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也拿下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第一的战绩。至此,《流浪地球》可以说成功带领中国科幻迈向了世界。
从上映第2天开始逆袭,到7天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到连续15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再到如今44亿稳居影史票房第二,《流浪地球》的出现不仅证实着中国在打造科幻电影上的实力,也证实着优质科幻在国内市场上的强大号召力。
而在海外,《流浪地球》也拿下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第一的战绩。至此,《流浪地球》可以说成功带领中国科幻迈向了世界。
《流浪地球》的成功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成功后,关于“中国科幻元年”的讨论也此起彼伏。有人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新纪元,也有人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只是一个孤立事件,并不能掀起所谓的科幻时代。
《流浪地球》是成功的,中国科幻也因为《流浪地球》的存在得以正名,但客观来说,中国科幻时代仅有一部《流浪地球》显然是不够的,中国科幻时代的真正到来需要的是一部又一部《流浪地球》的前赴后继才能实现。
正如影片当中所提到的“希望”那样,《流浪地球》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希望。
海内外路演口碑发酵,中国风海报上演科幻式浪漫
前不久,《流浪地球》发布了第三轮全国路演的口碑特辑。在此次下沉的12座城市当中,很多观众都表达了自己对影片的喜爱,二刷三刷的观众更是大有人在,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还表示自己已经看了5遍。
“郭导能够让中国科幻片往前迈了一大步”、“不自觉地想流泪”、“影片把我们的文化内核保存了下来,而且保存地很好,这就是我们的传承”、“中国人在面对国产科幻的时候可以选择希望了”等等都是观众对影片发出的毫不吝啬地赞美。
在刚刚结束的北美路演中,也有很多北美观众表达了自己在看完《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时的震撼心情,尤其是华人观众,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为海外原著粉,特别自豪和激动,我们也有能力拍我们自己的科幻故事了”、“既有高水准的视效,也有我们独有的乡土情怀,‘小破球’给中国科幻电影开了个好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走出国门”、“电影中表达的我们对于‘家’的情感让我几度落泪,特别想念家里的父母,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实际上,除了观众,外媒对这部突然闯入的中国科幻也同样夸赞不已。在影片刚刚上映之时,《纽约时报》就曾报道过《流浪地球》,表示“中国电影终于跃入了太空时代”,称影片是中国电影工业黎明的新开端;美国著名影评网站Cinema Escapist表示影片“有望成为2019全球最佳影片”;福布斯甚至认为影片让中国“不再需要从好莱坞进口电影”……如此高的评价也让国内不少网友打趣地回应“中国人都不敢这么夸自己”。目前,《流浪地球》在IMDB上的评分也达到了7.6,表现不俗。
此外,《流浪地球》的成功除了本身工业化制作上的精益求精,还有关于土地、家园的那一份专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这也是让海内外同胞极具文化认同感的地方。而前不久影片也特意推出了一款中国风海报,“惊艳”、“韵味十足”、“满满的中国风”都是网友对这组海报发出的由衷赞美,#流浪地球中国风海报# 话题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
这次中国风海报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影片当中的五个逃亡时期,连起来正好是一个上下对称的整体画面。其中,第一部分是刹车时代,太阳系是中国传统的“碗”,“元宵”代表各个星球,“地球”散落在外,象征着这一时期地球停止自转;第二部分是逃逸时代,融合中国传统道家卦阵和精美绳艺,同时搭配中国传统春联,重新演绎这场“流浪之旅”;第三部分是先/后流浪时代,太阳爆炸,银河系的星河横过天穹,整个世界进入黑暗;第四部分是新太阳时代,地球冲破枷锁,冲向希望。
当传统遇上科幻,当水墨画遇上“小破球”,看似对立的两者却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将末日下的荒凉与希望诗意展现在观众面前,尽显中国式豪迈与浪漫。
其实,此次海内外路演中,有不少观众都表示会将《流浪地球》安利给周围的朋友,或者自己就是被安利来观看的那一个,或许这也就是《流浪地球》本身的力量。而借助这股力量,《流浪地球》也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了新的征程,让大家看到了国产科幻进军世界电影市场的希望,并让海内外同胞同以《流浪地球》为傲。
高标准催生高口碑,
高口碑助力高票房
《流浪地球》成功了,但这份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影片所取得的各项殊荣下,我们也依然不能忘记,以导演郭帆带领的整个幕后团队四年卧薪尝胆的那一份艰辛。
一直以来,科幻片都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软肋。特效、资金、人才、故事等等都是打造一部科幻电影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到底该如何摆脱“五毛特效”,做出让人信服的并属于自己的科幻故事,营造出高级科幻感,可以说是所有中国科幻电影人的目标。
实际上,相比于原创剧本,将一部粉丝受众庞大的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还不让粉丝失望,这其中的难度更是不容小觑。在前不久卡梅隆和刘慈欣的那场对谈中,两人也一致认为--好的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而不是改编小说。
《流浪地球》的视效总监丁燕来曾在影片的“科幻特辑”里提到:“剧本里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拍到的,没有什么是可以直接用的。”作为《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在一次采访中甚至表示,剧本当中有很多元素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因此,为了做出一部让大家满意的国土科幻,在电影正式开拍前,郭帆导演先编写了1977-2075年的百年编年史,做了充分的功课,还搭档整个幕后团队完成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极尽所能还原出原本只存在于大家想象中的各种“科幻物件”。
在具体拍摄上,不管是演员还是现场每一个工作人员,也都在努力与自己的体力相抗争。由于剧情的设置,演员们需要穿着六十多斤的特定服饰,佩戴专门头盔,还要完成漂浮、攀爬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一切都在不断挑战演员们的生理及心理极限,李光洁曾打趣地表示“全靠一口仙气(活着)”。
然而,也正是幕后团队对《流浪地球》的这份高标准,才催生了影片如今在海内外获得的高涨口碑。实际上,在《流浪地球》映前举行的第一次超前观影时,影片的口碑便已经显露,而且得到了很多自来水的自发传播。正式上映后,影片口碑也得到完全释放。在高口碑的助力下,影片票房也一路上涨,攀升到如今影史第二的高位,仅次于《战狼2》。
海外,从2月8号北美全面上映后,在91座城市176间影院(包含33间IMAX影院)基数下,《流浪地球》海外上座率达到了90%+,首周排片便打破了近年华语电影海外排片记录,北美时间16日19时更是登顶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第一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影片北美综合票房已达到388.2万美元。
高标准催生高口碑,高口碑助力高票房,《流浪地球》的成功实至名归,而这条良性循环之路无疑也是一部优质影片的最佳市场范本。
《流浪地球》实力验证中国科幻,
时代呼吁更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在口碑、票房上的双丰收,推动了中国电影新类型的发展,而电影在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也给予了中国科幻以很大信心,向世界彰显着不断崛起的中国创造力。但中国科幻时代的启航只靠一部《流浪地球》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流浪地球》的成功固然值得庆贺,但中国科幻大潮的真正到来,还需要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样的优质科幻电影的出现,这条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并不会因为《流浪地球》目前达到的高段位而减轻多少实际操作上的负担。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已经定档暑期的《上海堡垒》外,预计在今年上映的科幻电影还有《拓星者》《希望岛》《749局》《明日战记》这几部。其中,《拓星者》和《希望岛》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杀青,《明日战记》也早在2017年就完成了内地取景部分,而去年10月份刚刚开机的《749局》也在前不久公布重庆部分已完成拍摄。如果项目进展顺利,今年我们应该都能看到这些科幻电影。
在《流浪地球》的带动下,这些待映科幻作品的存在也给中国科幻营造了一个良好创作氛围,但这些作品能否与《流浪地球》一道真正将中国科幻带向高潮,还要看影片本身的实力。但在《流浪地球》所开启的科幻风潮后,我们对中国科幻未来的期望也比以往来得更加坚定。
在《流浪地球》映前首次公开观影现场,郭帆也提到:“《流浪地球》也许不代表中国科幻元年,但却是一个节点,让怀疑的声音少了一些,信任多了一些,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推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往前发展。”而这也是《流浪地球》的意义所在。我们也期待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样的优质科幻电影的出现,真正将中国科幻带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