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国家取消了义务教育的收费是大好事,利国利民,但地方财政必须保障义务教育的一切支出,教师的工资奖金和和福利财政必须无条件保障!
5月27日,因待遇发放问题,安徽六安市部分学校40余名教师到市政府南大门聚集上访,集体讨薪;教师和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不少现场图片、视频片段在社交软件上快速传布,占居热搜榜首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目前,针对该事件,六安市公安局做出官方回应,确认教师讨薪集体上访的事实,并承诺调查“网曝六安教师维权遭警方殴打”。但整个事件仍处于“网传”阶段,事件的前因后果、核心事实不甚明晰。当地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尚未就“是否存在大范围欠薪、欠薪多久、为何欠薪、如何解决”等实质问题做出回应。
两日来,光明日报、央视网、新京报等权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声援”六安教师,从“尊师重教”“教师法”“政府公信力”等多个角度评析此事:
央视网在《让被欠薪的教师有个讲理的地方》一文中指出,“老师的薪水问题是矛盾的根源,民警和教师的冲突,是矛盾激化之后的产物……教师的诉求不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解决,不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最终要民警来广场“化解矛盾”,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激化矛盾。”
光明日报推出锐评《请善待为我们接续文明香火的人》,该文强调:“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一个地方,只要存在拖欠教师工薪这种事情,人们便可以由此作为观照此地社情政情的逻辑起点……欠薪者以及对被欠薪教师动粗者,他们实际上却都是香火接续的受益者,甚至是受益者中的佼佼者。”
新京报则发表快评《六安教师“讨薪”事件:<教师法>要硬起来》,该文从法律的角度解读此事,指出“《教师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近年来,有关建设教师队伍的意见都反复重申这一法律条文。可24年之后,仍有一些地方置若罔闻。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严厉的问责机制——很少有人因为未保障教师待遇而被追责。”
随着多家主流媒体跟进评论,KOL也参与到了这件事的讨论之中,例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看法:“基层教师很不容易。财政再困难,也不该拖欠他们的工资奖金。各地政府都应该对此有鲜明的意志。否则,一旦发生教师讨薪引起的冲突,民心无疑会一边倒地支持教师,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产生很负面的影响……”
显然,此事在网络上已持续发酵成为舆情事件,需要调查发声的已不限于警方,而更应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主政官员。当地相关教师是否被拖欠一年多薪酬?如果存在欠薪事实,究竟欠了多少?省教育厅去年的报告中提到“因个别地区处理不妥而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具体指向什么?
给讨薪教师一个说法,给社会公众一个说法,这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无视公众质疑和基层教师的呼声,是极其轻佻的一件事,也正如光明日报所评述,是否勇于正面回应,亦是关照此地社情政情的逻辑起点。希望当地政府不要再做“鸵鸟”,积极建立起自我审查机制,回应公众质疑,并善待为我们接续文明香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