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事件中,舆论首高峰出现在26日19:00-22:00,期间医院否认、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深圳卫生计生委介入、国家卫健委回应,一系列的科普以及官方发声等引热议不断。
1、事件回放
11月26日
11:44,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发布消息称,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该消息迅速引起舆论热议。
12:00,贺建奎的团队在YouTube、优酷等平台上传了一组视频。在视频里,贺建奎简短地谈论到了基因技术的选择、实验初衷、技术安全性以及伦理道德原则等方面的话题。
17:38,122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知识分子账号上发布联合声明,对“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强烈谴责。
18:44,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发布情况声明,称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
22:24,国家卫健委官博@健康中国发布消息,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11月27日
12:56,@知识分子再次发表140位艾滋病研究学者联合谴责声明。
17:29,科技部称,该事件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17:39,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发表声明称,网上流传的“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申请书”怀疑为伪造,申请书上签字笔迹与该院多名专家笔迹相似,但当事专家并未签过。
11月28日
12:50,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进行18分钟发言,并向公众致歉,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披露。
2、舆论态势
云润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11月26日至28日13时,关于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信息共有1,116,437条。从信息分布平台看,微博数据最多,高达1,073,158条,占所有信息的96.12%。微博上相关话题包括#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南科大查封贺建奎办公室#等。其中,话题#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拥有超过14.1亿的阅读量。其他平台位居前列的主要有新闻、微信、客户端等。
在此次事件中,舆论首高峰出现在26日19:00-22:00,期间医院否认、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深圳卫生计生委介入、国家卫健委回应,一系列的科普以及官方发声等引热议不断。27日,随着传统媒体的深入报道,该话题热度再度上升。
3、舆论观点
舆论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感到震惊,对其后果表示担忧,也有少量观点持理解、围观态度。
@锅粑rice称,编辑基因不确定性太大,监控双子不人道,不监控将来如有基因突变或未知缺陷,基因极可能混入人类基因库,首当其冲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基因库,谁也无法保证数年之后是否会爆发基因缺陷灾难。
@红星专草牧羊犬感觉这是好事,为什么这么多人骂呢?治疗艾滋病毒难道不好吗?
@自我放逐的懒猫表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看执剑的人怎么用。用得好,造福人类;用不好,引发灾难!基因改良这个事情,不是专业人士,不妄加评论。
不少网友关注实验婴儿的成长问题,个人权利、实验伦理等成为争议焦点。
@七綵-曼陀罗称,这两个孩子好可怜,可能会面临终身都监禁的生活,就成了活生生的实验品,如果继续下去,是不是还要等他们长大了试验能否感染艾滋,万一失败了真的传染上了又怎么办?
@陈云凤921称,孩子已经生出来了,只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让她们活着,毕竟是两条人命。
@飞跳豆豆认为,没有人权才造成她们降生,但凡有伦理道德人权意识,都不会选择让她们成长为胎儿。
舆论反思科学伦理,认为坚守伦理底线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地球最帅小阔爱引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的观点称,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道德,注意科学伦理,注意法律。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一切向钱看、为了赚钱,不顾道德、伦理和法律,去做这件事。
生物从业者邹瑞雪表示,伴随着各种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治疗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伦理道德始终是迈入这道神秘大门的一道坎,需要时时审视和掂量。如何在如此巨大的现实医疗需求下,寻求生物技术的平稳合理合法的发展,始终需要每一个科学从业者把持好心中的天平。
@disilya也称,作为同行,更怕的是以后伦理不需要了,人人实验动物。做实验认真考虑伦理是对自己和社会还有大自然负责。
还有观点质疑该实验获批流程,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审查和监管,为生物技术创新设“禁区”。
新京报指出,目前,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未收到该实验研究的报备,更谈不上批准。因此,这一研究可能存在伦理监管的重大失误、失察和失职。
澎湃新闻认为,加强基因编辑研究的立法监管,已不容回避。科学应当鼓励探索,允许突破,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符合伦理、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否则,科学就可能沦为谋利、甚至作恶的工具,危害公众利益。
律师张新年建议,当道德伦理不足以规制科技可能带来非理性的后果时,立法一定要跟得上,甚至需要具有前瞻性。要通过法律的硬约束,对从事基因治疗的项目以及参与人员作出严格的准入限制,设置“禁区”,人类社会经不起如此狂妄的试探。
4、总结建议
自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传出后,迅速引爆舆论。自媒体表现抢眼,在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讨论阅读量均高达数千万。行业专家通过自媒体平台迅速发声,引发了媒体、网民的热切关注。而舆论“半天就把事件背景和道理基本说清楚了”,也被认为“领先世界”。
从舆论倾向来看,从最初追捧到后来的争议,舆论除了表示谴责外,也为该事件或将产生的未知后果表示担忧。如何处理科研与伦理的关系?又如何看待事件的科学意义与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行业伦理规范,科学家的个人操守也备受舆论关注。一个真正合格的科学家,在掌握了强大的基因改造武器之后,他不是越发嚣张,而是越发谨慎,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科学没有伦理道德,但科学家有,而且必须有。
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法律滞后与监管漏洞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由于仅需各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对人体试验研究进行审核,且目前基因编辑的“门槛”较低,因此,加强基因编辑研究的立法监管,已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