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为盗火者,突破眼界,在明天之前洞见广阔人生

admin2025年05月19日 04:09:49
阅读:
标签: 影像 盗火者
分享:

令人欣慰的是,这部题材超前,风格肃穆的纪录片,一经推出,便取得了豆瓣8 5,截止目前全网播放量超1 84亿,微博纪录片榜连续两周播放量和话题量排名第一的佳绩。



 
  “我是被他们推着去死的那个人……”
 
  重新回忆起节目拍摄的这段时光,兼任《明天之前》系列纪录片主持与策划的曾宝仪宛然自嘲,甚至还“为此和男友大吵一架”。
 
  令人欣慰的是,这部题材超前,风格肃穆的纪录片,一经推出,便取得了豆瓣8.5,截止目前全网播放量超1.84亿,微博纪录片榜连续两周播放量和话题量排名第一的佳绩。
 
  作家雷斯林评价道:
 
  《明天之前》确实有纪录片的样子,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我们记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无解的、两难的问题。”“我们的问题现在不会有答案,希望明天会有。”和国内一众综艺、美食、旅游视频不一样,这档节目是非常难得的严肃内容。
 
  值此收官之际,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为你深度解析这部“严肃”纪录片的出圈密码。
 
  严肃纪录片新面向,远方的世界与你我有关
 
  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奔忙于追赶科技的浪潮,谋划个人的得失,在迫近的未知面前患上焦虑和愤懑的热症。正如豆瓣网友@Simplify所说--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你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信息过载是漂浮在空气中阴魂不散的咒语。在算法推荐打造的信息茧房和功利主义学习动机下,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贫瘠。《明天之前》给出了一种新的角度,让人们站在更高的地方,去内观自身。
 
  起点:现代人如何与地球更亲密的相处
 
  提起《明天之前》孵化的起点,好雨知时工作室总监金辉说到:
 
  其实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感受,我们每天打开手机,接收各种信息越来越便捷。但同时,也会有疑惑:和十年前,五年前相比,资讯真的是更发达了吗?我们离这个真实的世界,是更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我们看了那么多关于未来的美剧英剧,但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吗?是什么在推动这些变化?和我又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会有一种焦虑感,会觉得自己是个“井底之蛙”,想探出头去看一看。
  随着虚拟网络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但孤独却成为了超级大都市里广泛传播的瘟疫;全球化的浪潮极大拓展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边界,但不同阵营的声音都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触及更多人群,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斗争当中,获取更大的权力。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失落了对彼此和对整个世界的感性理解和宏观认知。
 
  针对这一洞察,《明天之前》的团队,一开始就致力于站在世界的角度,以纪录片的形式,探寻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面对的科技、社会、人文问题,推进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在路上:觉知内心边界的扪心四问
 
  知乎影片大V陈昊评价道:
 
  《明天之前》探讨最具争议的非法移民、永生、AI伴侣机器人等话题,说实话内容深度比《黑镜》强多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无法深入思考个人与身处其中的社会的关系,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良性联结,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自我的认知框架和边界,人们便容易屡屡陷入困顿中。
  《明天之前》通过《走进你的AI伴侣》《你应该追求永生吗》《近邻?近敌?》《告别的权利》四集内容。分别探讨了人与亲密感情、自我存在、“外来者”以及与自由权利之间的关系边界。
 
  不管是因为难以走出心理创伤,与机器伴侣陷入真爱的痴男怨女--
 
  还是持续探索永生和逆龄技术,并且已小有所成的科学家--
 
  亦或是陷入政治争端,在西方社会成为边缘人的非法移民--
 
  以及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自愿选择安乐死的人们--
 
  每一个故事,都在通过不同的截面,向观众的内心世界叩问:什么是人?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但纪录片并不能给你最终的答案,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但人生是一场沙盒游戏,没有所谓的谜底,也没有所谓的正误。
 
  以非虚构冲击边界,直面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明天之前》的策划人曾宝仪在一次采访中坦白:
 
  节目组问我是否要来参与《明天之前》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说不,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和这个世界如此近距离地相遇了。《明天之前》带我去看到我最想看到的世界长什么样子,也让我重新检视我现在是谁。
  当娱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政治正确,大众在游戏、奇观、才艺和明星的漩涡中流连忘返,直面现实世界的沉重和创伤是一件有风险的事。然而,这种相遇却是深刻和必要的,它使观众的精神因受极大的触动而变得崇高。
 
  纪录:以严肃议题切入真实的世界
 
  腾讯新闻出品制品人朱凌卿曾介绍过《明天之前》的主创,除了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曾宝仪及其团队之外,还获得了奥斯卡获奖团队Grain Media的倾力加盟,而主导演Joshua Veselka的作品曾斩获201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桂冠。在前前后后的讨论了十几个选题后,团队才最终确定了拍摄方向。
 
  好的内容必经过苛刻的打磨,与快餐式的流程化综艺模式不同,《明天之前》没有“狂欢”的热闹,只有自我剖析的难产。
 
  虽然只有短短4集,但每个选题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调研和分析,直到整个团队都被说服--它真的会影响人类的未来。即便如此,团队成员在拍摄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也是颠覆性的,朱凌卿回忆起英国摄像自我怀疑的至暗时刻:
 
  当时英国团队的摄像说里面有一个时刻,拿着摄像机问自己,已经拍了十几年的纪录片了,他追求的是特别重要的时刻,特别棒的场景,但是他却很失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拍这个,甚至因受到冲击而不知所措。
 
  类似的例子,还有主持人曾宝仪,在面对难民母女、死亡学教授时深深动容、不能自已,但最终却在痛苦中获得了“情绪同步”的能力。
 
  真实,是纪录片最为有力,也最为苛刻的特质。对于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来说,都是一场重构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
 
  差异化:以陌生化的命题击中痛点
 
  与《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以及《人生一串》之类描述生活静好的纪录片不同,《明天之前》是一部充满着冲突的“问题之作”。
 
  根据AdMaster发布的《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统计,当下纪录片的主要受众以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为主,76%来自一线城市,55%月薪在7000到2万之间,82%年龄为18到35岁,74%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
  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的纪录片由于具备了高品质的特征而受到这一人群的追捧。其中超68%的受众观看纪录片以放松心情、扩充知识面为目的,偏爱的内容类型TOP3分别是纪实/访谈、美食及历史。
  《明天之前》通过对爱情、生命以及流亡者的探讨,使人们在放松之余,反观自身,展开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因此在豆瓣和微博上收割了一批自来水。
 
  有人称赞其“洋气又高级”——
  有人感叹通过这部纪录片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了眼睛到不了的地方——
  这种精神思辨的快乐,有时比现实生活中的“小确幸”更令人沉迷,正如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师永刚对《明天之前》的评价所说:
 
  纪录片《明天之前》令人思考自己是谁?明天何在?我们如何面对新道德、新时间、新模式的?她的“准未来”表现在引领我们面对机器人伴侣、站在身体冷冻公司前,探讨人类追求永生的意义、安乐死与告别的权利。这些终极问题扑面而来之时,我们终将明白,“人类作为个体和群体可能将会去到的未来,以及人类文明即将遭遇的变革和重塑。”
 
  当生命走出洞穴,方知从前画地为牢
 
  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是一个薛定谔事件,但正如主创曾宝仪所说:
 
  我努力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我也选择尽量看它越来越好的部分,即使看到了不好的部分,我也会想我能不能在这个不好的部分里面扮演一个善良的角色。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犹如追寻着前方的微光,穿越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在突破眼界的过程中,你或许会经历惶惑、质疑、摇摆、痛苦和悲恸,但同时,思考者也在一步步靠近真实。
 
  这已经不是腾讯新闻第一次推出严肃话题类的内容产品,不管是《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星空演讲》还是最近的《明天之前》,都体现出其背后一以贯之的理念--“眼界即人生”。
 
  这种对真实人生的严肃思辨和关照,在沉重的表面下,暗藏着人间最慷慨的温柔。这种情绪,正如曾宝仪在《明天之前》中所朗诵的诗篇:
 
  Today is such a happy day,
 
  今日如此美妙,
 
  There is no room for sadness,
 
  没有可让悲伤容身之处,
 
  Today we drink the wine of trust from the cup of knowledge,
 
  今日让我们从知识之杯里啜饮那叫做“信任”的佳酿,
 
  We can't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lone,
 
  我们既然不能只靠面包与水过活,
 
  Let us eat a little from the hand of God.
 
  就让我们吃点从神的手上接过来的东西吧。
 
  欢迎来到,真实的明天。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