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自由职业的定义模糊,有人在微博上询问“地下通道拉二胡”和“蓬头垢面家里蹲”算不算自由职业,还有人表示“自由职业难道不是无业游民的骗人说法吗?”
人生在世,很多人都有一个不上班的梦想。在发愿不上班的人中,有一些真的把工作辞掉了;真的把工作辞掉了的人中,有一些再也没去上班;而这些再也不上班的人中,有一些成了长期的自由职业者,同时也成了父母眼中“社保没人帮着交、悲惨又凄凉,不务正业竟然还养着猫”的人,说到底根本就是“咎由自取”的当代可怜虫。
正因为自由职业的定义模糊,有人在微博上询问“地下通道拉二胡”和“蓬头垢面家里蹲”算不算自由职业,还有人表示“自由职业难道不是无业游民的骗人说法吗?”
但其实这几年由自由职业者组成的零工经济势头越来越猛啦。你发现没有,除了在朋友圈里刷屏的微商代购、短租公寓房主、滴滴司机和抖音上的全职网红这些常规选项,你的好多原本在大公司做着看起来前途无量工作的朋友,也发布了和前公司门脸一起的做作合影,表示自己辞职了,然后时不时晒出长期混迹于联合办公空间的工作照。
戴安娜·马尔卡希在她的《零工经济》中说:如果把当前的工作世界看作一把尺子,设想它一头是传统意义上由企业提供的职业阶梯,另一头是失业,那么两头之间范围广、种类多的工作选择便是零工经济。
过去的零工多半只是简单体力劳动的外包,比如快餐、零售等行业提供的兼职工作,但是互联网经济和创业势头太厉害了,现在脑力和专业工作也可以被重组外包: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个独立家装设计师来家里出方案;小企业也可以找个兼职人力资源顾问发工资;前不久济南一群农妇写文案收入万元的新闻广为流传,大家一方面吐槽公众号质量江河日下,一方面也感慨,那些打着莫名其妙正能量旗号的“宝妈网络兼职-打字员-手机刷单”的垃圾短信小广告,原来背后是real励志典范啊!
自由职业这件事似乎在哪里都很火。2017年,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份“零工经济”报告显示,在美国和欧洲,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口占到了20%至30%。在德勤公布的2018年度《千禧一代年度调研报告》里,超过半数的(57%)千禧一代受访者已经把零工经济看作最有吸引力的工作备选,而在年纪更小的Z世代中,这个比例达到了67%。
也是可以理解。这年头大家都没什么安全感,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已经成了上个世纪的传说,当年从热门金融专业毕业的朋友去银行,说好轮岗却做了柜员七八年,至今还在各大社交网络诚邀办卡、售卖审美成谜的限量版金饰;更别说如今从新闻专业毕业的朋友好像只能去做公众号;而剩下的其他人还在担忧自己的饭碗被AI抢掉。
怎么办咯?不得不说斜杠青年(Slash)这个词十分与时俱进:呐,会计再学一份木工,销售去上一门编程课,如果副业合适,就辞职单干。
戴安娜·马尔卡希的观察结果是:“人人都希望有一份丰厚的收入,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工作中重要的是灵活性、自主权、契合度,以及工作的意义等。”
不过自由职业也不是什么避风港湾,尝试过freelance的朋友轻而易举就能总结成功单干的要素:足够自律、人脉广泛,有随时随地重新回到一个公司去上班的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最强技能是摸鱼,后路只剩“地下通道拉二胡”,那还是先别辞职了。
freelancer成功关键词
博主
博主堪称freelancer最成功样本,比网红听起来高端,比“自媒体号”听起来时尚,最棒的地方是博主的前缀也非常free:敢一次性试30支口红的可以做美妆博主,捡了一只猫的可以做宠物博主,在ZARA试衣间试穿秋冬新品并比心遮住脸的可以做穿搭博主,实在啥也不会的,还可以做生活方式博主。
代购
曾经有一位财经博主指出,当代年轻人发家致富的转折点是生孩子,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生孩子后产生了惊人的海淘需求——经常拜托别人带奶粉很麻烦——自己走上代购之路后收入翻倍——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走上代购之路。
这里也要提醒一下想以此为贴补的代购er和下文提到的微商er,记得关心一下新出台的《电商法》,明年开始纳税登记一样不能少,还想好好做的可得早点绸缪起来。
微商
虽然不至于加入黑心面膜直销团队,但在朋友圈售卖自己满怀心意制作的乳酪包、牛轧糖和葱油饼干夹牛轧糖也不失为短暂谋生的一种方式,不过说到底做这件事最大的价值就是“认清自己没有烘焙天分和成为匠人的耐心并及时打消开甜品店和咖啡馆的妄念”。
个人品牌
如今长期做freelancer的一个利好是,抖音的算法给没有资源积累的个人以庞大而神秘的流量支持,个人品牌的建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大家好我是陆超,建立个人品牌真容易,真好。
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红火了好几年了,但是这股蓬勃向上的学习风气仍然在地毯式席卷人们的生活,除了常规的理财课、职业技能提升课、心理自助课,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奇怪的收费课程:如何打15种蝴蝶结,如何制作鲜虾三吃,如何点豆腐……对freelancer们来说,都不必拥有多个斜杠,冤大头泛滥的时代里,看起来每一个三脚猫技都能变现。哦对了,点豆腐的点是make,不是order。
共享办公
共享办公空间的蓬勃发展让大大小小的创业团队有了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磕碜、比较容易跟应聘者和家人交代的办公环境。而对自由职业者们来说,租用一个WeWork的移动工位不仅让他们看起来处于一种“打工之上,创业未满”的时髦gap之中,重要的是他们终于能免于“上厕所被收走咖啡杯”的恐惧。
freelancer阵痛关键词
账期
爸妈们的担忧成真了!虽然对老一辈的“稳定论”嗤之以鼻,但freelancer确实会比其他人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不稳定的痛苦,如果零工的账期超过3个月,他们可能会拨打裸贷电话。
投资
因为账期扑朔迷离,freelancer们不得不学习投资这门终身课;为此,他们不得不用教会别人点豆腐挣来的钱买《理财小白经典财务规划课》;更惨的是,为了实践书商的内容,他们在如今的A股市场里亏掉了很多钱……
发票
相比账期,发票是freelancer的致富拦路虎中段位比较高的一个,当长期稳定的客户产生了比较大的合作需求,对方会经常不切实际地希望兼职者提供发票,许多曾经只想“地下通道拉二胡”的混日子朋友就这样被逼上了注册公司的有为青年之路。
社保
长期freelance的朋友通常都有稳定的淘宝合作伙伴,帮忙打理社保和公积金事项,但问题在于,在社会夹缝中飘摇的freelancer们常常怀疑自己交社保和公积金的意义:我交进去的公积金能取出来抵房租不?现在北京明确了,想取出来治病救命是不OK的。
闲鱼
当代当铺,在遇到财务难关时,提供了一个体面的回血场所。加上共享经济和绿色环保的光环,freelancer们常常将闲鱼视为“不妨花点时间经营一下”的小生意预演。但糟糕的是,在处理了几十个“在吗”“便宜点”“学生党没钱你行行好吧”之后,作为卖家常常陷入自问自答的痛苦:好烦!我的时间也很值钱好吗!难道我真的就差这几十元钱吗!……是的。
摸鱼
因为没有全职工作的打扰和与同事寒暄的必要,freelancer和deadline之间的大段空闲常常需要更投入和多样化的摸鱼来填满。因为无人监督,普通的摸鱼带来的快乐已经不如往常,因此普通摸鱼还会升级为在各种电商App疯狂花钱。至此才会发现,全职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挣钱,而是让人忙到来不及花钱呀!
社恐
因为常常有“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的危机感,所以同一个圈子里的freelancer们常常会互相介绍兼职机会,充满了相互扶持共克时艰的感人气氛。但是对于连say hi都困难的社恐患者,在接受别人介绍的兼职机会后,常常会产生一种无以为报的忧愁。
妈
除了“你下个月房租能交得了吗”“你社保咋办”“你没工作还能有对象吗”这类常规烦恼,母亲们更忧愁的是“我现在要如何针对儿女无业的倒霉状况,灵活组织话术,跟和我一起跳广场舞的老姐妹继续吹牛”。
签证
许多freelancer辞职后晒出了大量行走在青海湖边、在汕头街边吞食一碗牛肉粉或投宿莫干山民宿的照片并慨叹“这才是生活”,而这纯粹是因为离职前忘了开在职证明办签证。
freelancer幻象关键词
“我可以妥善安排我的三餐”
在生鲜电商平台费劲心思核算优惠、采购食材、清洗、烹饪,最终做出口味乏善可陈的三餐,发现外卖才是解放生产力的最优解。
“我可以自由安排我的生活”
freelancer的自由不堪一击,因为常常接到一些急活。旅行途中在风景优美的山顶绘制图表,深夜收到客户要求改稿的语音,都会成为freelancer生活的美好回忆。
“至少我还能做家庭主妇/夫嘛”
清晨烹煮咖啡,在瓶中插好当天买来的鲜花,播放着古典音乐开展一天的相夫/妇教子的理想常常在实操性地尝试了各种家务之后破灭——家庭主妇/夫这么辛苦的工作怎么着也得时薪500元才能雇到优秀而屈才的我吧!
“我可以在联合办公空间里遇到创业伙伴”
参加了3次莫名其妙的TGIM(Thanks God,it's Monday)早餐会、TGIF(Thanks God,it's Friday)晚餐会和神神叨叨的楼顶免费瑜伽课程之后,“在联合办公空间的办公室里遇到未来的创业伙伴”的理想务实地切换到了“明天早点来说不定能抢到有沙发的位子。”
“我会成为一个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