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狄仁杰宇宙”的第三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完美继承了徐克在前两部中打造的悬疑与奇幻并存,华美与诡象齐飞的大唐世界。
权欲、幻象、推理、恩怨,再加上一点点佛理与禅意,打造了这杯打着强烈的“徐克出品”印记的鸡尾酒。
7月27日上映以来,尽管相比同时期上映的《西虹市首富》,刚刚突破4亿元的“四大天王”票房有些温吞。
然而,以制作水准而论,《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是工整且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精致的。
如果以2005年电影《七剑》在内地上映为徐克正式“北上”的标志,那么,到今年,徐克“北上”已经13年。
从最初的“水土不服”,到《智取威虎山》拿下近9亿票房,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从《西游伏妖篇》超16亿的超高票房,再到完整“狄仁杰宇宙”的打造;徐克已经逐渐融入了内地电影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了个人特长,书写了个人电影创作的全新篇章。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自“北上”以来,徐克电影在内地的电影票房累计超过40亿, 高出内地电影票房成绩最好的冯小刚7个多亿。
2005年,因为电影《七剑》采访施南生时,她这样描述她心目中的徐克:
徐克从不畏惧他不懂的东西,他喜欢科技,电影也懂,武术也懂,历史也懂,文学也懂,电脑也懂……有兴趣的都要拿来尝试,还有,他特别善于利用资源。
“狄仁杰”系列:关于“权力”的反思
徐克的“狄仁杰宇宙”源于2010年由刘德华、梁家辉领衔主演的首部曲《通天帝国》。
这个系列的灵感,源自于荷兰汉学家高佩罗的《大唐狄公案》。
通过这名“老外”的眼睛,《大唐狄公案》摆脱了清代《狄公案》的陈腐,那个无论男女都个性鲜明,既有儒家的伦理纲常,同时文化多元,异域风格明显的大唐,可能与真实的大唐最为接近。
徐克借鉴了《大唐狄公案》中的大唐风貌,同时保留了小说中的理性精神。他去除了这个题材中的超自然元素,把中国公案小说改造为西方侦探小说。
在狄仁杰系列电影中,徐克将奇幻和侦探这两种原本对立的类型并置。
3D技术、CG特效建构出了万方来朝,鲜花着锦的“世界第一都会”——“神都洛阳”;木雕金龙腾飞,呼风唤雨等玄奇场面异彩纷呈。
然而种种诡谲神秘的现象,最终会都被侦破,一切不过是人造的虚幻。
这让人想起他上世纪80年代,留美归港后的首部作品《蝶变》:
把西方悬疑带入东方武侠;会爆炸的神拳不过是用了火药,死去的蝴蝶杀人,背后也不过是机械和化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拆穿了“中华神功”的西洋景,反而引起了观众对新类型的兴趣。
在“狄仁杰”系列中,炫目刺激的奇幻特效和环环相扣的侦探推理,构成影片的两大看点。
然而,特效不过是最表相的幻术。
在“狄仁杰”系列中,穿越特效的奇幻外衣,狄仁杰探讨了一个贯穿中华5000年文明的主题:“权力”。
刘嘉玲饰演的武则天是权欲的化身。
尽管已身为皇后,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登上权力的最高一级宝座。
“狄仁杰”系列的一切故事,都因此而起。而狄仁杰则靠着侦探推理拨开云雾,揭穿了权力的致幻术,袒露出权力争夺背后的残酷。
事实上,相比影片中的反派“封魔族”,权力才是最大的幻术。
野心勃勃的武后,屡屡被“权欲”这一幻觉困扰,不能自拔。而狄仁杰同样有欲念,想要入世立功,所以同样被心魔折磨,被幻觉蒙蔽,不得宁静。
而只有断除了欲念的圆测法师,才可以彻底收复“心猿”,破除封魔族人的幻觉,赢得最后的胜利。
不难看出,影片中的白猿,正来自于“心猿意马”这个古老的词语。
而影片中的亢龙锏,则代表了儒家推崇的,约束统治者的“法统”、“道统”——能识得人事国体的缺陷疏漏,断是非、辨忠奸、正乾坤。
从世俗层面的哲学思考——“权力与幻术”,到佛理层面的“欲与空”。
徐克融合儒家与佛理,以真实中国历史为基础,重拾那些遗落烟尘中的奇异民族和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奇诡瑰丽的大唐想象。
“不停追求画面震撼效果的榨汁机”
金龙、锦鲤、白猿。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狄仁杰构建了一个东方美学奇观世界。
事实上,在多年拍摄电影的实践中,徐克早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品牌,这其中就包括其视觉艺术体系。
徐克擅长对中国文化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又能跨越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制造出跨文化的视觉奇观。
徐克的摄影师曾笑言,徐克是“不停追求画面震撼效果的榨汁机”。
徐克在电影视觉风格上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在电影中打造的神化、幻化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充分的视觉审美享受;
具有运动感的运镜与剪辑则为观众制造了紧张、暴力的场景,使观众获得了想象性满足与情绪的发泄;
而各类对画面或被拍摄物的变形则扩展了电影的视觉表现力。
有人把徐克的视觉特色归纳为四个字:
“新、奇、怪、险”。
事实上,作为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将,徐克的革新,是从视觉语言开始的。
《蝶变》中紧张流畅的快速蒙太奇,在没有特效的情况下制作出的万千蝴蝶飞起杀人的视觉冲击,开启了香港电影语言的视觉革命。
徐克的电影极为追求叙事节奏和紧张的氛围,而营造这些便需要依靠不稳定的镜头以及快切剪辑,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连续性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影像素材中感到一种酣畅淋漓。
例如,在《新龙门客栈》(New Dragon Gate Inn,1992)中,当众人在龙门客栈中的最后一晚针锋相对时,徐克就运用了快速剪辑,使画面不断在两组人之间切换,一种剑拔弩张感便很快营造出来。
此外,徐克也是电影导演中的“科学家”。
他是香港电影界大规模运用特技的先行者,也是华语电影界实践3D电影技术的领路人,《龙门飞甲》是大中华区第一部3D武侠电影。
然而,徐克并没有一味以视觉刺激来取悦和迎合观众,在他的电影中,视觉效果始终服从于电影情节的逻辑发展、为故事需要而服务,这也正是为何徐克在屡屡展现暴力美学时,又始终保持着道德美学,能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与心灵双重震撼的原因。
女性意识和家国情怀
某种程度上,徐克是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具有现代女性观的导演。
徐克电影中的女性从不是等待男人拯救的柔弱羔羊,她们独立自主、坚韧、顽强、担当,不但不是男性的陪衬,还反客为主拯救男性角色。
不论是《倩女幽魂》中王祖贤版的聂小倩、《黄飞鸿系列》中关之琳版十三姨、还是《青蛇》中的青蛇白蛇姐妹花、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张曼玉的金镶玉以及《女人不坏》的张雨绮,随便一个角色拎出来,都是经典。
相应地,徐克对于情感的诠释,也与其他人不同:
电影《青蛇》中,相较男女私情,青蛇与白蛇之间的情感更耐人寻味。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中林青霞的反串,时而英气逼人,时而温柔一刀,魅力无限。徐克电影中的情感超越世俗禁锢、颠覆传统观念,最为贴近人性的真相。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徐克也很传统。
这种传统体现在他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家国情怀上。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人纷纷把创作主题转向悲观末世时,徐克却拍出了中国电影中最具光明力量,被网友称为“最好的爱国主义电影”的《黄飞鸿》系列。
徐克自己也说: “黄飞鸿所处的是面对时代转变的国家,他的政治观和世界观是怎样的?他可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承担?我拿他来拍中国武侠电影,就是想对如此庞大的世界观做一番讨论。”
而在“狄仁杰系列“中,看过前两部的观众也早已知道结局:
作为正统秩序的维护者,武后对狄仁杰承诺,完满自己的政治野心之后,身后将把篡夺之位传给太子。这个故事终于“回归正朔”,延续了“道统”。
作为港片现代化的关键人物,《香港电影的秘密》的作者大卫·波德维尔曾这样总结道,“有关港片80年代的情况,出现两个说法,但都以徐克为焦点。”
然而,从徐克个人的角度出发,他最大的心愿是:让观众感到快乐。
他曾这样阐述自己对电影执念的初衷:
“我把我童年看的电影都找回来,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没变过,……原来我喜欢电影,是因为它给我一种力量,让我对生命、对自己、对朋友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幻想和梦想。我希望能在银幕上表现我的感觉,并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