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然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监管缺失难脱其责。
据媒体报道,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从2018年5月30日开始对10个省(区)实施督察进驻,目前进驻工作结束,发现的问题触目惊心。一些地方和企业无视整改要求,“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为了水质临时达标,水务部门稀释污水,甚至还在上报材料中称河流“清澈见底、鱼类成群”;产业园违规占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千亩土地,可两年内却漠视中央整改要求,未搬迁、未治理;上报材料称环保“三无”养鸡场已自行清除,可督察组检查却发现,养鸡场非但没拆除,还增养上万只鸡……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回头看”就是要将一些地方虚假整改的花招一一曝光,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新华社发文指出,环保执法督查工作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以假整改应付环保执法督查,亟须通过真追责予以根治。
虚假整改后果严重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而环保执法督查工作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一些部门作为监管者,不仅对环境污染问题熟视无睹,还消极应对或抗拒督查,甚至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用虚假整改企图蒙混过关。这种假治理、走过场,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风险加剧(见下表)。
中央环保督察组2018年6月以来披露的部分省份问题
虚假整改敲响了警钟。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重点之一就是盯住各地督察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次“回头看”将有助于地方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督察整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监管缺失难以脱责
2016年1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环保督察工作利剑出鞘,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用实打实的行动积累了很多成果。在中央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然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监管缺失难脱其责。这也反映出企业环保意识缺乏、地方政府压力传导不到位、地方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
“一把手”认识不到位。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出现一些敷衍、虚假整改现象,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党政“一把手”或者基层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还在打“小九九”。
地方环保欠账较多,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金辉认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暴露出一些城市在过去的规划中对环保考量不足,尤其对环保设施的配套规划考虑不足。新华社则发文指出,一些地方依旧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没有严格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监管缺失,违法成本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网发表文章指出,有关部门现场检查走过场、走形式,有检查无监管,发现问题不了了之,这无形中为违法生产的企业披上了一层保护衣。有时虽然环保部门对违法企业罚款,但罚款与企业多年该投入而未投入的环保经费相比可谓“九牛一毛”,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环保整改需动真格
《湖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阻碍、干扰环保问题整改的意志和行动,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而且损伤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认同和良好评价。媒体普遍认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不容打折,更不容敷衍。
对假整改必须真追责。新华时评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硬碰硬、盯到位、盯到底。对各种形式的假整改要严肃问责追责,不彻底解决问题决不撒手。《人民日报》也发文表示,那些虚假整改、表面整改、阳奉阴违的,必须要付出代价。
落实“一把手”责任,开门整改。有评论提出,一方面,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抓好“一把手”,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开门整改,及时向广大群众公开整改进展情况,把群众评判作为衡量整改落实效果的根本标准,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环保事业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禄胜认为,应通过督察切实传导环保压力,提升责任意识,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让环保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的常态。
舆情点评
自2015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河北展开,到2017年底,完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公布查出14起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问题,涉及全部第一批“回头看”的10个省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对污染现状用了“满目疮痍”“狼藉一片”“触目惊心”“真相变本加厉”等措辞,尤其对一些地方政府虚假整改的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敷衍塞责”“虚假整改”“层层失守”……这些用以评价行政慢作为、不作为的措词,成为近日现于媒体的高频词。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强力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是顺应民心的事,也是依法办事的体现。但纵观整个整改工作,涉及范围广、触及问题深、解决难度大,少数地方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污染防治是一场攻坚大仗、硬仗。这一仗打不好,政府公信力便无法建立,人民满意度也无从谈起。
有问题被揭露不可怕,怕就怕敷衍应对,将有问题当作没问题。《人民日报》刊文谈环保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日益严格,法治日益严密。自觉不触碰生态环境保护高压线,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早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大道,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局面。《新京报》则发文希望通过“回头看”督促地方政府认识到平衡发展与环保的重要性,推动地方真正推进产业转型,而不再依赖“两高一资”产业。人们相信,只有上下一心,通过真抓实干,才能守望蓝天白云,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 刘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