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系列的成功进一步夯实了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正是这种长期对打造极致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追求,让华为手机收获了众多顶级合作伙伴的认可。
12月31日余承东在致员工2019新年信中提到:2018年,前三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上升至全球No.2,且就在几天前突破2亿台大关;预计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规模同比增长近50%,较目标提前一年跨越500亿美元里程碑!这样的荣誉属于全体华为人!
2018年也恰巧是华为成立的第31个年头,寰寰姐倒是认为销量背后除了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可,更能体现出华为创新的内核。正如余承东所提到:“我们的理想是做出世界上最棒的智能终端产品,不仅引领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带给消费者最佳的全场景生态体验。”
近年来华为手机在自主研发上接连取得突破,当别人还停滞在骁龙845时,华为Mate 20系列不仅挺进7nm制程,更带来了GPU Turbo 2.0技术、新一代徕卡三摄、40W超级快充等多项创新。不难看出华为手机未来的竞争力不只在芯片研发上,还有更多创新技术和终端智慧功能。
持续是力量的源泉 华为创新的量变与质变
回望过去近6年中, Mate系列自2013年问世,一直是华为高端旗舰手机的代表,Mate 8上的麒麟950意味着麒麟芯片开始走向成熟,到Mate 9系列使用徕卡双摄,Mate 10系列升级GPU trubo技术,再到今年Mate 20系列上市2个月的发货量,放眼高端旗舰手机市场华为手机无疑是最成功的。
12月6日,华为手机举行了一场主题为HUAWEI Mate 20 RS 保时捷设计“ 致敬时代 · 走进华为 ”的访问交流活动,邀请超级用户参观了华为深圳总部、位于东莞的“欧洲小镇”和生产线,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包括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央视主持人、行知探索文化体育集团董事长曲向东,上海交通大学奢侈品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李杰,万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米瑞蓉,言几又董事长但捷,人民大学MBA中心主任周禹教授,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陈玮,四川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邓富民教授等22位超级用户,共同开启了为期一天的参观与交流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来宾不仅是业界翘楚,还有一个共同身份,都是华为手机的超级用户。
Mate系列的成功进一步夯实了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正是这种长期对打造极致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追求,让华为手机收获了众多顶级合作伙伴的认可。
说到华为手机与徕卡的合作,不少用户会简单的想成,将徕卡镜头缩小后植入到了手机上,这种认知来自一些快消品牌之间的跨界,简单的LOGO元素、场景化交流,但放在华为手机和徕卡上太过表浅。手机的光学设计与数码相机有着本质不同,想要让手机拍出徕卡风格的照片又谈何容易,为了实现这一突破性创新,华为手机与徕卡成立的专家组可谓历经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李昌竹回忆时谈到:“以测试中色彩还原的色卡为例,华为手机一般要求准确还原几十个色块就不错了,徕卡的标准则是达到140个色块的准确还原,这就需要对手机器件、ISP算法以及后处理器提出更高要求。但开始的试制良率结果是令人崩溃的,每做出100组镜片,最后只能出品不超过10套符合要求的双镜头模组。华为手机的研发团队除了聚焦攻克技术难题,还与供应商和徕卡的专家并肩作战。徕卡的专家团队多次和华为手机研发团队一起拜访生产厂家,一起讨论改进方案,充分发挥他们在光学系统设计和生产上的经验,指导如何调整镜片形状和间隔,如何考虑周边系统对光学部分的影响。夜以继日的努力,最终让镜头良率达到了量产的标准。”
华为高级顾问田涛
一个是殿堂级的百年品牌,一个是坚寻“非极致而不为”30年跻身世界一流的品牌,徕卡与华为的DNA中都流淌着对高超技术、精湛工艺的严谨与专注。正如华为高级顾问田涛所说:”是否把服务做到极致,把产品的细枝末节做到位才是创新的开端。”
根据今年8月苹果发布的财报信息来看,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华为手机卖出5420万部,而苹果手机卖出了4130万部,华为手机在这七年以来,第一次销售量超越了苹果手机!从华为Mate系列的发展历程,华为手机与徕卡、保时捷设计等品牌合作中,我们发现华为的技术创新更具持续性、连接性而非简单地拿来式创新,这也印证了华为手机由量变到质变的成功过程。
始终围绕终端 撑起持续创新的是持续投入
华为能够从一家民营小公司成长为全球客户信赖的大企业和行业领导者,必须承认,30多年大量的贴近客户的持续创新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要想实现持续创新,这背后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过去10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达3940亿元,每年超过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中,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华为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五。寰寰姐一直认为能够将资金投入到研发上的企业必定有更好的未来,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更新换代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如此之快,只有不断积累自主技术和产品,才能立足市场不被用户淘汰,不被其它手机品牌赶超。
举个例子,随着用户使用手机时长的不断提升,手机大电量和快速充电成为刚需,而华为Mate 20 系列带来的40W快充,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虽然快充在原理上并不难,无非就是电压和电流的控制,但技术上实现起来却很难。
李昌竹谈到:“华为手机在续航技术上聚焦三个方面的创新,开源、节流、快充。开源,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寻找新材质,实现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的突破;节流,通过EMUI系统全面改善续航能力,比如智能管理后台应用的AI智慧节电技术;快充,今年华为手机的超级快充技术已经突破到支持40W,可以做到30分钟充电约70%,并且再次通过德国莱茵T?V权威安全认证。”
可以看出,每一个体验提升背后都有技术的进步做支撑,而每一个技术进步的背后则是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一点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了华为的护城河。华为终端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曾表示华为Mate系列每一款的研发费用都在1亿美金以上。如今Mate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正是巨额的研发投入才得以让创新意识在市场落地。
目前华为大概有五六千名专家和科学家,对外华为与全球两百多所大学合作研发,对内华为有自己的“2012实验室”,从事着面向未来的技术探索。今年10月华为还在上海宣布,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计划投入10亿元人民币用于AI人才培养;在开发者方面,计划三年培养100万开发者。如果将华为对创新的投入分为两部分,前者可以说是把知识变成了钱,而后者是把钱变成了知识。
正如田涛所说:““研究”是将金钱变成知识,“开发”是将知识转换成金钱。只有不断寻找客户需求曲线的峰值和技术创新曲线峰值的交集,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效应和最佳效应。”从这一点来看,华为手机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持续创新与投入独占优势,短时间内很难被追上的,而且大概率会把竞争对手越落越远。
科学组织构架保障创新有条不紊
今天的华为是足够让人仰视的,但30年前的华为也只不过是一家位于深圳的小厂,如今走进东莞松山湖畔的华为小镇,这个耗资100亿建成,占地1900亩的华为终端总部中心,到处都散发着华为的企业文化。
很多人都知道,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这是著名的奋斗者文化,事实上从奋斗者文化的背后可以看出华为的人才观和人才战略,对早已告别创业期的华为来说,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科学的管理手段同样是重中之重。在欧洲小镇,员工可以乘坐华为小火车”穿梭其中,欧洲小镇,正是把工作、生活、教育、医疗、娱乐、购物等城市功能考虑在内,为高端人才就地实现工作生活学习的整体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
欧洲小镇的建筑群之间,“华为小火车”穿梭其中
对于一个拥有18万人的大企业来说,想要这些人才不流失,保持持久的奋战力,单纯依靠优质的环境还不够,拥有怎样的领路者,以及科学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早在2009年华为在组织架构上就进行又一轮变革,在华为的信条中,“塔尖高度决定组织高度”。为了应对未来的变动与挑战,华为高层构想了更为理想化的组织模型,即“拉法尔喷管:面向未来的组织再造。” 这是对企业领袖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从权威型、指挥型的角色,更多的转变为指导型的角色,思想型的角色。
而下沉到前端服务上华为也有知名的“铁三角”组织模式,即:客户经理、交付专家、解决方案专家之间形成的,推、拉结合,这样组织间的效率大大提升。12月13日,华为官方宣布,推出企业定制手机业务,企业定制服务的内容包括:开机LOGO、开机动画、预装APK、版本号指定、禁止重置手机等。要知道面向企业做定制除了对自身技术有着十足把握外,沟通、研发、生产之间的环环把控更为关键,而华为显然已具备足够成熟的生态体系。在华为手机的超级自动化流水线上,仅17人每28.5秒就能生产出来一台手机。
正如田涛所说:“三年前,华为提出“大质量观”,内部很多人不理解,今天大家都明白了,所谓大质量观就是利用世界上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流程、最好的工具和最好的供应商去合作。谁拥抱了世界,谁就拥有了世界。”
今年正逢华为走过30年,纵观华为的发展,即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成功变革史,这其中包含了从生存、发展到格局的逐层变革,所谓创新也是与组织悖论和人性悖论的一场角逐。华为创新的成功正是以持续微创新、持续资金投入、科学的管理组织构架作为有力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