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威廉来清华后学会了吃辣,麻辣香锅成为了他赞不绝口的“心头好”。他开玩笑说,自己常常为去哪儿吃发愁,是“甜蜜的负担”。
国际本科新生在综体拉歌
夏日的清华,蝉鸣渐弱。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在成才报告开始前,正在军训的中国学生们开始了拉歌。
“三营,来一个!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
在高亢有力的军歌声中,突然传来了英文歌的旋律:“Oh my love, I'm holding on forever”。顺着歌声望去,一张张异国面孔映入眼帘,他们就是清华大学2018级国际本科新生。
在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处与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在三周的时间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本科新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清华、适应清华、融入清华的平台,让国际本科新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清华校园氛围与中华文化的魅力。
国际本科新生在开学典礼前合影
我们是国际本科新生,我们来了
国际本科新生们漂洋过海,因为不同的理由来到中国,来到清华。
来自马来西亚的建筑类新生洪慧珆是怀着热爱而来,“我非常喜欢中国建筑,我觉得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上周我和朋友一起去了南锣鼓巷和后海,这周六又一起去了圆明园。”
异国的文化背景,让洪慧珆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了别样的感知和体会。“虽然很多人会说南锣鼓巷之类的地方很难找到真正的传统,但我觉得,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去到那里,还是能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底蕴。”
洪慧珆在南锣鼓巷
白俄罗斯籍学生苏小小则是怀着好奇而来。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白俄罗斯近年来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父母都是外交官的苏小小是家里第一个学中文的人。她孤身一人来到中国求学,曾参加“汉语桥”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两国的交流和在中国求学两年的经历引发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好奇,我来到清华,选择人文与社会类,就是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可爱的国家。”来到清华之后,苏小小还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清华大学2018迎新晚会的主持人。
苏小小在迎新晚会上担任主持人
“我的家人坚信,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也是全球最好的大学之一。”经管学院的美国籍新生麦威廉这样介绍自己选择清华的原因。
高中就读于上海华师大二附中的他,原本的计划是在美国接受本科教育,但在家人的建议下,麦威廉最终还是决定为来到清华而不懈奋斗。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刻,他倍加珍惜,迫不及待地想体验清华的一切。
麦威廉在拓展营开营仪式上发言
尽管来到清华的原因各异,但说起对清华的第一印象,国际本科新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词,“好吃”和“好美”。
麦威廉来清华后学会了吃辣,麻辣香锅成为了他赞不绝口的“心头好”。他开玩笑说,自己常常为去哪儿吃发愁,是“甜蜜的负担”。
来自博茨瓦纳的国际学生金莫忧展示了手机里满满的清华照片,蓝天下伫立的主楼,阳光下波光粼粼的荷塘,黄昏里古香古色的大礼堂……他感慨道:“清华太美了,我最喜欢近春园荷塘和主楼的风光,一来到这里我就拍了很多照片。”
“除了我还是原来的我,这里的一切都不一样,一切都比想象中更美好。”金莫忧这样概括自己前三周的清华生活体验。
金莫忧拍摄的主楼
文武双全,才是清华“国际范儿”
“无体育,不清华”,在清华的运动场上,国际本科新生们也迅速融入了清华浓厚的体育氛围当中,和中国学生通过体育进行“直接对话”。
今年,国际本科新生组成了4支队伍,与所有本科新生的篮球代表队们共同比拼,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国际生三队止步四强,一队、四队获得亚军,而二队则获得了二营冠军。
今年的拓展营,国际本科新生们还学习了独具特色的清华拳,以更好地感受清华体育文化。麦威廉对清华拳的评价是“有趣”,国际本科新生全体同学一起练拳,还共同在东大操场进行了汇报表演。
除了体育课程以外,今年的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还开设了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负责授课的人文学院博士生夏虞南介绍,今年的拓展营除了中国饮食和方言文化之类的趣味课程,还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入门课。
“一方面通过更科学、理性的方式,带领国际本科新生们熟悉他们即将生活四年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逐渐明白中国精神和价值体系的骨气与根底。”夏博士用《论语》中的八个字来概括课程的意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拓展营的辅导员们还想出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来增强国际本科新生的集体建设。有过两年军旅经历的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辅导员胡礼,第一次带着国际本科新生们学拉歌。“我希望通过一些特色活动让国际本科新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与中国学生的共鸣。”
辅导员们经过集体商议,最后选择了《My Love》和《朋友》两首歌作为拉歌曲目。“很多同学觉得拉歌非常酷。当我们在综体齐声唱响歌曲的时候,所有中国同学都为我们鼓掌,非常感人。”
在金莫忧眼里,拓展营像是一次点亮技能点的游戏,他用“Let's go get it”来概括拓展营的生活。
丰富多彩的拓展营活动充分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国际本科新生们的需求,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
中外交流,温暖如家
贴在国际本科新生身上的标签,除了“国际”,还有“清华人”。后者将园子里所有中外学生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团结、更亲密的整体。
拓展营的活动采取了国际班和行政班双线并行的模式,为中外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苏小小在行政班级的集体活动中,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
“在班级训练营活动中,同学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同学要在规定时间内设计班旗和班徽。我们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家的想法都很棒。最后我们组的创意也赢得了其他同学的喜爱。”
今年,拓展营还为国际本科新生开设了数学课程,由数学系刘庆华教授讲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学数学思维方式;而中国学生组织开展的答疑坊志愿活动,在数学课课后第一时间答疑解惑,更是让国际本科新生们倍感温暖。
“马来西亚的数学教学偏向于应用和计算,这些天的微积分课程则更重视理论和推导,这让我一时半会不太适应。”来自马来西亚的洪慧珆在数学课上感到有些吃力,而答疑坊的志愿者们则为她提供了不少帮助。
“我问了志愿者们一些问题,感觉很有收获。他们都很受欢迎,一下课就被同学们团团围住。我打算之后选修数学建模方面的课程,提高自己数学能力。”
刘庆华教授解答国际本科新生问题
电机系硕士二年级的再木然,已经是第二次担任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辅导员。第一年的辅导员经历,让他与许多国际学生一直保持着联系。许多国际学生在拓展营结束后,遇到生活上的问题,依然会来找再木然寻求帮助。
在上周五举办的国际本科新生晚会上,再木然被同学们邀请上台,弹唱了一首新疆民谣。
“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一首歌让大家更亲密。”回忆到这个细节,再木然说,他非常希望国际学生们能在清华找到归属感,“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并且努力去实践”。清华很大,机会很多,要不断追寻和探索。
“我会在和家人联系的时候向他们介绍清华,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我为清华骄傲。”作为博茨瓦纳第一个来到清华留学的本科生,金莫忧希望立足清华,走向世界。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可能也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好,我也明白未来会有很多困难等着我,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害怕。相反,我感到很兴奋,我会努力学习,向大家证明自己,也让大家了解我的国家。”金莫忧说完,便爽朗地笑了。
“在清华,未来会很丰富。”金莫忧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