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市报是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张面向市民、反映生活的省级综合类都市报,也是贵州最大的综合类城市报,1993年创刊,是全国第一家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
纸媒经营乏力的背景下,媒体人离职已经常态化,但因离职而产生纠纷的案例倒鲜少得到普遍公开讨论。9月18日,贵州都市报一位名叫刘鸿的老员工在网上爆料称:“在贵州都市报工作20余年,竟然遭遇被辞职,而且以未完成经营任务为由让我“倒贴”报社近2万元。让人匪夷所思!”
根据刘鸿介绍,他于1995年开始给贵州都市报做专职特约记者,后于2003年被该报聘为正式记者。一直在遵义记者站工作,专事采访报道。2017年8月,报社要求他从事经营工作,担任遵义区域总监,并签订考核责任书,规定经营任务与工资绩效等挂钩。
目标考核责任书 /图片由刘鸿提供
刘鸿在爆料中提到的“倒贴近2万元”,指的应该是报社依据该考核规定要求刘鸿在办理离职手续时进行补交。对此,媒通社(ID:mts1000)联系了刘鸿本人,他给出一份关于责任书的解读,大意是报社对于他未完成经营任务的扣款超过了相关规定比例和范围。
“已聘请律师,打算首先走劳动仲裁之路,再视结果决定是否走诉讼途径。”刘鸿告诉媒通社,他的主要诉求是:终结和报社的劳动关系,并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要求报社予以补偿。
那么,对于刘鸿的说法,贵州都市报这边是怎么看待和应对的呢?
9月18日下午6点左右,贵州都市报内部群中发出消息,表示“报社已经启动应诉工作,并正在搜集其发在网上涉及都市报的一些文字及截图,准备反诉。目前,办公室正在搜集其在朋友圈及一些媒体记者群散布的言论及截图,必要时提供给律师。”
网传贵州都市报内部群相关信息 /图片来自网络
在今天的采访中,贵州都市报相关人士也告诉媒通社(ID:mts1000),网传信息不符合事实;刘鸿没有离职,依然是贵州都市报职工,报社还在为其上缴社保公积金;刘鸿去年7月29日转岗到经营口,有签署经营业务相关合同,但未完成经营任务;经营口有赏有惩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报社规定符合“两分开、两加强”原则,不存在强迫给记者派发经营任务的情况;目前正在与刘鸿就相关劳务事宜进行深入沟通。
截至发稿前,刘鸿那边的最新消息显示,报社方面打来电话,约定周五在报社协商解决此事。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报道。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都市报是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张面向市民、反映生活的省级综合类都市报,也是贵州最大的综合类城市报,1993年创刊,是全国第一家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从创刊开始便成为省内覆盖面最广、发行量最大的纸媒。
据贵州都市报内部员工透露,在纸媒经营形势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贵州都市报的经营状况虽与十年前的红火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至今仍然保持良好的营收状况,依然盈利,也不存在网上传言的“出现大批员工因完不成经营额离职”的情况。
从目前各方说法来看,刘鸿与报社、与相关同事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或观点还是不对称的,存在较大的沟通空间,希望他们接下来能够在理性协商中寻找到最大公约数,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
其实,诸如此类的纠纷,在报业市场频繁出现;背后反映的是,在报业式微的大背景之下,其劳动合同关系处于持续紧张而脆弱的局面,面临居高不下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越是在报业市场大变动这种情况下,劳动合同关系的废立更需要审慎,合法,规范。只有如此,才能不给别人找麻烦,也不给自己留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