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读者传媒发公告表示《读者》、《读者》(校园版)杂志将从2018年第15期(7月15日出版)起提价3元,定价变为9元/册。这是《读者》的第三次涨价,2009年从3元涨到4元,2015年涨到6元。
这则涨价消息唤醒了很多人对《读者》的记忆,也勾勒出这本国民期刊如今的尴尬局面,纸刊和数字版发行量下滑,导致营业收入减少。
1981年创刊至今,《读者》已经走过37个年头,对于一个文化品牌而言,此时正该是当打之年。但站在纸媒和电子化媒体、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权杖交替的转折点,《读者》的国民影响力却并没有顺利在不同时代间完成过度,老一代的读者正在老去,新一代读者还没有形成。
对于2016年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读者传媒方面的解释是:一是在传统纸媒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纸质期刊销量下滑及其广告版面减少导致期刊业务利润减少;二是教材业务受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减少及教材循环使用的影响,利润出现下滑;三是部分子公司持续亏损。
对于2017年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读者传媒方面的解释是:为减少传统纸媒整体下滑的冲击,加大了营销体系建设及市场推广投入,销售费用大幅度增加。
《读者》并没有错失时代的鼓点,但作为一家国企,想要跟上互联网企业的节奏,仍然有些吃力。据《证券日报》报道,8月22日,读者传媒发布2018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下降4.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2万元,同比下降59.9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475万元,同比下降83.26%。
读者传媒表示,上半年业绩变化是受纸张等原材料大幅上涨、公司加大对营销体系建设投入及广告、教辅、期刊和纸张销售量减少的影响。
受到互联网传播的冲击,传统纸质期刊境遇艰难。今年上半年,读者传媒共出版期刊(包括电子版)3432万册,同比下降10%。
在风险警示中,读者传媒强调了三点:第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持续冲击;第二,行业原材料市场成本增加,挤压传统出版利润空间;第三,人才流失风险。
虽然2018年半年报中并未披露员工情况,不过从过去两年的年报中,也可发现读者传媒的员工人数呈下滑趋势。2016年、2017年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员工分别为513人、452人。
有网友感叹:虽然很多年没看读者了,但是读者依旧是中学时间看得最多的课外书,中学之后就很少看课外书了。哎,时代都是回不来的。
《读者》能在全国范围内风靡多年,必定也曾代表一个时期的审美。但新媒介的兴起和信息的日益丰富,让用户的审美更加多元,一本期刊就能取悦大众的时代一去不返。
曾在《读者》杂志担任过编辑的人士则表示,最近几年能明显感到期刊的衰老,不少编辑也很焦虑,但在国企呆久了,也难免有些懈怠,转型起来难度很大。
从《读者》三十多年来的办刊历程来看,《读者》“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满足了一大批读者的文化需求,也抚慰了许多迷惘受挫的心灵。就这种模式本身的成败与得失,尤其是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后工业时代,对于《读者》之类的大众杂志,本身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此外,互联网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快速迭代的同时,用户的状态也在实时发生变化。相比于受出版周期限制的期刊,互联网化的媒体则能更迅速地针对用户的变化做出反馈。
整理来源:证券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