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这本堪比悬疑剧的心理学经典,戳破了每个家庭的难言之隐

admin2025年05月19日 01:21:57
阅读:
标签: 大卫 卡罗琳
分享: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最为微妙。那些隐秘的规则,隐形的制约和较量,封闭的思考方式,往往给每个家庭成员造成了外人看不穿的“痛苦”。


 
  前不久,书单君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湖北襄阳某民政局工作人员称,高考结束以后,来登记离婚的夫妻已超过了300对,且呈上升趋势,每年的情况都类似。
 
  高考结束,家长扎堆儿离婚,也算是中国的特色现象之一。
 
  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样的隐忍是对孩子的付出,以为只要戴上面具营业,就能相安无事地生活。
 
  但实际上,孩子远比大人所想的要敏感。这种隐忍和压抑,只会成为全家人心知肚明的秘密。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最为微妙。那些隐秘的规则,隐形的制约和较量,封闭的思考方式,往往给每个家庭成员造成了外人看不穿的“痛苦”。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写的就是这样相爱相杀的一家人的秘密。
 
  两位作者,临床心理学博士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医学博士卡尔·惠特克,通过对这个典型家庭的系统诊断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家庭成员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背后,藏着的那些让人惊讶的心理真相。
 
  虽是心理学书籍,但读起来仿佛侦探小说……
 
  当女儿变成“情敌”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丈夫大卫·布莱斯,他是个律师;妻子卡罗琳,全职主妇;16岁的大女儿克劳迪娅,正值叛逆期,让大卫和卡罗琳十分头疼;11岁的儿子丹和6岁的小女儿劳拉,他们通常是家庭纷争的旁观者。
 
  起初来到心理治疗室时,布莱斯一家只想尽快解决大女儿叛逆的问题。
 
  和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这个16岁的女孩经常逃学、离家出走,引发父母争吵,把整个家都搅得不安宁。
 
  正式治疗刚开始,丈夫大卫就主动提出,让妻子先说。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在现代家庭中,丈夫总是选择置身事外,但实际上,在家庭纷争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所以,咨询师纳皮尔和惠特克决定先拿他这个“局外人”开刀,让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卫说,从一年前开始,他就发现女儿克劳迪娅有些心理上的困扰,具体情况他也说不清,总之后来越来越糟。女儿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和妻子做对,母女俩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大吵。
 
  夹在两人之间,他的日子也不好过。
 
  有时他觉得妻子太严厉了,会护着女儿,但这样会惹得妻子很不高兴,所以后来看着女儿屡教不改,他也会站在妻子这边。
 
  特别是最近,他发现女儿总是彻夜不归,也不告诉他们去了哪,这让他很气愤。
 
  在他看来,他们一家人相处得很好,对问题的看法也总是很一致,女儿这个“不稳定因子”就是最大的问题。
 
  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再来看看妻子卡罗琳是怎么说的。
 
  和丈夫一样,她也觉得女儿是家庭矛盾的罪魁祸首。在治疗室里,当着所有人的面,这个看上去优雅娴静的主妇就和女儿大吵了几次,母女之间几乎无法正常对话。
 
  不过,除了关于女儿,在提到婚姻关系时,卡罗琳也展现出了焦虑不安的一面。
 
  虽然此前这个家一直都很温馨,但她经常怀疑这是不是真的,觉得未来总有一天,她和大卫的婚姻会出现问题。
 
  说到女儿,大卫和卡罗琳都表现出担心,但谈及夫妻间的关系,一个选择了回避,另一个人则说的很“委婉”。
 
  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隐藏什么呢?小儿子丹透露了答案。
 
  相比夫妻二人,这个男孩虽然只有11岁,却像是开了“上帝视角”。
 
  他觉得一切就是个恶性循环,姐姐的行为并没有那么出格,不过是房间杂乱、丢三落四之类的小毛病,但妈妈却总是因此对姐姐大喊大叫。
 
  每次吵完架,姐姐就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等着爸爸回来好诉苦。
 
  然后,战争转移,她走后没多久,爸妈就会吵起来。
 
  但父母的争吵也不能全怪姐姐,毕竟他们早就在生彼此的闷气了。
 
  他曾经听到爸爸跟姐姐抱怨,说外婆总是打电话来对他们家的事指手画脚,而妈妈也跑到他这里来倒过苦水,说很讨厌爸爸整天就知道闷在书房里工作。
 
  听完小儿子的讲述,大概你能感觉到,事情有点不简单了。
 
  作为家庭风暴的核心,女儿克劳迪娅最后一个发言。
 
  面对父母对自己的控诉,她当然很不满。
 
  她说自己之所以经常离家出走,是因为她在这个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也没人能理解她有多痛苦--母亲管天管地,处处看自己不顺眼也就算了,连原本站在自己这边的父亲后来也背叛了她。
 
  几轮谈话下来,纳皮尔和惠特克已经察觉到,这场家庭矛盾的主角并非女儿一人。这个家里隐藏着一个三角关系——
 
  丈夫大卫—大女儿妻子卡罗琳。
 
  为什么最初母亲会对大女儿的举动感到不悦?是因为在她眼里,女儿就像丈夫一样,喜欢闷在房间里,对家事不闻不问。同时,女儿只要亲近老爸就能获得支持,这也使她感到一丝嫉妒。
 
  所以,她和大女儿的很多架,其实是吵给丈夫听的。这样做既可以发泄对丈夫的不满,又可以避免揭开婚姻矛盾的危险。
 
  夫妻之间的冷淡和疏远,使女儿成为了填补空白的人质。
 
  当然,克劳迪娅也并不完全是这场闹剧的牺牲者。
 
  通过吵架,她成功晋升到了“大人”的地位。介入父母的婚姻,给了她很大的权力,她其实很清楚该利用父亲来反抗母亲,逃脱处罚。
 
  这场家庭闹剧,正是母亲、父亲、女儿,三个人不知不觉共同制造的。
 
  这种三角关系的家庭模式很常见。纳皮尔和惠特克在《热锅上的家庭》中写道:“父母在感情上相互疏离,在极端的孤独之下,连累孩子也介入于他们的挫败的情绪之中。当这些孩子在困扰中长大成人后,也会不自觉地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所以,孩子的问题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很多时候,那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下面隐藏着更盘根错节的矛盾。
 
  夫妻间彼此心理治疗的游戏
 
  所以大卫一家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女儿,而是夫妻两人的关系。
 
  只不过,大卫和妻子都在尽力维护着各自的“体面”,谁也不愿意主动暴露矛盾。
 
  于是,治疗师们开始尝试引导他们袒露自己的痛苦和苦恼。
 
  最先被攻破的妻子。
 
  虽然是家里的主心骨,卡罗琳却总在不经意间表现出像个小女孩一样的不安。
 
  比如,与女儿吵架,她总是落败的那一方。
 
  面对女儿的气焰,她像是认命一样,投入争吵,然后陷入消沉的情绪中,恳求停止。
 
  她时常在治疗时走神,要么就是强颜欢笑,像被悲伤的情绪笼罩。
 
  这里必有蹊跷。
 
  治疗师们请她聊聊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毕竟,母亲是她身为人母唯一的典范。
 
  在治疗师的追问下,卡罗琳狠狠地吐了一口烟说:“我一直很怕我妈。”
 
  在她眼中,母亲操劳了一辈子,靠老师这份工作养活了全家,而父亲因为背部受过伤,只是偶尔出去做些零活,家里的很多事也帮不上忙。
 
  所以母亲总是在生父亲的气,还经常把这些怨气撒在她身上。
 
  她已经习惯了讨好母亲,但无论怎么做,母亲始终苛责,而她从来没有顶过嘴。
 
  尽管母亲如今已经68岁了,但她还是很怕与之发生争吵,怕那样会伤害母亲。
  卡罗琳对这样的关系感到痛苦,但她没有发现,现在,在和女儿战争中,她也变成了自己的母亲。
 
  其实,大卫一直都知道妻子在原生家庭中所受的伤害,也为此感到心焦,试图安抚她,但又觉得妻子过于投入对孩子们教育,经常忽视了他的感受,令他感到疲惫。
 
  大卫也有自己的问题。
 
  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事业成功的父亲一路上帮他安排好了各种事情,为他铺好道路,这令他感到羞愧和难堪。因为很想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变成了事业心很重的人。
 
  对于这点,妻子卡罗琳既理解,又厌恶,她对丈夫过度投入工作不想管家里的事感到不满。
 
  就这样,夫妻间的距离被彼此渐渐地拉远了。
 
  一次治疗中,卡罗琳直抒对丈夫的不满,一下点燃了大卫的怒火。
 
  他大吼道:“你到底希望我怎样呢,捶胸顿足吗?辞掉工作吗?你到底要我怎么做?我只是个普通人啊!”
 
  但紧接着卡罗琳不仅没有反击,反而弱了下来,默默地流下眼泪,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要失控大哭。
 
  那一瞬间,在卡罗琳的眼里,丈夫忽然变成了对她挑剔,喋喋不休的母亲,年少时的阴影再次降临,让她感到恐惧和无力。
 
  这就是婚姻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情感转移。
 
  这种把配偶看作父母的转移其实很常见,但如果夫妻中的一方,曾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则会对婚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热锅上的家庭》中写道: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长久以来,大卫和卡罗琳一直在互相扮演着心理治疗师,想要帮对方承担一些痛苦,成为对方的依靠。
 
  但这种“心理治疗师”的游戏有时对婚姻并无益处。
 
  因为当人们感到害怕时,需要依靠时,就会希望从伴侣那里获得最大的支持,从而将太多的需求带入婚姻,如此分担痛苦反而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
 
  试想一下,丈夫一回家,就哭丧着脸对妻子说:“唉,这个月的业绩又没有完成,奖金全没了。”
 
  妻子给他冲了杯茶,安慰道:“没关系,下个月努力就是了,也别累坏了自己。”
 
  隔天,妻子向丈夫诉苦:“唉,最近咱爸妈的身体不好,孩子又没人照看,天天两头跑真的很累。”
 
  慢慢地,当暗示和需求越来越多,这种“帮帮我”的游戏发展到彼此都爱莫能助时,就会感到失望和恐慌,不满和烦躁也会随之爆发。
 
  就像大卫一样,他无法从工作中抽身,替妻子分担家事,抚平原生家庭的旧伤,而卡罗琳也不能帮丈夫处理工作,家务和叛逆期的女儿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气。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相互依赖,不过是两个自身难保的成年人,硬着头皮扮演着彼此的救星而已。
 
  现实中,又有多少夫妻像大卫和卡罗琳这样,困在“治疗师的游戏”中呢……
 
  叫做“家人”的面具
 
  作为真正的心理治疗师,纳皮尔和惠特克接触过上百个家庭,大卫一家与这些家庭无异。
 
  “他们都努力地保守着一些秘密,但显然每个家庭成员很清楚每一件事……他们所想要隐藏的,害怕别人知道的,就是他们的痛苦,在这样的梳理隔绝中,他们都很孤独。”
 
  在外人眼中那个完美的父亲或母亲,可能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或者脆弱沮丧的人,他们只是在苦撑着“贤惠”“顾家”的皮囊,一旦挖开他们家庭的秘密,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有“病”。
 
  而家庭治疗打破了这种诡异的平静,让大家暴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大家已经被在家庭中的身份压抑了太久。
 
  比如大卫,为了维持父亲的姿态,总是克制和保持理性,不愿流露出真实的感情,不想让家人看见自己崩溃的一面。在妻子和女儿的纷争中,他只能以和稀泥的方式来维系夫妻关系和父女关系。
 
  又比如卡罗琳,明明在为不知如何与青春期女儿相处而慌乱,却硬要摆出家长的架子,明明对丈夫感到不满,却因为害怕破坏夫妻关系,而不敢说破。
 
  家庭政治严格控制了家人的角色,为了安全感,每个人都失去了自我,服从于这种共生关系,大家心照不宣地扮演着母亲、父亲、孩子,并要求彼此“各司其职”,忘了角色之外作为“人”的个体性和自主性。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或许太过于依靠彼此,太渴望从家庭中汲取更多的关注和温暖,才会令彼此痛苦不堪。
 
  其实幸福和快乐的大门并不在家人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成为更好的家人之前,我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热锅上的家庭》虽然只讲了一个家庭的案例,却道出了很多家庭不愿触及的痛点--看似和谐的关系下暗藏的不满,亲密无间背后对彼此的束缚。
 
  这些隐秘的矛盾并不代表着家庭关系有多么的不堪,反而证明了家庭是一个精妙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问题,都很有可能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如果这个家庭不快乐,那我们何不打破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相处模式。
 
  以往的观念是,为了家庭,人们往往需要牺牲自我。但《热锅上的家庭》却为我们提供里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为家庭而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自己而活。
 
  家庭不是一个压抑“人性”的地方,而是一个孵化“人性”的地方。彼此依靠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成长和化解痛苦。
 
  萧伯纳曾言: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家庭中获得真正的温暖和幸福。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