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千年史诗的马背传承

admin2025年08月05日 05:55:01
阅读:
标签: 果洛 青海 马背
分享:

多年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同样的这方土地上,藏族百姓相聚一堂,通过马背藏戏演绎格萨尔王一生的传奇。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中的英雄。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全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当地百姓通过藏戏、说唱等形式,把格萨尔王的故事口口相传。
 
  七月底,《文化十分》记者来到了海拔4000米的果洛草原,寻访流传千年的格萨尔史诗和它的传承者。
 
  七八月份,果洛草原上盛开着青绿菊花、绿绒篙,疾风吹动着万顷青稞,美不胜收。
  一千年以前,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穷孩子觉如通过赛马夺得王位,成为格萨尔王。
 
  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为部落赢得了自由、和平与幸福。
 
  多年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同样的这方土地上,藏族百姓相聚一堂,通过马背藏戏演绎格萨尔王一生的传奇。
 
  格萨尔史诗: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
 
  藏族史诗“格萨尔”与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2009年10月1日,藏族史诗《格萨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人都在历史书上对西方著作《荷马史诗》印象深刻,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东方的《荷马史诗》”字数更为浩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史诗又称《格萨尔王传》,这部两千多万字的作品融汇了众多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群体记忆,被誉为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谈到,“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人民贡献了华彩篇章。”
 
  在果洛采风调研时,与当地人的交流接触令我印象深刻。在一家藏服店里,老板娘是位三十出头的妈妈,我问她知道格萨尔王吗?她莞尔一笑,“小时候看过,挺有意思的。但是故事太长了,就挑着看的。”在她身边的5岁小女孩是她的女儿,灵巧活泼,眨巴着眼睛缠着她讲格萨尔王的故事。
 
  格萨尔王这个名字,不仅是藏民的信仰,更为藏民族提供了丰富滋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他与母亲移居黄河河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
 
  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等,先后统一了150多个部落。
 
  格萨尔王不惧艰险、扶弱抑强、除暴安民的精神铸就了这位民族英雄,也代表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来到青海果洛的第三天,高原反应渐渐缓解。在当地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格萨尔文化史诗第一村”——德尔文部落。
▲德尔文部落
 
  德尔文部落是隐藏在高原深处的神秘部落,它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境内,甘德藏语意为“吉祥宁乐”。数百年来,德尔文部落就以虔诚的信仰和纯粹的崇拜之心将格萨尔王史诗的传承说唱作为天赋显示于人,世代相传。
 
  走进德尔文部落,当地政府已建起了大片的砖瓦房供给牧民们安置。但在砖瓦房的旁边,依然零散分布着几顶牛毛帐篷。
 
  我们走入其中的一顶帐篷,里面是一家四口。帐篷里面的陈设简单,中间是一个泥土砌成的炉灶,男主人掰碎牛粪点燃,坐壶烧水。
▲帐篷内
 
  早有听闻德尔文部落的人相传是格萨尔王的后代,人人都会传唱格萨尔史诗。男主人的大女儿对着我们的镜头,腼腆羞涩地即兴说了一段。
 
  在烟气弥漫的帐篷里,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流传千年的格萨尔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听着姑娘的天籁吟唱,我恍如隔世。古希腊诗人的“迷狂”,天才诗人蓝波的“通灵”,如今年轻的藏族姑娘连绵不绝的传唱,令我对眼前这幅画面惊讶不已。
 
  西藏著名的格萨尔史诗传唱艺人扎巴老人,在离世前关照女儿白玛说:“我死了以后,要将我的天灵盖留下,天灵盖上有一个格萨尔王的马蹄印……”据说,果真如此。
 
  因此,传唱艺人们在高原上行走和演唱,有着传播格萨尔王英雄美名和辨认自己行踪的双重意味。
 
  传唱史诗,让他们的精神和生命状态跨越时空,自由地行走于另一片大地上。而我们,早已失去了对永生的向往,早就习惯了朝三暮四、苟且存活、俯首现实的城市生存法则。
 
  牧区常常没有信号,藏民们的手机只当是通讯工具,而帐篷里也没有电视。他们朝夕与牦牛相伴,逢上节日便盛装出席,算是生活中少有的娱乐活动。在习惯了忙碌、快节奏的城市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十分平淡安静;而在他们眼中,这样的生活却轻松愉快,自由随心。
 
  我曾在煨桑仪式上见过到僧人拿着最新款ipad主持大会,也见到僧人戴着眼镜,拿着相机仔细记录拍摄。对他们而言,这些现代的工具只是工具,而不是让工具夺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这儿,真正有大智慧的,是谁呢?
 
  格萨尔史诗的传唱者与史诗同体共生,不断衍生、加强、丰富,同时,也深深扎在民间,扎在这片草原上。
 
  不忘初心,坚守一生
 
  在果洛甘德县,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与新中国同龄的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格萨尔》马背藏戏的传承发光发热。
▲瓦泰·普尔多
 
  他的名字是瓦泰·普尔多,是甘德县夏仓《格萨尔》马背藏戏团团长。
 
  瓦泰·普尔多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出的藏族老人。他中等个头,脸庞黝黑发亮,爬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微笑着。戴一顶藏式牛皮帽子,穿一身传统的藏服,咧嘴招呼着我们。
▲瓦泰·普尔多
 
  六十五年前,年仅4岁的瓦泰·普尔多拜师于他的叔叔——果洛州学者智旺·阿哲阿吾,开始学习《格萨尔》马背藏戏及医药、天文、绘画等知识。
 
  和藏民族其他百姓一样,瓦泰·普尔多从小听着格萨尔王的故事长大,当被记者问起究竟格萨尔王身上的哪一种精神气质最吸引他时,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离奇故事。
 
  小时候,瓦泰·普尔多曾生过一场大病。
 
  在空气稀薄、自然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医疗条件极其落后,遇到大病大灾,大多数人都只能靠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化险为夷,有着一定的民间医药学知识基础的瓦泰·普尔多,明白自己的病情严重,几乎是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将这一切“告诉”了他心中的格萨尔王。
 
  没想到久治不愈的大病瞬间有了转机,从此,瓦泰·普尔多暗自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回报这位“神灵”,在他的心中,是格萨尔王救了自己的命。
 
  在青藏高原,很多老百姓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梦中与格萨尔王“相遇”,或者在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似乎一声祈祷便能让自己和家人的处境不至于太糟糕。他们更愿意相信是“神灵”在保佑自己,然后,一时的安然化作一生的信仰,跟随正义的化身,扬善抑恶,传播文化。年近70岁的瓦泰·普尔多正是如此。
 
  日积月累,瓦泰·普尔多对格萨尔王的情感日益加深,他甚至经常做梦梦到格萨尔王与自己对话。十多岁时的一天,他和哥哥赶路渡河,没想到一时风浪大作,他被卷进河中。河水漫过胸口压得他动弹不得,万念俱灰之际,他闭上眼,心中默念格萨尔王的名字。
 
  有如神助一般,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和哥哥都被冲到了河岸。
 
  两次生死线上的徘徊,让他对这位“保护神”——格萨尔王深信不疑。
 
  此后的多年,他仔细研究藏戏中格萨尔赛马称王、征战讨战等故事,反复练习藏戏中人物唱词、唱腔、唱调,将《格萨尔》马背藏戏熟记于心。
▲瓦泰·普尔多
 
  1961年,瓦泰·普尔多成为果洛州第一所卫生技术学校的第一批学员。经过五个多月的学习进修后成为当地一名牧区医生。
 
  又过了三年,瓦泰·普尔多凭借精湛的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鉴于他从医的优秀表现,他被调到县人民医院担任医生。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一直当个医生,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命运却给他指了另外一条路。
 
  因为身份问题,他被调离出医院,成为了一名牧民。
 
  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他先后从事过电影放映员、生产干事等工作,无论工作怎样变动,他总是坦然面对。
 
  最艰苦的时候,唯一能让瓦泰·普尔多愉快的就是在心中默默温习幼时学到的《格萨尔》藏戏。每每想到藏戏,他总会想到辽阔无垠的草原,策马奔腾的疆场。
 
  他常说,“只要能让我看到藏戏,参与到藏戏中,做什么工作都不要紧。”
 
  千百年来,社会各界对“格萨尔王”是否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关于“天赐神授”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无论走到哪总能吸引住众人的目光,藏民族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神秘。
 
  可对于像瓦泰·普尔多这样的老百姓来说,格萨尔王是“人”是“神”似乎一点都不重要,他们珍视的是源于格萨尔王的信仰,以宗教和哲学为依托的神性格局,所带给自己的超越“人”的智慧,也正是这样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在与自然万物相处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永葆大爱和真情。
 
  马背藏戏迎来春天
 
  1993年,瓦泰·普尔多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夏仓《格萨尔》马背藏戏团。
 
  甘德县夏仓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地区,在这样的地方组建藏戏团的困难可想而知。
 
  瓦泰·普尔多说:“当时为了购买服装和表演道具,我常常和夏仓部落的年轻人牵着马、驮着干粮、冒着风雪,克服各种困难奔波于四川阿坝和果洛甘德的两地牧区。”
 
  当时交通不便,往返两地要耗时一个多月。为了藏戏团的办团经费,他甚至卖掉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夏仓《格萨尔》马背藏戏团没有固定的办团经费,演职人员多为夏仓部落的僧人或牧民群众,最开始,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基本是无偿演出。
▲帐篷里,僧人给马背藏戏演员化妆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藏戏团的经费问题,瓦泰·普尔多几次找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并积极向民间商人争取赞助,为演职人员提供了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25年来,瓦泰·普尔多见证了夏仓《格萨尔》马背藏戏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业余到专业。他几十年如一日,为藏戏团无怨无悔地奔波着,奉献着。
▲瓦泰·普尔多
 
  藏戏现场
 
  马背藏戏是藏戏的一种,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藏族聚居区流行开来。
 
  马背藏戏,顾名思义,是一种在马背上表演的独特艺术形式。所有情节均在露天草原上完成,带有浓郁的藏族生活气息,气势恢宏。
 
  它被藏区的牧民视为吉祥的舞蹈,主要以演格萨尔史诗故事为主,演员多由僧人担任。
 
  马,是陪伴格萨尔王四处征战的坐骑,更像是战友;格萨尔王史诗中,有大量描写征战的场面。因此藏民们喜欢用马背藏戏的方式重现格萨尔王的传奇。
 
  格萨尔史诗浩瀚如海,马背藏戏以其独有的艺术表达演绎出格萨尔王诞生-征战-返回天界的故事。在果洛,马背藏戏通常会连演三天,着重表现《赛马称王》《霍岭大战》《门岭大战》等经典故事情节。
 
  每逢重大节日,演员们就会穿上传统服饰,以天地为舞台,表演时骑在马背上,很少有灯光、幕布和道具,以一种最朴实的方式演绎格萨尔的故事。
 
  2008年,果洛马背藏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背藏戏在青藏高原有着深厚的生存土壤,藏民对格萨尔的敬畏支撑着其文化艺术经久不衰。
 
  马背藏戏实际演出时,因需要大量马匹和广阔草场,耗用的人力和财力较多。因此真正有马的演出十分珍贵,常常是在重大节日之时,才能一睹这震撼的场面。
 
  记者在果洛草原上看到的表演没有马参与,但是演员们认真努力地表演出策马奔腾的动作,却别有一番韵味。
 
  马背藏戏,是史诗《格萨尔》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史诗本身则是青藏奇魅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片高地上,各种文化艺术交相辉映,在岁月长河中它不但没有被磨灭,反而被打磨得愈发熠熠生辉。
 
  果洛高原上,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格萨尔的故事在马背藏戏的表演中年复一年,历久弥新。这种生活与心灵如此贴切、如此踏实的存在,并不隐遁,它真真切切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记者手记
 
  我之前以为记者的使命是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回真相,尤其当神授格萨尔说唱艺人尚未能从科学上给出合理解释的时候。
 
  为此,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究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从格萨尔王诞生的时代一直追溯到吐蕃建制,也曾好奇为什么不将吐蕃政权的创建者松赞干布奉为神明领袖。
 
  一直到我遇见这位名叫瓦泰·普尔多的老人,愿意相信格萨尔王救了他的命,令他善良,让他真诚,而他也的确一辈子都付诸感恩和慈悲。
 
  老人一辈子无欲无求,只坚守至高无上的圣贤准则,他用仪式感服务于自我的心性,他握着我的手对我说感谢的时候,那种诚恳是自然向外的释放和迸发。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相,真正的价值在于一种观点战胜另一种观点的过程中所出示的理性的根据,是这个根据带来了无限接近真理的可能,所以,心性的持守才是最美妙的真相。
 
  或许,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智慧也正在于此。
 
  格萨尔史诗,这朵精神之花,不可思议地把它的神奇推向了每个人的内心,吸引着孤独的牧人们在无边的草海中沉醉。而格萨尔精神也浸染了无数位像瓦泰·普尔多一样的人,勤劳勇敢、坚韧不拔。
 
  CCTV《文化十分》栏目面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在任何平台公开发表过),稿件主题围绕文化热点话题、文化观察、艺术评论、文艺界人物等方面,一经采用,稿费最低500元,上不封顶。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从齐国生落马看辽宁司法之殇

  • 夏季补钙正当时,哈药盖中盖助力健康无忧

  • 菌小宝:从肠道微生态到自然生态,共筑生命平衡的健康未来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