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这是最近大热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反派张长林说的一句话,触动许多人的心扉,在医学日渐昌明的今天,一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绝症患者更加深刻地体会
7月25日,广受关注的南京江宁无名女童尸体案告破,女童是一名9岁的脑瘫患者,而凶手正是她的爷爷和父亲。脑瘫已非不治之症,而这名女童的家人选择放弃并亲手杀害了她,是“贫穷”把他们推向恶的深渊。此事一经报道,舆论哗然,群情激愤,媒体用“令人发指”来形容此案。
或许,穷真的是一种病,有人因此枉送性命,也有人战胜“病魔”迎接崭新的人生。近日,一篇18岁女生“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场上就是否应“感谢贫穷”展开激烈的论辩。
图1:励志女生王心仪因《感谢贫穷》一文走红网络
“感谢贫穷”是王心仪的一篇旧作,文中她写道,“贫困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很多人被这篇文章感动。河北省委书记还委托专人前去看望王心仪。但另一方面,网上也有人指出她不必感谢贫穷,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
1、“穷”字扎心,穷成为年轻人普遍性问题
从口碑爆棚的电影到悲惨的9岁女童再到“感谢贫穷”的寒门女生,“穷”字扎心,成为舆论的风暴眼,矛盾也渐次升级,而这背后真实的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穷的可怕,并认为自己很“穷”。
近一个月以来,网络上对于“穷”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同比增长186.95%,其中处在19岁至34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83%,男性多于女性。由此可见,对穷的压迫感感受较深的多是年轻人。
图2:网民对“穷”话题关注情况分析(来源:360趋势)
7月中旬,一则“27岁,我没有存款”的话题刷爆微博,一度登顶微博热搜榜单第一名的位置。原博文阐述了一个27岁女孩工作7年却只能借钱回老家、和一个为了5块钱暴揍儿子的年轻妈妈的辛酸故事,引起了众多年轻人的集体共鸣:这不是就我自己吗?
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52.6%的90后没有存款。而事实上穷的也不止是中国年轻人,全世界的年轻人也似乎都越来越穷了。在美国,他们是“千禧一代”;在西班牙,他们被叫做“没没一代”;在日本,他们是“那旮旯族”。
图3:“27岁,我没有存款” 登上微博热搜榜
穷成为年轻人的普遍问题,王心仪的“感谢贫穷”一文发表后短时间内就引起众多网友共鸣,大家在点赞的同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慎用“标签”,舆论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
通读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可以发现,这位未来的北大才女见地不凡且文采斐然,然而“感谢贫穷”的观点和“寒门贵子”的标签却将她拉入了舆论的漩涡。
一些网络大V挑起反对的大旗,大肆鼓吹金钱的重要,还有一些网友质疑作者“卖惨”搏关注,更有一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出王心仪更应感谢妈妈感谢天赋等等,凡此种种皆映照出普遍存在于网络的浮躁暴戾之气,而这种风气远比“穷”更可怕,因为这源自于精神世界的贫穷。
首先,这种浮躁暴戾之气表现在对相关信息断章取义的误读上。在《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一文中作者责问:贫穷又不是什么好事儿,为何要感谢贫穷?知名微信公众号“ 咪蒙”公然推崇“感谢富有”,并认为“感谢贫穷,就好像残疾病人感谢残疾,断腿的人感谢车祸,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感谢灾难一样,不可理喻”。
事实上网络流传的只是王心仪文章的前半部分,她的本意也并非字面上的感谢贫穷。贫穷是王心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正是这样的现实磨砺出她坚强的意志,从这一角度来看,她的“感谢贫穷”无可厚非。而网络上借此来抨击王心仪言论的人则少了理解与包容,多了苛责与狭隘。
其次,这种浮躁暴戾之气还表现在一些网友莫明其妙的代入和对“穷”的曲解上。“穷”是相对的,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没有存款买不起房就算穷,而对于贫苦地区的孩子而言,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学上才叫穷。因为对穷的理解不同,感受不同,我们不能代入别人的语境而大放厥词。
王心怡在走红之后拒绝了上门求代言的商家,贫穷并不能改变她对金钱与道德的评判标准。相较之下,也暴露出那些在网络上肆意揣测攻击他人的大V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匮乏,纵使能熬制再多的“鸡汤”也无法自救。《中国青年报》对此的评价就较为中肯:《感谢贫穷》是写给生活在贫穷中的孩子看的,走出大山的孩子,给山里的孩子一束光,给他们向上的力量,让奋斗着的他们不会失去希望。而《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唾弃贫穷之类的高谈阔论,是没有经历过贫穷、不能感同身受的局外人,写给一群没有生活压力的人看的,他们读不出生活的重量。
3、年轻人的“穷”病该治了
人民日报文章《越优秀的人,越努力》中指出,“你以为这些人都有如神助,其实他们都普通如你我,不过是比你对自己更有要求。”王心怡的“感谢贫穷”是胜利者的姿态和胸怀,所谓人穷志不穷,那些自认为“穷”的年轻人,你们的穷病该治了!
如果没有存款就是“穷”,那么年轻人为什么攒不下钱呢?根据《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90后人群消费增长最快,达到70后增幅的两倍,年均消费三年来增长了2.7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仅工资低还特别能花钱,又怎么可能会有存款?勤俭节约的美德被更多的人忽视忘记,甚至走上不良贷款之路,对于这一拨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就只能“病入膏肓”了。
很多年轻人感叹,大学一毕业,青春就挥霍完了,漫长的拮据生活开始了。其实,被挥霍完的不只是你的青春,还有来自父母的无偿供给,年轻一代第一次真正面临属于自己的人生,这个起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穷二白的,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其顾影自怜不如努力前行,只有努力才能带给我们幸运,带给我们一个值得期许的未来。
最后,引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来共勉:千古以来要饭的从没有要早饭的,为什么呢?因为但凡他能早起来他就不至于去要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