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外表、个性十足的话语或者在万众瞩目之下的花絮性的“小动作”增加曝光率和转载率,从而跻身全球意见领袖的可能性。
据说在第一次辩论之后,中美两位主播又准备再约战一次。我们正好可以对首战进行总结一下,并给出两个重要建议。
(对于图中红线部分,jianguo chen教授认为是人们对翠西这句话的误读。他认为这是一句客套话,相当于“改日我请你吃饭”。)
我有个看法,第一次双方辩论,刘欣浪费了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因为她忽视了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她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外表、个性十足的话语或者在万众瞩目之下的花絮性的“小动作”增加曝光率和转载率,从而跻身全球意见领袖的可能性。
她只追求中规中矩的访谈效果,只要不出错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影响了她追求更大的成功主观性。这或许是我们东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不能将自我表达能力化作追求领袖能力的欲望。一旦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尤其在眼下中美对垒的时代背景下,那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看看世界上最大的意见领袖特朗普吧,现在可以说是号令全球亿级注意力的人物,他的权力不仅仅来自于美国总统宝座赋予他的全球超级影响力,更来自他的密集推特、怪诞发型、激烈话语、以及各种强烈的个性化因素包装成功的流量明星地位对他的赋权加持。意见领袖的形成,是必须勇担重任、勇立潮头,占据网络流量和注意力的关键节点位置。而此次中美主播论战,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曝光机遇。翠西·里根作为优秀主播,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我们则全部懵懵懂懂。只追求成为勇猛的战士,而不是号令三级的将军。
一旦成为意见领袖,你说的话不一定人人赞同,但是人人都可以听到你说的话,后一点才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你可以设置媒体议程,人人都处于和你对话的地位,是你的影响力的仆从,甚至骂你的人也不过是寻求和你对话,而你大可对之不屑一顾。
我们在多年观察网络舆情规律的时候,深刻地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次生舆情的影响常常更大,也就是一件网络事件爆发之后,在此基础上“节外生枝”的花絮和意外曝光的细节,往往会获得更为强烈的聚焦和关注。比如天津港大爆炸之后的失败发布会、泉州碳九泄露后的查房财新女记者、响水爆炸案后的公关媒体的文件,等等。可能的解释,应该是人们从第一波的冲击中回过神之后,开始重新聚焦新的热点。
今天中美对抗对于影响今后全球历史走向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多年以后再看眼下中美贸易战,或将构成今后数十年中美崭新关系和众多故事的“元叙事”。由此看此背景下的两位女主持人的隔空“辩论”获得如此关注,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她们受到聚焦的程度,还是大相径庭的。刘欣在中国获得了广泛而集中的关注,而美方的FOX商业频道的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或许只受到她的观众的关注。两位主播身上典型地折射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千差万别,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美国是浓厚的商业氛围,而中国是浓厚的政治氛围。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这场辩论在美国并没有引发较大范围的关注,因为美国主播众多,每天的访谈节目也很多,这场隔空约谈淹没在了美国当代纷纭复杂的信息流之中,而这一点可能也让FOX商业频道以及翠西·里根很郁闷,因为没有广泛的关注就没有商业价值。但刘欣在国内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几乎被认为是代表举国参战,而网民也倾向于将其塑造为一个英雄,这本身成为压力,影响了刘欣的正常发挥。这个事件是一个较好的比较文化学的案例。
但在看完两位主播的视频之后,感觉胜利与否根本不重要了,因为:
1、这是电视辩论,而决定电视辩论胜负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屏幕形象,以及谁的表情、肢体语言更能引发观众的同情共鸣。两个国家在这方面肯定难以达成共识,因为审美观、外语能力和普通观众的媒介素养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2、辩论双方都是主播,而不是正式的官方代表。她们的说法不能说代表各自官方的正式说法,连刘欣自己在央视的采访中都说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翠西可能也只是代表了FOX台的观点。她们对于贸易战和中美各自利益的表达肯定都不是专业的、权威的,这意味着她们无论怎么说,都只是民间话语,更准确地说,这只是一场新媒体时代的流量现象。
3、她们谈论的话题,从头到尾都是缺乏明确的主线,和中美官方关注的关键议题,风马牛不相及,纯粹是两位著名网友的公开交流。再加上卫星连线信号模糊,导致对话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话语遭到解构。
4、至关重要的二次传播,也就是双方对于这场电视辩论的解读,各说各话。在美国的朋友注意到,在连线结束后,翠西·里根随即对这场辩论进行了有利于己方的解读,说刘欣承认了盗窃知识产权,而放出的视频已经遭到剪辑。国内的网友一片欢呼,说赢得了这次伟大的战斗。作为文化隔阂如此之深的双方解读也如此差异化,注定了这场辩论只是鸡同鸭讲。
综上所述,我们大可将此次隔空辩论当做一次娱乐事件,而不必过分解读。我们注意到中国官方对此未加过多评论,是非常恰当的做法。
但此次辩论正如我所预料的,在整体看来,我们其实落于下风。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美国舆论实力的强大,在于能够设置媒体议程,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将对手纳入自己的话语体系之中,使得双方之战沦为宾主之战。客场作战的对手很难赢得胜利。
在此次辩论中,我们注意到,刘欣从头到尾都是被连线、被采访,操着人家的语言,大脑也因此必然被人家的文化逻辑所格式化,是在被动地和对方的议程对话,因此一开始就输掉了这场战斗。
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是处在美元的统治体系之下,在舆论传播上,也依然处在美国强大的话语体系之下。我们只能是和美国对话,而不是平等的辩论。你即使感觉到辩论得非常成功,但是也敌不过对手的重新解读和二级传播对你的弱化和丑化。正如此次辩论之后,我们认为打个平手,甚至认为我们刘欣胜了,但是一转头,对方主播已经掐头去尾,重接剪辑了视频,也就重新定义了此次辩论情境,重新给美国观众洗脑了。
对于此次隔空辩论,我的较为客观的看法是:美国女主播显示了更为专业的临场表现,并表现了主场的强大气场;我们的主播潜意识里意识到了此次客场作战,因此有些怯阵和谦逊。此外,由于文化审美的差异性,我们认为主播的最高标准就是新闻联播的“国家风格”,应该四平八稳,泯灭个性风格,而这恰恰消减了战斗力,因为没有风格就不可能脱颖而出。
如果真有第二次的辩论,我的建议是:
1、邀请专业电视形象团队对刘欣的镜头表现重新包装,主要需要突出气质和气场,尽可能露出额头,这样形象会显得更为饱满和阳光,一个积极阳光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必须确定己方的一个主题观点,灌输给对方以及对方背后的美国观众。此次辩论中,我们看到翠西·里根利用主场之便,已经预设了刘欣是共产党的人、中国盗取了知识产权等等,这实际就是先入为主。我们处于对方议程的压制之下,能做的就是抛出一个精彩的论点,打破对方的统治感,最好这个观点能够吸引对方社会注意力,成为一个媒体话题。实际上,第一次翠西·里根主动“约战”,就是因为刘欣指出其漏洞的关健说辞引起了对方的注意,这本质上就是改变议程。
当然,另外的小建议就是,最好此次由刘欣连线对方,反客为主;邀请对方来一次中国之旅,如果对方应约来华,这就是一次重大的外宣成果。
在当下中美激烈的对抗中,我们缺乏领袖级的影响力人物。在刘欣的面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机遇,但是她并未加以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