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险些被我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admin2025年05月19日 01:03:23
阅读:
标签: 新闻 媒体
分享:

前两天,公众号丹霞路198发布了一篇文章,写的是,《生活新报》停刊4年的时间里,总编辑李克炎在长江边当起了农夫,以种田养虾维生……


 
 
  今天,一位媒体朋友的一句感慨,让我的汗毛噌的竖了起来。从他的表情中,我读到一些浮世不安、居无定所的怅然。我知道,在他不长的媒体生涯里,他曾抱着养老的心态,他的心智也经历了豪情、泯灭;澄澈、混沌,再至觉醒的大开大合。
 
  前两天,公众号丹霞路198发布了一篇文章,写的是,《生活新报》停刊4年的时间里,总编辑李克炎在长江边当起了农夫,以种田养虾维生……
 
  媒体高管选择返乡种田这一事虽然不会给人们带来比肩“北大学子卖猪肉”的认知冲击,但也不免引发新闻从业者的广泛关注。好山好水好风光,这是很多陷入迷惘中的媒体人的向往。
 
  李克炎1996年进入华西都市报,2015年离开生活新报,20年的报人生涯,正好经历了中国都市类报纸从兴起到没落的全过程,他说,“我分享了它的荣誉和利益,时代过去了,我也该离开了。”
 
  市场化纸媒大势已去,李克炎的离开,也一度被人指责为是不负责任的“跑路”,有些窘迫和尴尬。在时代的浪潮里,他经历过了巨大的风波。
 
  时代的浪潮袭来,纵使是再强的王者,也要见风使舵,调整方向。
 
  有的人完成使命,选择回家养老;有的人选择转型,栖身的行当五花八门,在自媒体、公关、广告等新的谋生道路上继续跋涉;还有的人看不到发展空间,蜷身于职业舒适区,提前开始了“养老”生活。
 
  这些现象背后既有个人选择的主观原因,如“遭遇职业发展瓶颈”、“兴趣使然”等,也少不了媒体大变局的客观背景,正如李克炎所说,“我们都是这个潮流裹挟之下的泥沙”。
 
  离职、跳槽、隐退、职业倦怠,面对生存压力,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感在不断下降。
 
  中山大学学者张志安在中国调查记者第二次全国调查数据中提出,当前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普遍较低且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高达36.8%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未来还会从事多久的调查报道,有43.6%的调查记者明确表示五年内不再从事调查报道。
 
  调查记者,这个一度被视为新闻从业者队伍中追求事实真相、推动社会进步的精英群体,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广大的一线新闻工作者了。
 
  职业认同感下降的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压力。
 
  2016年5月3日,年仅41岁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2016年5月3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2016年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病逝,享年45岁
 
  2015年4月26日,中国著名调查记者、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尹鸿伟于云南昆明市去世,年仅43岁。
 
  2015年4月28日,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自缢身亡;
 
  2015年5月4日,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自杀,年仅35岁;
 
  2015年5月6日,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在办公室楼梯间上吊自杀;
 
  2015年5月8日,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自杀
 
  ……
 
  “西方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新闻记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并列第三,为7.15级,仅次于8.13级的矿工和7.17级的警卫人员。”
 
  记者长久以来被视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社会公义的承担者、社会的良心,甚至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呼。
 
  但随着待遇降低,工作强度加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实压力不断加码,不少人感受到敏锐的心理变化,开始用“新闻民工”这一称谓来戏谑自己的职业。
 
  “记者们感受到作为知识份子的光环正在逝去,逐渐变成了为养家糊口而劳碌奔波的低级体力劳动者,或多或少地陷进工作和生活的窘境。”学者赵云泽在《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中提到。
 
  所有的现实指向,都让媒体人与整个行业陷入“焦虑”。“新闻理想”的没落与行业的变化让很多媒体人产生了身份危机。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危机套着一个危机,一个悲剧套着一个悲剧。
 
  大浪淘沙下,我们应该对职业媒体人保持怎样的角色期待?
 
  时评人曹林在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里指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写新闻就是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记者离开了拿得出手的硬新闻,什么都不是……新媒体时代更残酷,没有好作品,没有挖新闻跑新闻的狼性,就会被淘汰,体制不养懒人。”
 
  在传媒业急速变革的大时代,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当一些新闻从业者认为实现“职业理想”艰难而无望时,就会屈从现实的压力,跳槽、隐退,甚至泯灭自己的热情和心智,把短促的时间浪费在生产无聊的文字快消品上。
 
  鸵鸟的姿态,是看不到理想和天空的。
 
  我们回顾中国新闻记者这一角色的出现,是在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之际。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唤起了中国报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培育了一种延续至今的专业主义精神。
 
  “为画家树碑立传归根结底还是他的作品”,媒体人也是如此。“内容为王”也一直是新闻人这一职业的神圣性所在。
 
  无论如何,从媒介史的角度,我们这个时代所取得的巨大变革是前所未有的。悲观之上,新闻人是能够在透明而开放的社会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的。其实,“觉醒”的力量正藏于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的努力背后。
 
  大街小巷,大情小事,缺不得新闻人的身影。
 
  我们本身就是一群负重前行者。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