》做了明确的定位。
 
  《朗读者》不希望做综艺节目当中的奢侈品,我理解为这是精神当中的力量,是深远和宽广的,它可以让你感受到品质。
 
  近些年,她顶着压力做出了《朗读者》,获得“2017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年度匠心制片人奖,同年,入选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出任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首位形象大使,受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她的人生精彩之路还在徐徐展开。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她在光环之外的亲力亲为。
 
  《朗读者》节目中董卿和嘉宾面前的茶,茶叶是董卿亲自买的大红袍,连沏茶的时间都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在嘉宾和董卿见面寒暄时,工作人员才倒上热水,等到喝的时候,温度刚好入口。
 
  2018年5月5日,《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在清华大学开播,开播那天恰逢立夏的节气,这让董卿十分感慨。
 
  “
 
  我们和清华师生共同看开播第一期节目,当时我就说,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第一季第一期开播,逢上节气是雨水,第二季第一期开播是立夏。
 
  节气是什么,节气就是天在告诉你,你们要干什么,农耕社会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得耕种,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得去收割。
 
  所以作为电视人来讲,《朗读者》也是冥冥当中仿佛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是电视人应该做的事情。
 
  也许这个节目并不是所有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的,但是我相信它的影响力是会在很长很长时间之后,看过的人还会想起,那个时候我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我曾经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他给了我一些力量和安慰,这也是我们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
 
  上世纪90年代FM刚兴起的时候,董卿在大学里还兼职做过电台DJ。“那时候电台最火的节目就是谁谁生日,我要给谁谁点歌,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可以传情达意的手段。”
 
  多年后,董卿回忆起这段过往,联系到今天的《朗读者》,从记忆的长河里打捞,“朗读也是一样的,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
 
▲董卿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中
 
  第二季的《朗读者》在万众瞩目和期待中与观众见面了,对董卿来说,有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不想辜负大家的期望。”因此,她和团队努力地在很多方面进行升级,无论是嘉宾开合度的扩大,还是读本的选择范围,甚至突破了舞美定式,尝试跨时空的朗读形式。
 
  “
 
  我们会看到更多领域,更具代表性的一些人物出现,而且也会有更多稀缺的人物出现,还有可能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人物。
 
  第一期出现了像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丹顶鹤一家三代的家庭,第二期出现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故事,未来我们可能还会有长江流域最后一条白鳍豚的养护专家跟我们讲述白鳍豚的故事。
 
  包括我们还会看到非洲野生动物的保护志愿者和来自英国著名的黑猩猩专家跨越亚洲和非洲,跨越演播室内外,跨越国界的这样一种朗读。
 
  还会看到我们邀请的植物科学家,植物绘画科学家会在演播室朗读,会在昆明植物园朗读;
 
  我们邀请斯那定珠,他是一位来自香格里拉的藏族人,他在演播室朗读,也会在他的家乡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朗读,会有这样的一些呼应。
 
  ”
 
  “朗读亭”作为《朗读者》节目的线下活动,带着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被观众们所喜爱。
 
  步履匆匆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那些动心动情的句子,用简单纯粹的方式呈现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
 
  “
 
  去年我们走过12个城市,所到之处,朗读亭都是深受欢迎,今年依然如此。
 
  我们去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杭州,不管在校园,还是在街道,还是在一些文化地标的场所,都是排好长时间的队,然后可能也就读两三分钟。
 
  所以我们今年扩大了对这一部分的展现,而且对走进朗读亭的那些普通人,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放大他的故事。
 
  ”
 
  昨天,记者也来到了设置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朗读亭,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朗读的人们。
 
  其中,有俄语学院大一的学生徐睿迪,她朗读的是汪国真的《走向远方》。“昨天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双学位出分的日子,过去的一个寒假,我一边兼顾本专业,一边去攻读经济学的双学位。我还有三个并肩作战的小伙伴,最后我们四个人都顺利录取了,就想把这首诗送给我们自己。”
 
  还有一位“散发余热”的退休老师,她组织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们来读一首诗,名字叫做《生命的礼物》。
 
  这位退休老师十分感激《朗读者》,“让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们有了这样一个说出心声的机会,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我做了《朗读者》之后,很多作家遇见我会说“董卿,谢谢你,你在电视屏幕上为文学留出了一片天地。”
 
  但其实他们不知道,在准备这个节目的过程当中,我无数次地在心里说“谢谢你们,所有用命在写字的人。”
 
  这些文字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而如何让这道光照亮在更多人的头顶,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今天站在台上的所有获奖者,我都熟悉和了解,做文化节目没有几个不背着人掉过眼泪的,歌德曾经说过,“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幸福,与大家共勉,谢谢星光奖,谢谢大家。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