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小米集团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集团营收共计1304 94亿元,同比增长64 1%,调整净利润67 01亿元,同比增长39 3%。
企业盈利表现已相差无几
“10亿赌局”源于2013年12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时作为互联网模式代表的小米CEO雷军称:“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总输我一块钱。”作为制造业代表的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立马回击:“首先,小米超过格力是不可能的;其次,要赌就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距离“10亿赌局”之约愈来愈近,2010年才成立的小米,在2013年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超额完成了年初供货1500万台的承诺,到了2018年7月赴港上市,截至2018年11月19日,小米的市值已经超过深耕27年的格力电器。
事实上,早在10月30日,格力电器就已经对外披露了前三季度财报,2018年前三季度,格力实现营业收入1486.99亿元,同比增长34.11%。实现归母净利润211.18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36.59%,主营业务毛利率30.15%,仍在高位运行。
这也意味着,如果仅是前三季度相比,小米和格力之间的差距也仅剩下了182亿元,差距并不算大。而从增长性来看,10亿赌局也充满了悬念,双方分出胜负仍然要看第四季度的财报表现。
产业生态布局,各具特色
“10亿对赌”之所以能在五年间一直吸引舆论的关注,不仅是金额上的元素,更是赌局背后的两种产业模式、产业生态异同以及发展前景。
五年来,格力正在以空调为起点,尝试构建全产业链模式。格力旗下不止有空调,还有地产、物业等业务,正与其所布局的手机、汽车间形成联动,直指物联网(IoT)。近年来,格力还布局了其他家电领域,如:厨房电器、洗衣机、冰箱等。除此之外,进军空调芯片设计领域,掌握了自主研发空调芯片设计技术,目的是通过手机、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基础设施,打通上下游采取全产业链模式,进而在平台起作用,从而实现产业集群效应。
小米方面,从2015年开始通过投资的方式拓宽产品线,通过“流量+云+硬件”构建了品牌内部的封闭生态链。这样一套相对封闭的生态链,让用户的生活慢慢迁移,最终占据用户的全部生活场。小米公司从最初的手机配件(充电宝、耳机),向空气净化器、可穿戴设备、电饭煲、机器人、平衡车等家电产品,以及行李箱、背包在内的生活消费品拓展。公司已拥有200个品类小米IoT产品,大部分都可接入米家App进行控制,达到万物互联。并且,小米之家采用直营模式,抢占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以“服务+零售”的方式迅速切入零售市场。随着小米线上线下新零售平台带来的丰富流量资源,叠加消费升级的趋势,IoT生态链初具规模,多样的产品之间也会互相促进销量。这个优势是公司强大的“护城河”,抢先占领了IoT行业的领先地位。
对比小米的全生态链铁人三项结构——“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根据前文的分析,小米在互联网服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MIUI操作系统月活跃用户从2013年仅有3000万人到截至今天的2亿人,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不断提升。更令人意外的是,根据2018年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年天猫“双十一”细分类目成交榜单》上,在大家电类目,小米的成交额竟然超过了格力。
虽然小米在格力主场上看似出现逆袭姿态,但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2017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显示,在家用空调领域,格力电器以21.9%的占有率位居第一,说明格力电器在空调制造领域具有全球性领先地位,得到世界认可。
物联网之争,各有千秋
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是大势所趋。10亿赌局背后实质问题是,以互联网手机起家的小米和以家电起家的格力同时做起了物联网,谁更容易成功?智能家居、智能手机以及物联网思维是三个很好的角度。
首先,智能家居。三星CEO尹富根认为,“物联网要成功必须开放和跨界,任何平台的任何设备,必须能够与其他设备相互连接相互交流”,而现实情况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着标准化的难题,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平台,特别是在智能家居市场,不同的联盟有不同的标准,对于标准的定义和争夺给用户和市场造成了麻烦。有分析指出,作为行业的佼佼者,格力正不断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加入新的技术推出差异化产品。空调主营业务必定会为格力带来持续丰厚的营收,先进的技术也为用户带来幸福生活。而小米目前不仅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还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平台,为超过2亿MIUI月活跃用户提供一系列创新互联网服务。
其次,智能手机。有观点认为,未来,物联网的核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相对于其他设备,更能体现出产品和技术连接一切的能力。“目前物联网虽然很热,但谁都说不确切究竟什么是物联网,最终还是要形成细分化、具体的产业链。”艾媒网总裁张毅说,手机物联网将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细分化市场,利用手机的摄像头、定位、重力感应、移动性等独有的功能,与传统实业结合起来的手机物联网模式,将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根本归宿。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无疑是领先一步的。从物联网入口上来说,小米是领先于格力的。从平台大小来看,小米的智能手机生态,加上入股美的布局智能家居,以及投资生态链企业,让它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比起孤单的格力,要更有优势。
最后,物联网思维。物联网带来的不只生活上的方便,而是更安全、贴近人类的生活。万物联网(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互动)的世界比数位世界多了对行为信息的掌握(不只局限在互联网上的虚拟数据)以及两个世界的介接能力,全新的商业模式也将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节点中出现。而这些信息链接就代表了新的用户价值,所以物联网思维也在推动着商业发展。物联网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联网的发展就是人的思维模式的一种变化,不仅是企业的决策者,也包括广大的消费群体。物联网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对于新兴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启发。万物互联模式下,供求双方的接触更加频繁,信息数据更加密集,产品制造的思路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以往的以生产方为主,转换成以用户需求为主。小米则是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好的践行者,始终追求用户体验,而格力也是由最初以空调见长,逐渐进军手机、汽车、地产、物业等领域,打开了多元化发展的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物联网——
“小米”们与“格力”们共享机会
据IDC统计,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1622亿美元,且将以1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2年的2770亿美元。目前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只有5%。已售出智能音箱中,仅6%连接了灯光、开关、电视等智能设备,可见智能生态构建的市场空间巨大。格力作为传统家电大厂在品牌与制造上的优势不可小觑,代表的品牌经济、制造优势和工业精神仍将长期存在,像格力一样在硬件上获得品牌溢价和消费者认可,并不容易。传统家电厂家在家电市场具备无法用外部OEM(代工生产)方式替代的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但是,以格力为代表的工业精神可以大规模生产优质产品,满足普罗大众的消费需求。
小米具有众多的“米粉”,自带流量优势,小米在IoT上也拥有先发优势。“米粉”也大都是科技发烧友,让小米得以在智能家居等领域继续发挥自带流量的优势。他们对科技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为小米全套的产品付出较高的溢价,对家电产品的传统功能反而要求不高。小米的生态链布局也切中了智能家居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迅速扩大产品线,提供相对丰富的生活场景。并且,小米的“遥控器电商”模式是物联网时代的一种基本电商模式,是一种新的商业渠道。
整体来看,物联网市场的挖掘空间是不可限量的,格力背后的传统制造与小米背后的新兴互联网制造,其实是能够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共存的,格力多汲取一些互联网思维,而小米多夯实一下制造功底,两者未来的成长空间应该都是巨大的。当然,市场经济下,竞争在所难免,良性的市场竞争也是激励双方前进的不竭动力,推进时代发展的重要源泉。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张力、朱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