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无法养活自己,来点副业如何?

admin2025年05月10日 02:46:50
阅读:
标签: 副业 新闻
分享:

国外记者这种职业的起点都是社会底层,给个最低工资都是很优秀的,一般都是兼职,一周给点时薪,国内记者是吃卡拿要惯了,现在回归市场如丧考妣了。


 
  编者按:
 
  “记者站”来了实习生,95后。
 
  传媒专业本科应届毕业,大老远跑到我们这座城市,在一个工位,谋一份差事。
 
  写了一些稿子,也改了一些文字。所有的问题和多数的传媒专业应届毕业生都差不多。一张白纸,重新写起。
 
  上周末,她报了个选题。就是下面你即将看到的这篇。
 
  她说:……想到一个选题,就是在经济利益无法支撑新闻理想的时候,这些记者和新闻人做出的选择,比如说用副业支撑主业或者转行…可以写这种么?
 
  本来这样的“媒体行业不景气记者逃亡”的选题,“记者站”曾经写过。还不止一次。
 
  但令我惊讶的是,一个刚大学毕业初入媒体的实习生,居然已经开始谈论“经济利益无法支撑新闻理想”这件事。
 
  看来这个行业的不景气,已经从行业本身影响到院校学生了。不知这几年大学传媒系招生是否受到了影响。
 
  况且我也真的很想知道,“95后”怎么看这件事。会有怎样的观点,写出怎样的例子。
 
  这之后,我想了一下自己初入行时的第一个选题,我写了一个理财方面的稿子。那是2005年,人民币在那一年进行了第一次汇改,并开始了随后的稳步升值,钱来了。
 
  以下正文:
 
  又是金九银十的毕业季,不少毕业生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就踏入了媒体岗位。
 
  或许是因为记者在某种程度上自带光环,可以满足虚荣心;或是因为“码字”的门槛这几年越发低廉;当然,心中满腔的新闻理想,也需要有地方去释放。
 
  但如今媒体这个强度大、压力大的行业,并不能为毕业生们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的仅仅是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状态。并且,很多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在过去许多年里,“新闻民工”从记者、编辑们自我调侃的称呼,逐渐变成现实中的囧境。
 
  1.
 
  早在2016年,美通社与蓝媒汇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中,超过8成的中国职业记者月薪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其中3成的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近6成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有时候面对压力,媒体人的转行实属无奈之举。张鹏就是这支转行大军中的一个。
 
  张鹏两年前从某知名科技网媒跳槽到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一名记者转型做公关的。
 
  离开熟悉的岗位,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张鹏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半年后,张鹏最终进了甲方,并凭本事迅速升任集团品牌公关副总经理。
 
  做起公关的张鹏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苦:被媒体记者放鸽子,因此挨老板骂似乎是家常便饭的事。每每这时,想想之前自己的工作,还是有一些小怀念的。
 
  做公关累死累活,天天还要看着老板的颜色过日子,加班更是日常。
 
  起初,张鹏本以为做公关就可以和之前无休止的写稿说再见了。可是谁料到,小公司的公关部门里人人都得是全能手,即便升到了总监,也避不开要写稿……
 
  或许,成功转行之后薪资待遇会有质的飞跃,但“转行”所付出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2.
 
  转行不易,坚守更难。
 
  上述报告中还提到,从业6-10年与11-20年的记者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提升,31-50岁之间的受访者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而从业3-5年的记者绝大多数月薪资水平在1万元以下,近半数2年以下的新记者的月薪在2001-5000元之间。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选择坚守媒体这个岗位。这算是对理想的最佳的礼赞。
 
  没有选择跳槽的王明(化名),就是个媒体的守望者。每次开会提到最多的一句就是做有新闻理想的记者。而他自己就是一个身体力行者。
 
  从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一家央媒工作,在新闻行业耕耘二十多年。王明曾说过:媒体行业是赚不了大钱的,但“做有新闻理想的记者”的信念支撑着每一个媒体人。
图来源于网络
 
  对于新闻报道内容,他告诉手下的记者“每一篇报道至少要电话采访一个,如果有机会的话,每个月能当面采访一次。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记者应该做的事,总是让人家书面回复,这不是一个真正的记者。”
 
  “真正的记者并不是用薪水来决定的。”他说。
 
  据《中国记者生存状态报告》显示,尽管薪资并不高,但在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受访者中,仍有“近7成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
 
  3.
 
  现在看来,这一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无法支撑年轻的新闻理想了。而前路逐渐模糊的同时,他们也在权衡理想与现实间,选择了不同的岔路,在中间做起“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即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生活的一类人。
 
  在年轻人中,“斜杠青年”是一种潮流。当生活压力使得单一工资无法保证生活品质时,变成“斜杠”,无外乎是一个好选择。
 
  媒体工作,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弹性强,加之媒体人的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所以做起副业来也得心应手。
 
  而他们的副业,大多与写作相关。
 
  比如老猫。
 
  在媒体圈摸爬滚打多年,老猫做过记者、编辑,也做过部门主任。现在的他是一名新闻时评人,还是一名作家。截止到现在,他已经出版了20余部作品。
 
  虽然副业与主业都是与文字打交道,但其中的差别却不小,要想适应这两者之间的转换,老猫着实费了很大的功夫。
 
  作为评论员,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表观点,是老猫的主要工作,非常理性。而副业写作则是要大量运用他感性的一面。老猫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之间切换自如,这需要反复斟酌,不断练习。这一点上,老猫当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除此之外,时间与精力也是发展副业必须要考虑并且起决定性的因素。媒体人的工作时间本就不稳定,且必须保证旺盛的精力。
 
  老猫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长时间的利用下班时间进行创作让他的身体吃不消。他本想辞职,但幸运的是,单位考虑到他的作家身份,觉得“出名了对单位也有好处”,于是建议他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便可以在家办公。
 
  但是用副业来“养活”主业,真的是长久之计吗?当理想和青春被微薄的薪水无限透支时,这也许是新闻行业的痛吧。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