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户擅自转租承租人被取消公租房资格,五年内不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并计入不良信用记录。
近日,我爱我家、中天置地两家中介公司门店的员工,高价转租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公租房,引发网民热议。朝阳区房管局第一时间查处涉案的中介门店,责令对涉案门店停业整顿,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并将对违规行为启动立案调查,一经查实将高限处罚。同时,4户擅自转租承租人被取消公租房资格,五年内不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并计入不良信用记录。
舆情脉络
媒体曝光:公租房转租涨价近3倍
8月30日,《中国经营报》曝光位于朝阳区的绿城?北京诚园公租房项目,原租价为1700元一居室,而中介转租价竟达到4900元一居室。同时,在58同城上也有该小区公租房租赁的个人房源。
据悉,绿城?北京诚园公租房项目由朝阳区房屋管理局第二管理所管辖,于2011年9月建成,共含200多套住房,均为一居室。建筑面积为33至51平方米不等。当地物业工作人员告诉前去走访的记者,因为项目毗邻奥林匹克公园,地理位置佳、采光较好,租金相对一般公租房而言较高——每月49元/平方米左右。
北京市住建委:严惩涉事中介公司与租户
舆情产生当日晚间,北京市住建委官方微信“安居北京”发布消息称,北京市住建委第一时间会同朝阳区房管局对报道情况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经朝阳房管局约谈我爱我家、中天置地两家经纪公司负责人,发现均存在违规代理公租房转租行为,涉案违规代理公租房各两套。
目前,朝阳区房管局已责令上述两家企业涉案门店停业整顿,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对58同城等网站的房源帖,立即下架并删除。我爱我家违规代理两套房屋已在第一时间联系租赁双方办理解约手续。中天置地公司已对涉案店长、业务员进行了严肃处理。下一步,朝阳区房管局将对我爱我家、中天置地公司涉嫌存在违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房地产经济管理办法》的违规行为立案调查,一经查实坚决进行高限处罚。
同时,对于将公租房擅自转租的姜某、王某、李某某、李某某4户承租人,朝阳区住保中心将依照法规及合同约定解除合同,收回房屋,5年内不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并计入不良信用记录。
当地居民:公租房转租成常态
尽管北京市住建委和朝阳房管局对此次公租房转租事件快速作出了处理,但是,有记者调查发现,该地区公租房转租的现象并不罕见。
部分绿城?北京诚园的居民告诉前去走访调查的记者,在媒体曝光之前,经常看到中介带人来绿城项目看房、租房,原租金3000元的房屋最高以5000元左右转租,由于租金价差较高,部分申请到公租房的人顺手将房屋转租,然后自己搬到更远的地方居住。另有居民反映,部分转租者本身已有一套住房,这些人在绿城项目中的公租房由单位(产业园区)分配获得。
目前,北京市住建委已发布声明:公租房严禁转租转借。对于公租房转租转借等违规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提醒保障家庭不要将公租房进行转租转借,一经发现,将取消家庭保障资格,并通过媒体公示,记入信用档案,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
舆情反馈
澎湃新闻认为,本该用来保障困难家庭的公租房,若成了一些人的牟利手段,才是最大的不公。按照规定,只有没房的人才能申请公租房,那么这些人把公租房转租之后,去哪儿住了呢?总不会流落街头吧。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庭条件很可能不具备申请公租房的资质,但他们还是申请到了。严罚中介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还有其他途径把房子转出去,比如租给身边的朋友。如果查得再严一些,他们干脆闲置,那也不代表公租房得到了有效利用。问题的源头在于公租房的分配环节。源头如果扭曲了,后面怎么严防死守都于事无补。因此要倒查公租房分配环节有没有疏漏或者猫腻。
光明网表示,公租房转租现象是违规成本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博弈。对规则的漠视不会凭空产生,必然有一定的现实机理支撑。这里不得不提到风险成本和违规违法成本。试想,如果规则得到严苛践行,资本也能得到规范管控和合理收益,便能有效倒压缩相关乱象的生存空间,进而真正提升风险成本和违规违法成本。这一做法,这也是在提升漠视规则的成本。一旦产生现实失衡,这些成本高于漠视规则所带来的利益,那漠视规则的心态和行径自然能消停许多。
《人民法院报》指出,面对投机者的侥幸心理,需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不论是公租房“偷摸儿”转租,还是一些公租房承租人经常看见房产中介堂而皇之地带人看房、租房,“公租房转租”早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这并非一个环节的底线失守,而是一个失范的连续谱;如果每一个环节多一些价值坚守,“公租房转租”就会减少。要让那些投机者和失范者付出沉痛的代价,让他们“伸手必被捉”。
网民观点选摘
@娜拉式:我申请公租房都申请不下来,有公租房了还转租,真气人。
@猎户座头鲸:这是钻公共资源的空子,赚老百姓的钱,必须严惩。
@克里斯:申请人不可能不知道,公租房是不可转租的,还有那么多申请人住不到公租房,他们却转租,必须要严惩不贷,严肃维护配租秩序。
@狮子:这不仅是企业问题。公租房是怎么该到中介哪里的?中介为何敢高价转租?谁在监督?
舆情观察
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其初衷是让一些住房困难群体更加低成本地改善居住条件,生活得更有品质。然而,却有一些投机者,趁机“薅羊毛”,将公租房转租发展成为一条畸形的利益链。在租房乱象日益频发的今天,公租房领域的“失守”更是刺痛了公众的心。
根据住建部颁布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公租房承租人不得转借、转租或擅自调换公租房,不得改变用途,无正当理由也不得连续6个月以上闲置。同时,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经纪人员也不得提供公租房出租、转借、出售等经营业务。显然,此次违规转租公租房,不管是转租人还是中介,都是“明知故犯”。
为什么在禁令之下,依旧选择“顶风作案”?一来是市场暴利的驱动;二来监管的疏漏,也促成了投机者寻租空间的产生。
北京市住建委官网显示,公租房申请人如果是京籍,需为“三房”轮候家庭,即廉租房、经济房及限价房轮候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收入也分别设定上限。如果申请人是非京籍,申请人必须在京稳定就业,且在当地没有房产。此外,申请人也可以是产业园区人才。
此次事件中,中介人员称:“反正有的业主申请来不住,空着也是浪费,还不如租出去。”可见,在公租房申请人资质审核的环节,审核部门就有可能对申请人的资质审核不严。导致有些明明可能不符合资格的人,却有机会弄虚作假“钻空子”,得以利用公共资源牟取私利。
因此,在申请人资质的审核上,就要狠下功夫,严格核查。同时,在租后的监管上也要持续跟进,严防弄虚作假。此外,对于利用职权之便,欲在公租房申请过程中“行方便”的工作人员,坚守“零容忍”底线,让保障性公共资源真正向有需要的群体倾斜。
当然,除了资质审核不严给予违规行为操作空间外,现行公租房的配租政策也有可能导致公租房流向市场,成为牟利工具。比如,有的公租房会向国有企业、重点企业倾斜,而这些企业的职工本来就有较好的待遇,也导致了保障性住房没有流向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因此,在公租房配租管理方面,还要多方调研,听取民意,适时地调整配租政策。
另外,市场的监管缺位也是促使公租房转租利益链条形成的重要一环。中介人员称,基本不会遇上主管部门检查,如果遇上了只要说是原租户的亲戚朋友就行,“肯定不会被清走”。如此“轻车熟路”,可见违规行为已经不止一天两天,而且对于监管部门似乎也是“有恃无恐”。
基于此,有关部门在此次严惩之后,还需让规则严苛常态践行,让投机者违规违法成本远高于漠视规则所带来的利益,规范各个环节的管控 。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杨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