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就像是储蓄,需要零存整取。企业家平时不注意不讲究,到了正式场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个时候就会犯尴尬。
在我的新书引言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如果你感到耳边有风,那是因为你在向前奔跑。”这句话几乎就是我最近几年人生的最大体悟与写照。
一路的逆境,一路的被质疑,一路的付出,很多时候都会让人产生自卑感。多数人都认为自卑不好,但是我却觉得自卑是激励人向上的驱动力。比如说我小时候,爸爸经常跟我说“你和别人不一样”。虽然长大了之后觉得自己其实和大多数人都一样,但是在骨子里却仍然有一种骄傲感和优越感。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自卑感与自恋感两种情绪交织的状态中。
当然,很多时候还有一种不服输,因为觉得这个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定义很有限,就是只要求女性做好本分。就像在我还没有做好成为公众人物的准备时,忽然一夜之间就“被成为”了公众人物,随之而来,所有的负面声音都出现了,都在评论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人。那我觉得,好吧,我不是想证明给谁看,而至少我要慢慢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
其实,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觉得很快乐。不论是加班到凌晨三点,还是赶飞机赶工作睡不够三个小时,我觉得自己还是精神奕奕。这就像一个人一旦知道自己有很多喜欢的事情在做,就不会去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往前走就好了。
有很多人都会好奇“田朴珺如何维系与王先生的关系”,但我要说的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我并没有制定什么目标或者计划,让别人离不开我,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但坦率地说,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我的自私是因为我把很多时间留给了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叫野心,或者叫“很有心机”“野心勃勃”……可是,为什么野心放在男人身上就叫雄心壮志呢?我并不觉得野心有什么不好,以性别“双标”,是很不公平的。
所以,不论我遇到的这个人是王石,是张石,还是李石,我觉得都要做自己要做的事。当然我很幸运自己遇见了一个非常有高度的男人,他给了我一个很广阔的视野,使我少走了一些弯路。我绝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并不代表这些路你自己不要去走,不论你找什么样的人,最后的路都还是要自己去走,别人替代不了。所以,与其想着抓住别人,不如思考一下怎么更好地完善自己。
衡量人最重要的标准正在发生改变
这几年,出国到世界各地游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有失礼仪的报道却时有发生。很多时候大家对中国的现状是有怨言的,财富增加了,不代表就能买来尊重,这是为什么我发起承礼学院的初衷。一开始,我希望能帮助中国一批富而有爱的企业家能够和国外最顶级的大咖平等地交流,能够对他们个人、他们的家庭,抑或他们的企业观产生影响,发生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礼仪就像是储蓄,零存整取,企业家平时不注意不讲究,到了正式场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个时候就会犯尴尬。
今天在中国,大家可能不在意企业家是不是一个得体的讲究人,大家只会看说你公司估值多少、市值多少、名片抬头是什么……但是我相信,有一天,当中国人真正实现富足之后大家一定会看教养,看企业家在公众场合的表现是否得体。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比如,在英国,我们会带企业家学习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能传承八代的秘诀;在美国,我们会邀请洛克菲勒家族介绍如何做公益。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在法国凡尔赛宫举办晚宴的当天,有的企业家学员直接就说:“我就穿平时穿的西服,为了一晚上花钱定做礼服不值。”但是我坚持告诉他:“今天晚上你代表的是中国,法国人非常讲究这些,请你一定要穿对。”在我的“逼迫”之下他们非常不情愿地买了一套礼服。等到晚宴结束,他们却纷纷跑来感谢我,说:“谢谢你逼着我买了衣服,整个晚上我都觉得自己特别得体,整晚我都觉得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帅。”这句话的评价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后面我们开发了面向青少年的礼仪课程,因为希望帮助中国企业家的二代或者三代进行一些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地为这些孩子打造一个在非应试教育情形之下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暑假营的课程当中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感动。有一个来参加课程的17岁男孩当时正处在叛逆期,他来上课第一天就满嘴脏话,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就说,其实是因为爸妈非要逼着他来。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大家,有谁没有带最后结业课程要穿的黑礼服?他就是举手的那一个。于是当天下课之后,我就带他去了一家并不算贵的礼服店挑衣服。这个男孩试衣服出来的时候,整套西服是乱七八糟套在身上。我说:“你都17岁了,有没有穿过西装?”他说,从来没有。我说:“好,我告诉你怎么正确地穿西装。”我帮他把袖子撸下来,然后告诉他说昨天我们上了形体课,你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就一直是这样抖着腿,现在穿这身衣服按照形体课的方式我陪你靠墙站上20分钟。 20分钟之后,我帮他打上了领结。我问他: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变帅了?
从那之后的第二天起,那个男孩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脏话,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回去以后,他的父亲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我们,说他的孩子回来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经常说脏话,凡事都对着干 ,但是没想到回家以后就改口要做一个小绅士,整个人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他的父亲特别纳闷,问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特别简单,一个人只要看到好的一面,他就一定会杜绝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没有看到好的那一面才觉得大家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有的时候,来自朋友的影响、教育的影响往往就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行为。
新鲜人,职场人,国际人
从新鲜人到职场人,再到国际人,就是关于个人成长的三部曲。我和罗辑思维罗胖(罗振宇)聊过这个问题。罗胖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形象,大T恤+大短裤,头发永远是乱糟糟的,也没什么造型。当我说“有机会我们给你上一节礼仪课”时,罗胖的回答是“我希望以后你把这个课给我的小孩上,我这代人就算了吧”。真的是这样么?当时我对他的定义是:他的身份还没有驱使他上一个台阶成为“另一种人”,我说“现在不觉得,但你终有一天会觉得这个很重要”。果然,罗胖生意做得不错,这两年他就发生了变化,去年要做公开演讲的时候,他跟我打电话说他急需造型师,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要发生改变了。
今年6月份,我去拜访郭台铭,希望他能在承礼台湾之行上帮我站台,跟企业家们分享企业管理课。他很痛快地同意了,并且约定了9月2日的那个时间。这个时间约完之后其实他的计划一直是变来变去的。9月1日的时候,我接到他的一个微信说他还在美国,但是因为答应我在先,所以他会专程从美国赶回来,后面一天再去深圳。这件事就给我们的企业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守信,大企业家,大家族的传承,离不开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诚信。
另一个关于礼教的细节发生在我做《谢谢你》系列纪录片时,有一次采访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孙女,采访结束差不多三周后我们邀请她晚宴。当她走进餐厅后,跟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摄影小哥挨个握手打招呼,并且亲切地询问:“你们在英国呆了这么久还习惯吗?”我们的摄影团队中不少都是来自国内四五线城市的年轻人,大多20岁出头,他们回来以后跟我表示,见了丘吉尔的孙女,才知道什么叫教养。
《谢谢你》这个系列其实不是他们公司赚钱的项目,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愿意继续跟我们合作,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都觉得采访这些名人的过程、感受这些名人的生活就是特别好的学习经历。我相信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一生可能都会有一些改变。
讲述 / 田朴珺 制片人、专栏作家、演员,北京当代艺术基金独立理事,承礼学院创始人
本文整理自田朴珺在“教育成长汇”五期开营活动上的个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