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舆论聚焦户籍制度改革,更多地是着眼于城乡平权与社会公平,并希望通过制度性改革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该话题随之引发热议。值得关注的是,网上的户籍制度改革话题呈现出某种新趋向,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从网民维权变为政府放权。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是近10多年来的热门议题。2010年-2017年之间,除2011年外,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是,2018和2019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未提及户籍制度话题。与这一现象相应的则是,各地的抢人大战。今年2月,“舆是说”发布的《多城市“抢人大战”引舆论关注》概述了这一现象:“早在2017年,各地方就曾出现抢人大战,但主要集中在少数二线城市;2018年,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除了二线城市,还包括一些一线城市以及四线城市;2019年,尝到甜头的城市继续加码‘抢人大战’,基本全面开花。”
户籍制度改革话题,最初进入公共视野,核心是流动人口的权利诉求。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舆论的重要诉求之一,与城市化迅速发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剧增的社会背景有关。我国的流动人口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引发了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流动人口也被称为“城市中最为边缘化和不受保护的弱势群体”,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一群体将构成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甚至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因此,追求平权就不仅是流动人口自身的基本诉求(无论是否自觉),“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增强,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而且也是专家学者、网民等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可以说,这一时期,舆论聚焦户籍制度改革,更多地是着眼于城乡平权与社会公平,并希望通过制度性改革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国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形势的变化,网络舆论场中的户籍制度改革议题也发生了变化。简而言之,政府如何作为、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关注度则相对下降。这并不意味着“权利”淡出了公共视野,而是整个社会形势以及网络舆论态势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以来,此次发改委文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指出的,“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而且,大中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和探索。二是人口因素,从2015年起,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正在进入调整期”。三是人才竞争加剧,全社会尊重人才意识进一步提升,比如目前正在上演的“抢人大战”。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确立以及国家对农村农业投入和补贴的加大,长远看来将弱化城市户籍吸引力。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机制、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部分实现了城乡户籍平权。
当然,有变也有不变。无论是网民维权,还是政府放权,舆论的诉求对象都是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路线已经确定的背景下,各个地方、城市的政府部门就成为舆论承压的重要载体。面对舆论的新期待,对于各地政府来说,消极放权还权已经落后于时代,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增权护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户籍制度改革不只是一个纸面上的身份更换,更是涉及城市资源禀赋、发展理念、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城市规划、人才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改革工程。
参考文献: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流动人口规模进入调整期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居留稳定性增强 融入城市愿望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