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假扮盲人博取同情,出轨女为求自保连环杀人,警局队长滥用权力只手遮天,随之而来的还有器官买卖,绑架勒索,黑市交易……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几乎是让观众们高潮了整整两个小时
《调音师》里没有一个好人。
钢琴师假扮盲人博取同情,出轨女为求自保连环杀人,警局队长滥用权力只手遮天,随之而来的还有器官买卖,绑架勒索,黑市交易……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几乎是让观众们高潮了整整两个小时。
印度悬疑电影《调音师》改编自法国2010年同名短片,以原作为基础却没有囿于原作,在保留主人公设定的情况下加入了更为多样复杂的人物,以一连串的故事勾勒社会面貌,挖掘人性。
故事比较巧妙的安排是:在男主人公阿卡什摘掉真正阻碍视力的隐形眼镜后,他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负面的事情,颇有点“睁眼看罪恶”的意味。可是何种原因使他睁眼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苏菲的出现,倘若要往深层次的说,就是一直就存在于阿卡什心中的欲望。在苏菲出现之前,这种欲望只是以一种“占小便宜”的形式表现:假扮盲人获得廉价的出租屋、政府的体恤金或者邻居们的特殊照顾……
可是与苏菲意外的结识让阿卡什原本平静的内心泛起涟漪,他爱上这个女孩,他好奇苏菲的相貌、苏菲的肉体、苏菲的家庭以及苏菲的爱好,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这些信息,没有视力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摘掉那个特殊的隐形眼镜想要看到这些使他内心愉悦的事物,事与愿违,他看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起凶杀案。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阿卡什真的太不幸了,可是这种不幸并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祸根。一层原因当然是阿卡什本人被迷了心窍,强烈的猎奇心理让他自以为把生活玩的团团转,却不料在原始平衡被打破后生活打他个措手不及。
假若事情如此简单倒也不至于险些丧命,随着剧情的推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糟心的事情,不止阿卡什一人经历。
借以凶杀案的连环效应,电影不再局限于讲述阿卡什一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物出现,故事的格局逐渐扩大到社会层面,我们渐渐就可以意识到,欲望与欺骗原来存在于几乎每一个人的身上。
器官买卖的交易市场如此成熟,可见不是发轫之始。看似憨厚善良的夫妇会为了一笔巨款铤而走险、绑架勒索,手法之老道、条理之清楚让人胆寒。警局官员包庇情人,心态平和的漠视法律,周遭竟无人察觉,或者说是无人敢言。
连环杀人案件在营造刺激感的同时,也影射了一些存在于社会中的问题。电影对此的处理也很讽刺,以器官买卖获取暴利的司机在死后被劝说捐献遗体,敲诈他人的人只得到一包白纸,而警官却在电梯间被反弹的子弹击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能说这些恶只让阿卡什一人看到了吗?
《调音师》是一部惊悚悬疑电影,能让观众大呼过瘾,仅仅依靠于剧作上的层层反转、高潮迭起是远远不够的。在利用视听语言营造氛围的方面,也是可圈可点。除了片中占很大成分的钢琴曲之外,视角选择和剪辑也大大助力这一效果的呈现。
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主观视角,也即是阿卡什所看到的情景被完完全全呈现在银幕上。鲜红的血迹让人不安,略微摇晃的镜头更是传达出一种忐忑与紧张。此时,观众就是阿卡什,观众看到的就是阿卡什看到的,可以说是与电影主人公“同听同看同感受”,慌张而又刺激。
剪辑处理的干净利落,在加快影片节奏的同时,也无形中放大了恐惧感:上一个镜头男主人公走出电梯,紧接着就是老太太被扔下大楼,然后男主摔倒,不给观众留一丝喘息的时间。
这种“主人公--主人公视角--视角所引起的主人公的反应”的三明治式剪辑在片中被应用很多次,短时间传递大量信息,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除此以外,猝不及防出现的鬼面,突如其来的袭击,也都借以这种剪辑方式得以呈现,真是让人心跳加速。
剧作上的大胆创新,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调音师》不仅仅是一部只会带来刺激感的爽片。诚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对真实存在的事物会进行加工,以一种更为偏激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否认电影中呈现出的“黑暗世界”,但是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是无法否认的。
面对一些不美好的事物,你是选择看,或是不看,或是像阿卡什那样,躲在墨镜背后假装看?又或者是,看与不看你可以自由选择吗?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答案只能我们自己去寻找。
电影的主创人员一定是深谙“艺术想要具有生命力,就要让人们一直去探讨它”的道理,这样的反转一直持续到影片的最后一场戏,而这场戏也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因为它可以把原先架构的一切全部推翻。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期待一下续集了。
来源:幕味儿(ID:movie1958) 撰文:下次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