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评论除指向涉事看守所之外,还重点关注了该事件可能对律师会见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舆情综述
10月19日
《新京报》报道称,一份黑龙江省公安厅发布的“看守所在押人员脱逃”的协查通报在网络引发高度关注。通报称,18日16时许,黑龙江省大庆市看守所涉嫌诈骗犯罪的在押人员刘文忠会见律师时,在律师杨马强协助下脱逃。随后,该通报被相关人员证实。
当日17时许,律师杨马强所在的北京冠衡(长春)律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杨马强案发当天一直在长春,希望黑龙江警方能还其清白。事件发生后,“律师协助在押犯人脱逃”瞬间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不少网民惊呼“看到了电影情节”,同时还调侃:“律师是假的,看守所也是假的吗?”
10月20日
长春市律师协会就此事发布声明称,网传通报所述情况并不属实,律师杨马强从未办理过脱逃嫌犯所涉案件,其律师执业证和身份证也没有丢失或出借给他人。监控视频显示,事发时杨马强一直在长春市内活动。
《新京报》等媒体将视线转向脱逃事件中的细节问题。报道称,一名大庆市看守所原退休人员表示,看守所中律师会见在押人员十分严格,需工作证、提押证、询问证三证齐全,出门用押票换律师证,然而记者实地探访却发现,只需身份证和律师证即可会见在押人员。对此,舆论场中认为看守所管理有问题的声音逐渐凸显,还有一些网民关联辽宁凌源监狱服刑人员脱逃事件,追问近期东北地区为何频发脱逃事件。
10月22日
7时30分左右,在押人员刘文忠及其哥哥刘文龙,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洪河乡古城村被警方控制。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重案组37号”报道,刘文龙并非18日协助刘文忠从大庆看守所脱逃的冒名律师,冒名律师真名李晓旭。17时30分,警方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一机路一商铺门前,将冒充律师协助犯罪嫌疑人刘文忠逃跑的李晓旭成功抓获。
央视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评论除指向涉事看守所之外,还重点关注了该事件可能对律师会见产生的不利影响。
例如,《新京报》评论认为,“此事发生后,该反省的是看守所的安保制度,而不是‘开倒车’要严控律师会见”。
同时,北京市律协刑事诉讼委员会副主任彭逸轩也希望,各看守所不要因为这次偶然事件的影响,增加律师会见的难度。还有舆论建议,律师执业证应加强防伪标识。
二、舆情点评
一月之内,辽宁凌源、黑龙江大庆连发两起在押人员脱逃事件,尤其是大庆看守所脱逃竟然是“假律师”借会见之际协助脱逃这样的“奇葩”事件。短时间内,舆论对羁押场所的管理及安全产生了强烈质疑,司法严肃性的信任感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梳理此次事件可以发现,涉事看守所除在会见、管理实体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外,在舆情应对上也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黑龙江省公安厅未核实律师身份即发布协查通报,导致“律师协助脱逃”成为事发初期吸引舆论关注的重要因素,也为后续当事律师、律所以及律协回应后舆情转折埋下了伏笔;
第二,大庆警方在事发后对舆论关注的脱逃细节闭口不言,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也未通过其官方渠道对案件情况和动态作出相关通报,导致警方完全丧失了舆论引导的掌控权;
第三,事发后大庆市看守所并未第一时间跟进整改和通报,而后再被媒体曝出会见流程的明显瑕疵,也再次强化了舆论对其管理松懈的负面印象。
因此,脱逃人员落网并不意味着此事到此结束,大庆警方还需摒弃消极心态,主动作为,及时修复受损形象:
首先,在仔细调查的基础上通报脱逃细节,回应舆论关切;
其次,对相关责任人追责不可或缺,同时需堵住查摆问题、堵住漏洞,向公众展示整改的决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