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舆情中心通过本文梳理舆情发展脉络,汇总舆论观点,评估舆情处置效果,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近日,一份疑似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壹号”房产项目部分摇号购房者信息登记表在网上疯传。这份登记表显示,多套楼房被多名副厅级及以下级别政府工作人员内定,引发舆论一片哗然。相关部门陆续介入调查,证实了名单的真实性。6月2日晚,长安区政府发布了关于此事的处理结果,涉事企业遭严查,相关公职人员分别受到免职、警告等处分。虽然官方直面质疑,迅速应对,但“公证摇号”还是遭遇信任危机,公证程序的公正性也遭到质疑,“内定购房”衍生的“权力寻租”更是备受诟病。
舆情事件
1. 网曝“西安一楼盘摇号已内定” 舆论质疑“权力寻租”
5月25日,西部网报道称,据网上流传一份“南长安街壹号DK6-1关系户”的文件截图显示,部分业主后面标有西安市和长安区公职人员信息,多套楼房疑似被副厅级及以下级别政府工作人员内定,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疑似清单截图)
此后,西安市长安区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回应称,“已连夜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但《三秦都市报》等媒体深挖涉事企业背景,曝光其不是第一次被质疑,早在2016年7月第一次启用摇号购房时,涉事企业融创中国就被投诉存在作弊行为。当晚,涉事企业微信公号“南长安街壹号”发布声明称,“涉事房屋在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摇号过程有公证并录像”,声明中还表示“网曝情况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一回应不但没有平息舆情,反而招致更多网民探知真相,质疑“权力寻租”。
2. 官方通报“确有此事” “打招呼”成为舆论槽点
5月26日,涉事企业及相关部门陆续回应:
首先是南长安街壹号项目负责人表示,“网传名单中的业主姓名部分属实,但备注信息都不符”。
其次是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通过官方微信发布通告称,“将在全市范围开展商品房交易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但南长安街壹号项目是否涉及“摇号内定”且有无公职人员参与仍未明晰。
之后,舆情出现小幅回落,但对于事件真相的追问并未停止。
5月29日,长安区纪委在央视采访中表示,“确有公职人员向开发商打了招呼,但具体情况仍在进一步调查”。事件定性后,舆情再次抬头,媒体纷纷聚焦事件中的“打招呼”现象,《钱江晚报》批判称“摇号不能成为以权谋私的遮羞布”。
3. 公证机构遭质疑 网民追问为何“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作为摇号购房的监督环节,公证程序为何“形同虚设”也受到追问。5月30日,《钱江晚报》评论文章质疑:“摇号购房,公证去哪儿了?”对此,涉事的西安汉唐公证处31日回应称,“公证机构只能保证摇号购房的程序合规”,“企业没有公示出来的材料,公证处也无从查证”。该回应没有获得舆论认可,《华商报》等媒体纷纷以“说不出问题在哪”为标题,影射公证机构失职。网民也质疑,“公证机构只管收钱,其他的一概不知”。
4. 涉事人员被处分 “公证无责”的认定尚不能取信于民
6月2日,调查组公布了此事的调查通报称,“有35名公职人员受购房者请托,给‘南长安街壹号’项目部相关人员‘打招呼’,其中8人被免职,5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8人受到记大过处分,14人受到记过处分”。另外,融创中国下属西安天磊置业有限公司和摇号系统售卖公司武汉矩阵科技相关工作人员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被西安市公安局立案侦查。公安机关还对企业销售经理、摇号系统操作员等7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西安市房管局也在官网上发布通告,暂停受理融创中国西安分公司旗下的商品房预售许可申请,责令该企业对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查整顿,并表示将很快出台关于购房摇号的相关细则。
6月3日,陕西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艾平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商品房公开销售摇号公证质量监管工作。会议中确认公证人员没有违纪违法行为,要求公证机构加强监管,并提示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证机构从“南长安街壹号事件”中吸取教训,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执业风险。但“没有违法违纪行为”的结论并未取信于民,“背书”“站台”等质疑不绝于耳。
6日,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发布报道称,融创西安南长安街一号项目已经全面停止销售,目前正在对106套违规销售房源办理退款,舆情逐渐回落。截至6月6日12时,相关文章2241篇,微博近1.2万条,微信文章3292篇。
舆论观察
1、反思“权力寻租”问题
该事件中,从“内定购房”衍生出的官员“权力寻租”问题备受关注。
《工人日报》评论称,时下,“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速,但仍有个别人利用手中权力的潜在影响力谋私利、搭便车。
红网进一步指出,官员“内定购房”不仅是与民争利,更是以权谋私。
《济南日报》呼吁“对‘打招呼’腐败必须‘零容忍’”。
搜狐号“先锋时评”建议加大惩治力度,严惩对“打招呼”不当得利的违纪违规干部。
《检察日报》从纪律监督及制度完善方面等建议,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应思考如何通过加强纪律,保证公职人员在利益场合“免开尊口”,同时进一步完善摇号选房制度,让公证、直播等环节实现监督实效。
2、质疑公证摇号的公平公正性
本次事件使公众对公证摇号是否能够保证购房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了质疑。《中国青年报》追问:“官员‘内定’房源,公证机构在干什么?如果所谓的‘公证’,每一次都沦为邀请方弄虚作假的道具,成为一种必要的‘背书’,则这样的公证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还有舆论质疑汉唐公证处的回应有逃避责任之嫌,如《大河报》认为,“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公证的生命力,面对摇号作弊,公证人员的这种表态令人大跌眼镜”。
3、批评处置结果惩戒效果不足
舆论认为,虽然官方在反应速度及应对措施上可圈可点,但在处理事件的态度上却显得诚意不够。如资深媒体人“深晚一兵”指出,调查组的官方通报中,一是将核心问题“35名公职人员群体违规”放在了最后一条,“造成不良影响”的定性也过于蜻蜓点水,有弱化其恶劣性质之嫌;二是通报没有公布涉事公职人员的具体名单、单位和职位,难以得到社会的进一步监督;三是通报的落款单位为“西安市长安区调查组”,显得不够正式、不够权威。此外,微信公号“杰人观察视角”发文对“主谋者只处分,办事者被刑拘”的结果表示不满,文中称,“根据刑法上的共同犯罪理论,如果一群人涉嫌参与一个共同的犯罪行为,则要公平地追究所有人的法律责任”。
舆情建议
1、两点疑问仍需解答
此次事件中,西安市长安区有关方面回应迅疾、直面问题、深入调查,对于疏解社会情绪、缓解舆情压力,产生了良好效果。但仍有两点问题,受到舆论追问。
首先是处置的公平性问题。事件通报中,企业涉事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公职人员仅受到党纪处分,“主谋者只处分,办事者被刑拘”的观感,给人包庇公职人员的嫌疑。
其次是处置的尺度问题。一方面,舆论认为仅是党纪处分不能涵盖罪责,更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没有公布公职人员的具体信息也产生“保护”的质疑。
以上疑问得不到解答,舆情危机就很难真正过去。长安区调查组还需对以上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表态说明,有针对性的回应公众疑问,真正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
2、推卸责任的态度还需避免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在代表着公平公正的公证机构的监督下,依旧发生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行为,是公证机构的失职。“走过场”“摆设”“流于形式”等负面评价不断涌现。面对波涛汹涌的质疑,公证机构先是在回应中表示“说不清问题出在哪个环节”,鉴定摇号软件是否作弊并不在其“业务范围”,给人敷衍卸责的印象。之后,虽然召开专项会议通报“公证人员没有违纪违法行为”结论,并同步开展整改措施,但也未详细阐释公证机构的权责划分与责任认定依据,说服力有限。
整体来看,涉事公证机构的表现没让公众看到负责与担当,致使陷入舆情漩涡无法自拔。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公证机构还需以诚恳的态度、负责的心态审视事件中暴露的问题,并向公众传达积极整改的态度,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3、“摇号”制度漏洞亟待堵严
近年来,在许多公共资源都处于稀缺状态的背景下,“摇号”成为一种实现机会均等的公平手段,不仅分布的地域愈来愈广,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摇号入学、摇号买车上牌相继出现。其中,摇号的公平性、公正性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公证机构的参与也是为了确保不出现违规现象。但很多业务的成熟度均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明确的地方。各地公证机构还需要以此事件为契机进行全面自查,凡存在“作弊”可能的,都要不留死角,堵严程序漏洞,消除公众对“摇号”不公的焦虑。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