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没钱了,下半年建委的工程办到招标前就不办了,招了标就得给钱啊,没钱拿啊!而且现在一般都专款专用,挪用资金很难啦
01
今年5月份,贸易冲突在一波三折中跌宕前行,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的基建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拐点——
基建投资同比下降1%,为近5年来首次下降,湖南、天津、山西等地的甚至惊现负增长。
高层忧心忡忡。正如李总在前几天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讲:
今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下行,或者说增幅下降,有些是多年来比较低的,甚至是最低的水平,我们不会走依赖投资的老路,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也要合理的投资。我们会继续推动合理有效的投资。
受国内外形势影响,当下的中国经济稳中有忧、稳中有变。中央高度重视基建这驾马车的哑火。
于是7月,国常会和政治局会议调转政策的方向盘,从去杠杆的紧缩中抽出一只脚,对着庞大的社会机器踩了几下油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合理充裕。
财政部也隔空喊话,催着下边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还愣着干啥,赶快去发地方债”!
不过,扔到湖里的石头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9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1-7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还原统计口径,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仅有0.7%,相比1-7月份下降1.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滑15.4个百分点。
政策调头后的8月,基建还在进一步下滑。市场普遍弥漫着一股意外的情绪。
有记者当场提问,目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增速见顶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回应说,“未来几个月基础设施投资有望缓中趋稳”。
用语很谨慎,是“缓中趋稳”,而不是“缓中有升”。未来的形势到底会怎么样,就藏在这样一句微妙的讲究中。
揪着放大镜仔细瞅各关联数据,你会发现这事不简单——
2018年8月,(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累计同比仅增6.9%,弱于9.4%的财政收入增速。而去年这个时候,财政收入增速9.8%,财政支出增速高达13.1%。
短短一年时间,政府的财政支出增速就明显下滑,支收倒挂。
换句话说,很多地方政府钱花不出去了!!!
是地方不敢花钱吗?
当然不是。地方有GDP的考核,巴不得火力全开。在大基建方面收缩,是因为地方政府想花而无法花。
基建可是一步险棋。别看今年全国的税收激增跑赢全民阵线,宏观调控能力大增,真到撒钱布局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两个尺度:
一是债务高低,二是项目好坏。在中央确定了不会大水漫灌的原则下,就是这两个指标决定了基建的增幅速度。
放十年前,这些或许都不是事。放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任何一个指标不过关,都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扩张胎死腹中。
02
债务
第一个指标关乎债务。
今天,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加上隐性债务,即便没有触及到天花板,加杠杠的空间也基本很小了。
莫尼塔的研究表明,目前地方债发行迟滞,主要因为到期及置换压力较大、地方政府平衡增长与债务的过程比较胶着。
8月中央连发两文,着手摸底地方隐形债务,说明中央对于地方上的乱举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这个基建狂魔想要继续用基建托底经济下行,就面临了一个极难把握的平衡。
用发改委基础司一领导的话说,就是既要适度超前,又要谨防过度超前。翻译成人话,就是没事多低头看一下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说到底,大基建的背后都是钱钱钱。超前规划超前建设,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难保跟得上,弄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地鸡毛,债务满天飞。
所以上项目可以,但是要量力而行。
最典型的就是城市轨道。7月底,国家发改委通过了长春8条地铁线路的报批。重启了冰冻整整一年的地铁审批。恍惚之间,时光逆流,人们仿佛又站在了十年前钱如潮水的时代。不过,城市轨道的开工标准已经被抬高了三倍,还设下了债务率的生死线——
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没有落实偿债资金来源的项目,以及列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范围的城市,不批准或暂缓批准新开工项目。
对于那些债务率高居不下的城市来说,中央势必会“高看两眼”。
适度超前的工程,只要长远来看能回馈一些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现在建好亏一些可能也没关系,上级或许敲打两句也就高抬贵手了。
那种一看就没希望,只会给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造成负担的,这一次,就不是一句“加快补齐短板”就能混过去的。
03
项目
第二个指标,关乎项目好坏。
经过历史上的几轮大基建,今天的东部地区已基本饱和,中西部地区那些旅游胜地、省会城市、重点城市,该建的有效项目也建得差不多了。
以机场为例。中泰证券的研究显示,目前中国229个民用运输机场中,有69个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吞吐量高达90%,剩余的160个机场占比仅约10%。特别是“尾部”的一些机场,每年的旅客吞吐量几乎为零。
若非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或国家安全,在中西部大建机场纯属烧钱。要知道,中国的城镇化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人口流向鄙视链顶端城市是常态。
虽然这一两年,各省市区都编制了宏大的通用机场规划,像甘肃说要建设200个机场,四川心比天高一口气要建500个机场。但今天这局面,最终能够获批通过的又有几个呢?
项目的好与坏,使用效率的高与低,直接关系着项目的通过率——
小项目地方上自己就批了,大项目要么收到国家发改委手中,要么有否定权,超级工程甚至还会连通好几个中央部门一起拍板决策。花钱越多的项目,地方拿出来的配套资本金越多,中央的考核也就越谨慎,被毙掉的可能性会比以前大。
说到这,有个案例不得不提一下。
8月份,中铁总和贵州省联合批复盘县至兴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拿到这张“准生证”,意味着贵州省的 “市市通高铁梦”打通了最后一步。一旦建好,贵阳至省内8个市/州就可以形成1、2小时交通圈。
然而,盘县至兴义可不是什么主干道,只是沪昆线分叉出来的一条小小射线,其专门链接起的兴义市,GDP只有416亿元,人口87万。
只算经济帐,亏几乎是注定的。不过,这条高铁被赋予了“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促进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
在扶贫的政治任务之下,相关标准可能会松动一些。毕竟有时候,公益扶贫与低效项目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有操作空间。这要看地方跑部钱进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辞。如果不能打动人心,通通都要靠边站。
经济账亏,一定会被要求在政治账上补过来。
就像那个投资高达2700亿元的川藏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穿越世界屋脊,所到之处多为荒漠,施工难度极为艰难,但修这条路,几乎全国人民闭着眼都知道其战略意义。
04
下一步
目前,中国对棚户区改造踩了刹车,水电站建设进入饱和期,“铁公基”等传统基础设施也过了顶峰……
剩下缺口比较大的,就是城市管廊、污水处理等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公共服务。
这两块对于改善民生福祉很有必要,但对于拉动经济的作用,比“铁公基”还要曲线救国,要多绕几个弯,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这也导致了那些躺在地方金库的钱,花得比较慢。
一句话,造价高昂的好项目是真不多了,剩下的一些敲敲打打的中小工程,十个顶不了一个。
但基建下滑,偏偏又是一件深刻影响中国命脉的大事。
前几年,河南以郑州这个中国铁路心脏为中心,大搞基础建设,在大平原上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空中丝绸之路”。筑巢力度之大,使得河南在全国众多竞争对手当中脱颖而出,成功引来“代工之王”富士康。如今,全球每七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河南。
偏居一隅的贵州,也是依靠大基建弯道超车。自2010年开始,该省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0%-40%。它不像海南一样把投资扔进了房地产,而是主要发力交通基建。像2017年底,这个GDP总量排名倒数第7的农业省份,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高达5833公里,综合密度排全国第3位。基建的爆发,使得产业升级有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吸引华为、腾讯等巨头纷纷入驻。
如今基建呈哑火之势,如何令人卷起袖子,全心全意追求新时代呢。
国家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地方债务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民企将被鼓励共克时艰。
据9月21日《经济参考报》,发改委透露称,下一步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规范的PPP方式运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铁路项目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转股。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巩固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势头。
态度很明显,就是把民间投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
很多人看上了民企,比如人社部的某位 同志说,要让职工共享民营企业发展成果。按照他的逻辑继续推演下去,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私企共享中国发展成果这么多年,也该是时候作出点奉献,为国家分忧多出一份力了。
地方政府不加杠杆,就只有企业来。
大基建,你民企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