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叹忠诚之外,人类希望挖掘这背后的规律—造就自然界“一夫一妻制”的力量,是遗传,是环境,或是其他?
因为信仰、道德、法律等约束,绝大多数的现代社会伴侣践行对彼此忠诚的誓言,崇尚一夫一妻制(monogamy)。但这绝非是人类独创,在充满野性的自然世界,同样有着部分生物群体,严格的恪守“夫道”或是“妇道”。
在野性而奔放的自然世界,混乱的两性关系占了主流,但仍约有 10% 的动物像现代人类一样,寻找单一的配偶。甚至在一些亲缘关系很近的生物中,一些是秉性难改的“浪子”,一些却命中注定是“痴汉”。在感叹忠诚之外,人类希望挖掘这背后的规律—造就自然界“一夫一妻制”的力量,是遗传,是环境,或是其他?
近日,一支由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导的多国研究团队正在解开这背后的秘密。研究人员分别对 5 对亲缘关系较近的 10 个脊椎动物物种的繁殖期雄性神经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从遗传表达水平揭示了脊椎动物恪守一夫一妻制的“忠诚公式”:24 个基因的表达按一定规律或上调或下调,与一夫一妻制这种行为高度相关。
相对于“花心”多偶的近亲,一夫一妻制脊椎动物在神经发育、细胞信号传导、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方面的基因表达更为活跃。这很可能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伴侣、照顾后代与适应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研究中的一夫一妻制并不等同于不出轨,而是指在交配后共同承担养育后代责任的配偶组合。研究的相关细节于 1 月 22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
为什么会出现一夫一妻制?
从孩童时代开始,我们就被美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尽管受限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童话中却常常传递出相同的观念:因为爱情,男/女主角找到唯一的灵魂伴侣,幸福而甜蜜的共度余生。
但自然世界里的忠诚,显然并不是因为爱情。
即使对于有道德与法律约束的现代人类社会,出轨仍旧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016 年,美国约有 220 万的情侣因为爱情共步婚姻殿堂,而彼时彼刻,也有 80 万对夫妇分道扬镳。欺骗、偷情、分手这样的悲情戏码人类社会每天都在上演,动物世界也不例外。
(图源 Metalfloss)
但如果维护一夫一妻制的成本如此之高,一夫一妻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
自然界中,生存和繁衍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雄性来说,寻找更多的雌性交配将为其基因的传递提供更多机会,而雌性则可以通过多伴侣增加后代的基因多样性,进而增加后代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看来,一夫一妻制这种“吊死在一颗歪脖子树上”的选择似乎并不明智。
但“都是为了孩子”,这个论调在动物世界中同样适用。事实上,对于生物来说,因为成长的过程中充满无数未知和风险,平安长大相比于出生更为艰难,而“夫妻合力”在领地防御、抚育后代的过程中则表现出独有的优势。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让一些生物更加珍惜。作为忠贞的代表,90% 的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制。对于部分生活范围分散的鸟类,如猫头鹰来说,雄性一旦遇到便不会放过这段“缘分”,化身宠妻狂魔。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一夫一妻制并不等同于从一而终。一夫一妻制,又称单配偶制,在此用以指代社会性一夫一妻制,即在同一交配季节内与唯一伴侣共担抚养后代责任的组合,但不同的交配季节可能会转换配偶,也不排除出轨的可能。
谁是一夫一妻制的幕后推手?
在自然界中,浪子占了绝对多数,那么对于配偶关系中的忠诚派来说,究竟什么是他们恪守一夫一妻制的动力来源呢?
尽管不同的一夫一妻制生物各自具有独立的进化起源,但在调控社会归属与亲代抚育功能的同源脑区与神经肽及受体,却表现的高度保守,但目前在遗传层面上的理解仍是所知有限。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 Hans A. Hofmann 教授猜测,也许遗传表达中藏着行为的密码,于是他带领团队从转录组学水平对 5 对 10 种亲缘关系较近的雄性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基因表达进行解读。
图 在 4.5 亿年的进化中,至少有 5 次生物因为类似的“忠诚公式”选择一夫一妻制 (图源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官网)
每对研究对象中分别包含一种单配偶制动物与非单配偶制动物,分别为:加州白足鼠(peromyscus Californicus)与北美鹿鼠(peromyscus maniculatus)、草原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与草甸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水鹨(anthus spinoletta)与林岩鹨(prunella modularis)、网纹箭毒蛙(ranitomeya imitator)与草莓箭毒蛙(oophaga pumilio)、斑鳍奇非鲫(xenotilapia spilotera)与饰鳍奇非鲫(xenotilapia ornatipinnis)。
研究发现,相比于花心的“浪子”们,一夫一妻制动物 24 个基因的表达规律高度一致,或增强或减弱。也就是说,这 24 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很可能就是“痴汉”们的“忠诚公式”。
夫妻生活斗智斗勇?让你变得智慧且包容
不仅如此,相对于“花心”多偶的近亲,一夫一妻制脊椎动物在神经发育、细胞信号传导、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方面的基因表达更为活跃。这很可能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伴侣、照顾后代与适应生活环境。通俗的说,专一很可能是聪明“人”的选择。
但夫妻生活不都是甜蜜的,也意味着分享。就如同誓言中所说,无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是否仍旧愿意和你的伴侣在一起,一夫一妻制动物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
选择与配偶共同生活,意味着一夫一妻制动物需要分享自己的食物、领地,甚至有因此感染疾病、遭受伤害的风险。而共担抚育后代的责任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要求忠诚之外兼具包容,甚至对这种责任感到愉悦。
事实上,这并非是科学家们首次对动物一夫一妻制这种社会性行为进行解码。同为此项研究作者之一的 Steven M. Phelps 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田鼠界的“浪子”空间记忆能力更差,很可能与加压素受体 V1aR 的表达量相关。
(图源 Vox)
那这一“忠诚公式”是否普遍存在,并适用于人类呢?
“我们目前并没有进行证实,”Hofmann 回答到,但是“我们猜测,也许人类的基因表达也遵循相同的规律。”未来,研究者们也将对相关基因功能进行进一步验证。
目前说确定“浪荡基因”为时尚早,但生物基因表达、大脑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正在被抽丝剥茧,逐渐浮出水面。或许维护忠诚的成本很高,但相比之下,无论从社会责任、或是自然回报等方面考虑,不忠都是最愚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